欢迎访问教学质量督导与评估处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审核评估   >   质量报告   >   正文

德州学院2011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作者: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 2020-09-04

 

 

 

 

 

2011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二〇一二年六月




   

德州学院是2000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多年以来,学校紧紧围绕创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地方性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目标,自强不息,艰苦创业,不断谱写励志育人、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学校在办学实践中始终坚持错位竞争、特色发展的发展战略,牢固确立了应用型、地方性、综合类的办学类型定位,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定位,立足德州、面向山东、辐射全国的服务面向定位,不断强化学校与师生员工共同发展的办学理念,秉承顶天立地的办学思路,把开放办学作为加快发展、增强实力的有效途径,着力强化学科专业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对接,注重突出高质量成才率、高社会满意率的人才培养特色,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社会声誉不断提高。2006年在全国同类院校中首批、山东省同类院校中率先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7年荣获“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9年至2011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先进单位”,2010年被授予“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11年被评为“全国高等教育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院校”。近年来,学校还先后多次荣获全省高校教务管理、科研管理、人事管理等多项荣誉称号。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德州学院加强内涵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一年。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以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契机,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完善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扎实推进各项教学工作,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为建设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地方性高水平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部分 本科教学基本情况

一、本科教学基本数据

(一)学科专业结构

2011年,学校设有52个本科专业,专业设置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一大学科门类,拥有4个省级重点学科,与山东师范大学开展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教育,形成了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以本科教育为主、部分重点专业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办学格局。

1.1 德州学院学科专业结构与布局情况一览表

学科

门类

专业类

专业名称

重点学科建设情况

联合培养硕士

研究生情况

经济学

经济与贸易类

国际经济与贸易

 

 

法学

法学类

法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

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学

教育学类

学前教育、小学教育

 

 

心理学类

应用心理学

 

 

体育学类

体育教育、社会体育

 

 

文学

中国语言学类

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

2011年“民俗文化学”被评为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十二五”重点学科

2009年开始,与山东师范大学联合培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外国语言学类

英语、日语

 

 

新闻传播学类

新闻学

 

 

历史学

历史学类

历史学

 

 

理学

数学类

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

 

 

物理学类

物理学、应用物理学

2011年“生物物理学”被评为山东省“十二五”省级重点学科

2009年开始,与山东师范大学联合培养“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化学类

化学

 

 

地理科学类

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生物科学类

生物科学、生物技术

 

 

统计学类

统计学

 

 

 

 


 

 

1.1 德州学院学科专业结构与布局情况一览表(续)

学科

门类

专业类

专业名称

重点学科建设

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工学

机械类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制造自动化与测控技术

 

 

材料类

材料化学

 

 

能源动力类

热能与动力工程

 

 

电子信息科学类

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自动化类

自动化

 

 

计算机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

 

 

化工与制药类

化学工程与工艺

 

 

纺织类

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

2011年“服装设计与工程”被评为山东省“十二五”省级重点学科

 

交通运输类

交通运输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环境工程

 

 

生物工程类

生物系统工程

 

 

农学

植物生产类

园艺

 

 

动物生产类

动物科学

 

 

医学

护理学类

护理学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工商管理类

会计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

 

 

公共管理类

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

 

 

艺术学

音乐与舞蹈学类

音乐学、音乐表演

2011年“地域音乐文化”被评为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十二五”重点学科

 

美术学类

美术学

 

 

设计学类

艺术设计

 

 


(二)基本建设

学校占地2021亩,校舍建筑面积67.5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29.5万平方米,学生宿舍15万平方米,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三)在校学生人数

截止到2011930日,学校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20182人,其中本科生17466人。联合培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32人。

(四)师资队伍

2011年,学校有教职工1740人,专任教师1180人。其中教授98人,副教授432人,已经取得博士学位教师112人,硕士学位教师548人,在读博士学位教师84人。拥有山东省教学名师3人,山东省师德标兵2人,山东省劳动模范1人,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2人,德州市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38人,德州市突出贡献专家和中青年专家11人,德州市第一期首席专家岗位2个,首席专家2人。24名教师在山东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借力“5516人才工程建设项目”[1]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学校继续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和青年教师培养工程。2011年引进学科专业发展急需的博士研究生14人,8名博士毕业回校工作,20名青年教师考取了博士研究生,派出国内访问学者8人,课程进修3人,7名青年教师获得山东省高校访问学者项目资助。参加国家精品课程师资网络培训21人。

