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教学质量督导与评估处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审核评估   >   质量报告   >   正文

德州学院2012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作者: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 2020-09-04

 

 

 

 

 

 

 

 

2012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二〇一三年一月


 

 

 

 

引  ………………………………………………………………………1

 

一、本科教学基本情况………………………………………………………2

(一)学校定位…………………………………………………………2

(二)专业设置…………………………………………………………2

(二)学生情况…………………………………………………………4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5

(一)师资队伍…………………………………………………………5

(二)经费投入…………………………………………………………7

三)教学条件…………………………………………………………7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9

(一)人才培养…………………………………………………………9

(二)教学建设…………………………………………………………16

(三)教学改革…………………………………………………………19

 

四、质量保障体系…………………………………………………………22

(一)教学中心地位……………………………………………………22

(二)保障体系建设……………………………………………………23

 

五、学生学习效果…………………………………………………………26

(一)学习满意度………………………………………………………26

(二)毕业与就业………………………………………………………27

(三)反馈与评价………………………………………………………30



 

长期以来,学校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自强不息,艰苦创业,不断谱写励志育人、创新发展的新篇章。2006年在全国同类院校中首批、山东省同类院校中率先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7年荣获“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9年至2011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先进单位”,2010年被授予“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11年被评为“全国高等教育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院校”。

2012年,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根本,以国家“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为指导,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完善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进一步彰显我校应用性人才培养特色,为建设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地方性高水平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2年,我校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系统化改革、取得本科教学工程项目17项;本科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821人;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5.77%;参加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获得国家级奖励429项、省部级奖励440项,市厅级奖励77项,其中国家特等奖3项、一等奖44项、二等奖157项、三等奖157项;在校大学生发表学术论文335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2篇(SCI论文3篇);获批发明专利1项,待批发明专利6项;获批实用新型专利102项,待批90项。

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编制发布2012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通知》精神要求,参照兄弟院校做法