学校形成了一支符合本科教育教学要求,具有较高思想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2011,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课题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4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等省级立项课题31项,山东省高校科研发展计划项目立项课题9项。被SCIEIISTPCSSCI收录论文133篇。5项优秀成果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成果获刘勰文艺评论奖,1项成果获省社会科学普及奖,21项科研成果获省软科学优秀成果奖,8项成果获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

二、本科生源及招生

2011年,学校50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共招收普通本科专业学生5330人。

学校继续实施招生工作改革,扩大文理兼收专业和增设专业方向。2011年招生的专业中,有40个本科专业文理兼招,19个本科专业设置专业方向。考生一志愿报考率大幅度提升,山东省普通文理类本科第一志愿报考率为114.32%;外省市第一志愿报考率为70.5%。

1.2 德州学院2011年招生及生源情况表

项目

合计

 

省内

省外

本科招生

5330

4659

671

第一志愿报考率

104.4%

114.32%

70.5%

三、本科教学基本条件建设

(一)教学基本经费投入

2011年,学校积极采取措施,多渠道筹集资金,优先保证了本科教学的投入。学校采取“基本经费+专项经费”的预算经费模式,从教务运行、德育教育、教学设施及设备、实验室建设、质量工程项目等多方面投入经费。2011年教学业务经费比2010年增加890万元,同比增长了27.48%;用于日常教学的经费占当年教育事业收入的36.64%。学校还建立健全了资金的监督、绩效考核机制,确保资金有效投入。

(二)实验实习基地建设

学校本着“服务人才培养、突出学科优势、合理调整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强化科学管理、提高投资效益”的原则,积极推进实验室建设,做好仪器设备管理和配套工作,形成了以学科和专业发展规划为引领,符合专业人才培养规律,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实验室和大型仪器共享平台构成的“3+1”实验平台体系。拥有各类专业实验室110个,语音室12个,其中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德州市重点实验室1个,德州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

2011年,学校进一步加强了实践基地建设,积极协调各教学单位根据专业实际广泛联系实习基地,通过签订协议、顶岗实习等方式新建了80个实习基地。到目前,学校共建立实习基地320个,为学生实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3 德州学院省、市级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基地、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一览表

序号

项目类别

  

审批时间

1

山东省重点实验室

功能大分子生物物理重点实验室

2011

2

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生物技术与生物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

2011

配位化学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

2011

3

山东省人文社科基地

食品经济管理研究基地

2011

4

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服装设计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2009

生物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2011

5

德州市重点实验室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

2011

6

德州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生物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1

园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1

设施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1

禽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08

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08

(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学校现已建成覆盖校区教学楼、办公楼以及职工宿舍的多区域校园网。2011年投入资金860万元,用于网络建设、运行和管理。校园网出口带宽2100兆,信息点达11000个,上网用户9500人。实行校园“一卡通”管理,建设了现代化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平台。

学校图书馆馆舍面积20000平方米。馆藏图书187万册,中外文印本期刊1800种,数字资源量40000GB

学校建有设施较为完善、功能齐全的体育馆,室内运动场地7302平方米,生均0.36平方米;室外运动场地96383平方米,生均4.78平方米。

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009万元,其中,2011年新增614.91万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共计17343台(件),其中单价10万元以上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119台(件),教学设施、仪器设备完全满足了教学工作的需要。


 

第二部分 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主要举措

一、深化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学校从2007年开始推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取得良好效果。在此基础上,2011年学校坚持适应国家和区域社会发展需要,遵循“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多项选择、分类培养”的原则,进一步拓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出台了《德州学院关于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实施意见》(德院字[2011]6),提出了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理念,把培养“基础知识扎实、专业面向宽厚、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突出创新精神、高度社会责任感、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协调发展、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作为突出任务,把突出“定位意识、区域意识、共建意识、素质意识、职业意识、国际化意识”等六种意识作为工作着力点,强调人才培养的创新性、适用性。

2011年,学校全面修订教学计划,优化培养方案,科学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各个教学环节。新方案体现了“平台+模块”的培养特色,完善“三层次”(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的“厚基础”培养平台;“四层次、八模块”[2]的“强实践”培养平台;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求创新”培养平台;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高素养”培养平台;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责任”培养平台。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果获2011年山东地方教育创新成果奖。

(二)优化人才培养专业结构

学校面向山东省蓝黄战略和德州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启动建设6个应用型优势与特色专业群。根据山东实施纺织服装强省战略,着力打造纺织服装类专业群;根据德州中国太阳城发展需求,着力打造能源与机械类专业群;根据山东省大力发展生物类产业的战略和德州建设国家生物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需求,着力打造生物类专业群;根据德州建设大型商贸物流基地的发展规划,着力打造管理类、信息类专业群;根据山东省建设化工强省的战略,着力打造化学化工类专业群;根据区域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着力打造教师教育类专业群。

学校将学科专业与地方的产业实行对接,继续推进专业结构布局优化。2011年,设置生物系统工程和制造自动化与测控技术两个本科专业,学校专业总数达到52个。组织制定了新增设专业和新设立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强化课堂教学质量要求

学校高度重视课堂教学,始终把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通过课堂教学,夯实学生的“厚基础” 平台。因此,学校狠抓课堂教学规范,明确课堂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严格课堂教学质量要求,通过领导听课、督导专家听课、同行评价、学生反馈等多种渠道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进行实时监控,确保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为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学校坚持教授上讲台制度,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一项基本制度长期坚持。同时,为更好地发挥教授副教授在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中的作用,在2011年出台的《德州学院“十二五”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德院教字[2011]31号)中明确提出“由教授担任精品课程群建设负责人、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担任精品课程建设负责人”的要求,以确保课程建设水平,促进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学校坚持以研究性互动式教学为导向,鼓励广大教师结合自身实际,主动进行课堂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2011年组织开展了全校研究性课堂教学公开课,积极探索研究性教学新模式,举办了第二届研究性课堂教学讲课比赛,评出一等奖6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14名。

二、构建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平台

(一)实施实践育人工程

学校积极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确立了“一、二、三、六”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育模式,即一条主线,两个支撑,三维培养、六特性教学策略[3],着力培养学生的卓越现场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

学校把实践育人摆在人才培养重要位置,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达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达25%,师范类学生教育实践1个学期,医学类学生专业实习1年。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创业计划和创业模拟活动等行之有效的实践活动。

(二)坚持校企协同育人

2011年,学校立足“厚基础、强实践、求创新、高素养、重责任”的人才培养目标,利用学校与企业(行业)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继续实施“三三六”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模式[4]

围绕区域经济建设发展中的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2011年搭建了13个开放式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确定了5大类首批研发服务项目与企业开展广泛的科技合作,设立3个校企合作专业实习基地。制造自动化与测控技术、生物系统工程和制药工程等三个专业被山东省政府批准为“山东省校企共建工科专业建设项目”,7项课题获“山东省企业培训与职工教育重点课题”。

2009年至2011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先进单位”,2011年被评为“山东省企业培训与职工教育重点课题研究工作先进单位”和首批“山东省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3名教师被选为“山东省首批企业实训基地专家委员会委员”。

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一)拓展创新训练项目

学校注重发展创新文化,通过完善机制、营造氛围、夯实基础、激发活力等环节,逐步实现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创新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适于不同学科、专业、年级学生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创新教育体系,即课内创新教育体系(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课外创新教育体系(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课外科研基金项目、科技活动节、学科竞赛、创新讲坛)、创新能力训练体系(演示性验证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课外科研项目、学科竞赛、专业实践、毕业论文或设计)。

2011年,学校完善了《德州学院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管理办法》,出台了《德州学院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训练与成果管理暂行办法》、《德州学院教学质量建设奖励暂行办法》等相关制度,鼓励师生积极开展创新教育、参加创新活动。

(二)搭建创业服务平台

学校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整体规划和宏观领导。2011年投入200万元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专项经费,投资800万元用于完善和建设创新创业训练中心。

2011年,学校继续完善“三课堂”的创业体系建设,即立足第一课堂,引导学生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就业创业的软实力。设立学生工作课题,其中将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作为重要的课题研究内容,实施创业认知教育;立足第二课堂,通过大学生就业创业体验服务中心,启动实施创业导师制,充分发挥创业社团的特色优势,实施创业体验教育;立足第三课堂,依托创业计划竞赛、创业实践孵化基地、创业教育实习实践基地等平台,实施创业实践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取得突出成就,2011年学校被评为“山东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院校”。

四、强化综合素质教育

(一)完善综合学分制度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智、体、美有机结合,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学校以教务处、团委、学生工作处及相关教学单位的教育教学资源为主体,建立了覆盖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和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

学校将综合教育学分制度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立足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构建了“校为主导,系为主体”的学生工作体系,注重实现第一、二、三课堂相结合,坚持以通识型、创新型、应用型教育为重点,知识培育、能力培育和价值观培育相结合。综合教育学分管理制度涵盖了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的主要内容,规定本科学生在校期间修满19个必修学分和8个选修学分方可毕业。综合教育管理学分制度的实施,实现了第一、二、三课堂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加强公民素质教育

2011年,学校大力加强《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编辑出版了《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教材,通过全校公共必修课的形式开设《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课程,通过开展教学观摩课、讲课比赛等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通过对学生问卷调查,《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课程学生满意率达91.3%。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课已成为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支点,有关成果荣获2011年度山东省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荣获2011年山东省辅导员论坛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2.1 德州学院2011年《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开设情况

授课年级

授课学时

本科学生

专科学生

授课教师

学生满意率

2011

36

5330

928

68

91.3%

(三)健全志愿服务体系

学校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活动,在主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知识、能力内化为素质。2011年,学校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根据自身专业特色选择服务项目,共建立服务民生类志愿服务、重大赛会类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服务等10大类63项服务项目,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30处,有近2900人次参加志愿服务,累计服务时长超过30000小时。

2011年,学校积极参加第三届山东省大学生“调研山东”社会调查活动,获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学校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3名教师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学校被评为“第七届山东省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先进集体”、 2人同学被评为先进个人;学校被评为“2011年全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9人被评为优秀指导者,25人被评为优秀学生。

扎实有效的工作措施,促进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涌现出一大批学生先进典型,如政法系学生刘盖,拾巨款完璧归赵,婉拒万元酬金,获得2010年度“全国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机电工程系学生陈晓宇,自立自强,带患癌症的母亲上学,获得2010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物理系学生朱芝丽,救助摔伤老人,被称为“最美大学生”,等等。

五、加强教学质量保障

(一)强化教学中心地位

2011年度工作会议、暑期工作会议、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学校重要会议上,都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强调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和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2011年延续了每年第一次校长办公会研究和部署本科教学工作的重大问题和举措的工作惯例。召开了2011年度教学工作会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和2011年度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和重要举措。2011年先后讨论并制定了《德州学院关于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实施意见》等8个有关教学工作的文件,教学立校战略得以强化。

(二)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学校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创新教学管理手段。2011年,学校进一步完善了《德州学院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德院政字[2011]29号)、《德州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工作管理办法》(德院教字[2011]10号)、《德州学院学籍异动办理补充细则》等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购买了试题库建设系统软件,自行开发了教务管理办公系统、考试批量采集信息辅助软件、等级考试报名缴费审核系统、考试作弊检测系统、教师教学录像网络评审系统、网络课程在线评审系统、学生考试信息库、考试证制作系统等8个教务管理软件。组织开展了教师远程培训,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科学构建了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新模式。

根据学校的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科学制定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2011年修订专业建设标准、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标准、实习实训质量标准等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制定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明确课堂管理和课程教学过程管理的教学质量标准基本要求。

围绕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相关产业和领域的新发展和新要求,科学制定精品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和网络规范化课程建设评估标准,创建优质课程群建设评估标准,促进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资源共享,强化公共基础课程和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模块建设。2011年对290门网络课程进行评估验收,使学校网络课程建设总数达884门。

进一步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建立完善内部专业评估机制,在2009年出台《德州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学督导、提高教学质量工作的实施意见》(德院教字[2009]23号)、开始进行专业评估的基础上,2011年出台《德州学院本科专业评估方案(修订稿)》(德院教字[2011]5号),聘请校内专家教授成立评估专家组,顺利完成了对学校具有三届以上毕业生的8个本科专业的校内评估。

2011年,学校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把课堂教学质量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出台《德州学院关于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工作意见》(德院政字[2011]27号),建立并完善了学校教学督导制度和学生评教制度。2011年学校教学督导委员会专家共完成729人次的听课工作,学生网上评教33362人次。

为充分发挥院(系、部)在本科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学校建立院(系、部)教学工作质量年度评价机制,2011年出台《德州学院教学单位教学工作评价办法》(德院教字[2011]4号),实行教学单位教务管理考核和教学单位教学工作评价制度,对22个院(系、部)教学工作基本状态和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评价指标覆盖教学研究、教学建设、教学运行、教学管理、质量监控、教风学风等各教学环节。

(三)注重大学文化建设

学校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大力加强大学文化建设。

2011年,学校以“四十”年校庆为契机,加大校园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注重文化标识和文化标志性建筑建设,重视校园景观建设,发挥校园文化景点的熏陶、规范、凝聚、导向等教育功能,建成以“诗园”为标志的修读点、长廊、学生阅报栏、宣传栏等文化设施,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2011年,学校以“四十”年校庆系列活动为契机,挖掘学校的办学传统,总结、提炼、升华学校的精神文化,建成学校校史馆,在全校师生员工中加强对学校办学理念、发展战略的宣传和教育,使之成为师生员工的共同愿景,继承和弘扬“崇德启智、励志博学”的校训,把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融入到大学生培养的全过程,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环节。

2011年,学校开展“庆五四、迎校庆、纪念建党九十周年”大学生合唱比赛、校庆系列学术讲座、经典诵读等活动,不断强化师生的行为文化。2011年学校被国家语委确定为“经典诵读”试点高校,荣获“山东省普通话推广先进集体”、全国“中华颂•经典诵读”比赛山东省选拔赛最佳组织单位奖等荣誉称号。

2.2 德州学院2011年语言文字工作获奖统计表

序号

评选内容

获奖等级

获奖项数

1

全国“中华颂•经典诵读”比赛

三等奖

1

优秀奖

3

2

全国“中华颂•经典诵读”比赛山东省选拔赛

一等奖

4

二等奖

4

三等奖

1

3

山东省语言文字工作优秀论文教学录像和教学课件评选

一等奖

3

二等奖

3

三等奖

3

优秀奖

1

学校不断建立和完善科学规范、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体系,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制度文化建设,2011年,学校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坚持刚性制度与柔性管理相结合,实行学分制学籍管理及成绩预警制度,建立从诚信教育、警示教育、监考、巡视到违纪处理的全过程考试管理体系,以考风带学风,以学风促校风,形成了良好的考风、学风和校风。2011年学校共处理各种作弊学生304人,其中20102011学年第2学期处理作弊考生146人,20112012学年第1学期处理作弊考生158人。

2.3 德州学院2011年学生考试作弊处分统计表

序号

处分类型

上半年人数

下半年人数

合计

1

警告

9

1

10

2

严重警告

97

123

220

3

记过

31

26

57

4

留校察看

8

6

14

5

开除学籍

1

2

3

 

总计

146

158

304


 

第三部分 本科教学质量的主要成果

一、质量工程建设项目

2011年,学校有2名教师荣获第六届山东省教学名师奖,1个教学团队入选山东省教学团队,5门课程入选山东省精品课程,1个专业入选山东省特色专业建设,1个实验中心入选山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入选山东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3.1 德州学院省级、国家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

类别

名称

负责人姓名

时间

国家级特色专业

服装设计与工程

 

2010

省级特色专业

思想政治教育

朱秀英

2008

服装设计与工程

 

2009

物理学

王吉华

2010

汉语言文学

姜山秀

2011

省级教学名师

山东省教学名师

朱秀英

2005

山东省教学名师

 

2011

山东省教学名师

王吉华

2011

省级教学团队

哲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朱秀英

2008

量子力学课程教学团队

王吉华

2009

服装工程系列课程教学创新团队

 

2010

文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姜山秀

2011

省级精品课程

中国现代文学

季桂起

2004

理论力学

姜万禄

2004

量子力学

王吉华

2005

马克思主义哲学

朱秀英

2005

离散数学

徐凤生

2008

服装材料学

 

2009

外国文学史

姜山秀

2009

数据库系统概论

巩建闽

2011

妇产科护理学

刘洪玲

2011

服装工艺

姜晓巍

2011

服装设计

 

2011

服装制版

王秀芝

2011

省级双语示范课程

复变函数论

马立新

2008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服装设计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2009

生物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王吉华

2011

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山东省服装专业CDTA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2011

二、教研立项和教研成果

学校坚持以项目为牵引,加大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改革力度,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2011年新增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50个,其中12项重点项目,35项一般项目,3项自筹项目;组织了2009-2010年度优秀教研论文评选,评选出一等奖4篇、二等奖8篇、三等奖13篇。

2011年,获批山东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9项,其中重点项目3项,规划项目16项;获批山东省教师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在研省级以上教改立项29项,其中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4项,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5项;学校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国家课题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9项课题顺利通过了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结项验收。23项调研成果获得山东省教育系统优秀调研成果奖,其中一等奖三项;荣获山东省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校长风采奖3项,艺术作品及指导教师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艺术教育科研论文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

三、大学生创新实践成果

2011年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意 创新 创业”挑战赛、中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竞赛84项,获得国家级奖励76项、省部级奖励310项、市厅级奖励240项,其中国家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21项、三等奖20项。辛晓等同学设计的作品《害虫自杀式太阳能灭虫器》,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荣获国家特等奖,现场总决赛成绩排名第一。2011年参加各类竞赛学生人数达4826人次,参与指导教师人数达412人次。2011年在校大学生发表学术论文25篇;获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20项。


3.2  德州学院2011年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部分获奖成果统计表

序号

比赛名称

特等奖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优秀奖

1

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

1

 

 

2

 

2

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2

 

3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2

1

 

 

4

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意 创新 创业”挑战赛

 

 

1

2

 

5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

 

 

2

 

 

6

“美新杯”中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

 

 

2

 

1

7

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

 

 

2

 

 

8

中国大学生(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

 

 

1

1

 

9

全国商科院校技能比赛国际市场营销专业竞赛

 

1

3

1

 

10

全国大学生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

 

1

3

 

 

11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

 

10

20

39

 

12

全国商科院校技能大赛国际贸易专业竞赛

 

1

 

1

 

13

全国高校电子信息类创新作品评选

 

1

1

4

 

14

全国大学生物理教学技能比赛

 

2

4

2

 

15

“毕昇杯”全国电子创新设计竞赛

 

1

1

 

 

16

全国商科院校财会专业竞赛

 

1

1

 

 

17

全国移动商务竞赛网上零售竞赛

 

1

1

2

 

18

2011年全国校园优秀卡通漫画与艺术设计(手工)竞赛

 

10

2

 

 

19

全国大学生作品大赛

 

1

7

12

 

20

全国语文教师读书竞赛

1

3

5

7

 

21

全国大学生外贸跟单(纺织)职业能力大赛

 

 

3

2

3

22

中国高校纺织品设计大赛

 

 

1

 

2

23

创意中国·全国设计艺术大奖赛

 

 

1

4

 

24

全国沙滩藤球锦标赛

 

 

1

 

 

25

全国大学生纱线设计大赛

 

 

2

 

9

26

“用友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

 

 

 

1

 

27

中国2011年全国藤球锦标赛

 

 

 

4

 

28

“天堰杯”全国护士(英语)执业水平技能大赛

 

 

 

2

 

29

全国大学生藤球锦标赛

 

 

 

2

 

30

全国青少年校园服装设计创意大赛

 

 

 

8

 

31

中华嫁衣创意大赛

 

 

 

 

3

32

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意 创新 创业”挑战赛山东省选拔赛

3

2

10

17

 

33

“用友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山东省选拔赛

2

 

4

 

 

34

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山东省选拔赛

1

6

4

3

 

35

山东省大学生物理科技创新大赛

1

2

4

7

 

36

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山东省选拔赛

2

4

4

14

 

37

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山东省选拔赛

 

3

1

4

 

38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山东省选拔赛

 

4

5

 

 

39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山东省选拔赛

 

2

5

 

 

40

“美新杯”中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山东省选拔赛

 

3

5

4

 

41

全国大学生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山东省选拔赛

 

4

 

 

 

42

第七届“挑战杯”山东省创业计划竞赛中国移动G3专项竞赛

 

1

5

1

 

43

山东省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

 

1

1

3

 

44

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

 

1

5

5

 


 

3.2  德州学院2011年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部分获奖成果统计表(续)

序号

比赛名称

特等奖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优秀奖

45

“中华诵•2011经典诵读大赛”山东省选拔赛

 

3

3

 

 

46

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山东省选拔赛

 

2

3

5

 

47

山东省电子商务专业大赛

 

1

3

1

 

48

山东省大学生武术锦标赛

 

1

1

14

 

49

山东国际大众艺术节

 

1

1

2

 

50

全国商科院校财会专业竞赛山东省选拔赛

 

2

5

 

 

51

山东省大学生综合素质大赛

 

1

1

11

 

52

山东省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之“篆刻共和史·书画中国心“书法、绘画、篆刻大赛

 

1

3

1

 

53

山东省大学生物理教学技能大赛

 

1

3

 

 

54

山东省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竞赛

 

1

1

1

 

55

第二届齐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2

4

15

 

56

全国电子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山东赛区比赛

 

5

4

 

 

57

山东省第二届民歌演唱大赛

 

1

 

 

 

58

山东省第四届民族器乐大赛

 

4

2

 

 

59

第六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山东赛区比赛

 

 

5

2

 

60

山东省大学生游泳锦标赛

 

 

9

7

 

61

山东省大学生心理剧DV大赛

 

 

1

 

 

62

山东省大学生艺术展演

 

 

2

1

 

63

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设计大赛山东省选拔赛

 

 

1

1

 

64

齐鲁大学生软件设计及外语大赛

 

 

1

7

 

65

山东省大学生电影节

 

 

3

1

 

66

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山东省选拔赛

 

 

 

1

 

67

山东省大学生田径锦标赛

 

 

 

1

 

68

2011-2012特步中国大学生五人制足球联赛山东省预选赛

 

 

 

1

 

69

山东省优秀建筑装饰工程设计大赛

 

 

 

1

 

70

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外语大赛

 

 

 

2

 

71

齐鲁大学生服装设计大赛

 

 

 

2

 

72

山东艺术设计大赛

 

 

 

1

 

73

山东省万宝杯第八届“齐鲁风情”青年歌手大赛

 

 

 

1

 

74

山东省旅游饭店节能减排知识竞赛

 

 

 

4

 

 


 

第四部分 2011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

2011年,学校共有本科毕业生3283人,其中3248名学生获得毕业证书,35名学生获得结业证书。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对3238名学生授予了学士学位。毕业生中有8名学生获辅修证书,153名获双学士学位证书,4名学生获第二专业证书。

学校积极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通过精心编制就业指导教科书和辅导用书、开设就业指导课、组织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大赛,狠抓就业落实工作,深入挖掘大学生职业发展内涵,促进了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稳步提高。2011年学校下发了《关于开展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举办了就业指导促进月,聘请人才服务机构专家、知名企业总经理、人力资源经理或往届毕业生来学校为应届毕业生开设26场讲座,举办了山东省2011年师范类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山东省2011年综合类就业市场暨德州市“百企万岗助就业、才聚德州谋幸福”大型招聘会、德州学院2011年夏季大型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另外,还举办了机械、化工、教师等56个专场招聘会。

20113283名本科毕业生中,考研升学839人(其中考入985211学校410人),网签就业738人,签订劳动合同就业365人,灵活就业1163人,合计就业率94.58%


4 德州学院2011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统计表

院(系)

专业名称

总人数

考研数

网签

劳动合同

灵活就业

就业率

机电工程系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88

47

99

0

42

100.00%

热能与动力工程

49

18

25

0

6

100.00%

自动化

63

20

27

0

16

100.00%

化学系

材料化学

62

18

31

1

10

96.77%

化学

45

24

10

0

10

97.78%

化学工程与工艺

68

21

34

0

9

94.12%

环境工程

55

30

6

0

16

94.55%

生物系

生物技术

56

27

13

1

15

100.00%

生物科学(师范)

50

23

8

10

9

100.00%

物理系

电子信息工程

95

32

33

14

8

91.58%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55

8

23

19

0

90.91%

物理学(师范)

44

16

7

15

5

97.73%

应用物理学

44

9

10

22

0

93.18%

经济管理系

国际经济与贸易

84

11

39

0

19

82.14%

会计学

248

21

114

20

70

90.73%

历史系

公共事业管理

79

20

15

22

21

98.73%

历史学(师范)

49

31

3

0

12

93.88%

汽车工程系

交通运输

86

31

18

27

10

100.00%

数学系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

69

30

3

0

35

98.55%

统计学

38

10

13

0

13

94.74%

信息与计算科学

32

16

6

0

10

100.00%

体育学院

社会体育

52

12

11

0

29

100.00%

体育教育(师范)

111

31

12

0

51

84.68%

地理系

地理科学(师范)

40

24

1

13

1

97.50%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42

24

2

14

1

97.62%

纺织服装工程学院

服装设计与工程

138

11

17

41

63

95.65%

纺织工程

89

40

23

15

9

97.75%

农学系

动物科学

21

5

0

0

16

100.00%

园艺

87

30

15

0

40

97.70%

政法系

法学

64

18

5

3

37

98.44%

思想政治教育(师范)

39

20

2

0

16

97.44%

计算机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96

22

36

1

126

94.39%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55

6

15

0

31

94.55%

中文系

对外汉语

46

16

7

0

21

95.65%

汉语言文学(师范)

54

19

3

0

30

96.30%

新闻学

72

16

1

0

48

90.28%

外语系

日语

26

5

3

18

0

100.00%

英语

144

22

29

67

11

89.58%

教育系

学前教育(师范)

100

31

1

0

60

92.00%

应用心理学

20

3

2

0

14

95.00%

美术系

美术学(师范)

93

14

3

26

45

94.62%

艺术设计

78

4

4

16

50

94.87%

音乐系

音乐表演

43

1

3

0

36

93.02%

音乐学(师范)

114

2

6

0

92

87.72%

总计

3283

839

738

365

1163

94.58%

   

2011年,学校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强化内涵、拓展外延,着力提高质量、打造特色,不断提升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本科教学工作科学规范,成效显著。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面对经济社会快速转型的新挑战,面对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新形势,面对人民群众不断提升的新要求,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教学基本条件建设等方面还有许多工作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任重而道远。

学校将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心地位,以打造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为动力,进一步突出应用型、地方性、综合类的办学定位,坚持一切工作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学校将进一步增强校地协同的意识,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省会城市经济圈战略,特别是德州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要求,继续加强对接现代产业体系的学科专业建设,强化打造应用型的优势与特色专业群。

学校将不断深化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实加强应用型课程体系、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继续打造适应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努力构建“厚基础、强实践、求创新、高素养、重责任”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

学校将以实施校区东扩为契机,继续优化教学资源,改善教学条件,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实训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基地,努力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依据国家、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精神,把提高质量作为学校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以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为关键,以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为己任,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地方性高水平大学。



[1]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及德州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在2010-2012周期内,通过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博士或教授50人,培养博士50人,柔性引进影响力较大的高层次人才10人,进一步提升生物物理、生物医用纳米材料、现代农业、食品经济与管理、新型功能材料开发与应用学科团队、服装工程教学创新团队6个团队的建设水平。

[2] “四层次”:基本素质、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综合训练;“八模块”:素质拓展、基础技能、专业实验教学、专业综合能力、工程训练、综合实习、科研训练、创新训练。

[3]围绕培养学生卓越现场工程能力这一条主线,以学校、企业作为两个支撑,以校内实训、企业实习、自主实践“三维培养”为载体,以理论教学研究性、实践教学连续性、实验教学项目性、实习教学岗位性、科技训练应用性、毕业设计实证性的“六特性”为教学策略。

[4]办学结合行业需求、教学资源结合行业资源、学校培养结合企业培养的“三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课程设置紧跟生产过程、教学设计紧跟岗位能力、教材选配紧跟任务项目的“三紧跟”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共同研发技术项目、共同编写特色教材、共同参与教育教学管理、共同监控教育教学质量的“六共同”合作办学管理运行模式。

    德州学院教学质量督导与评估处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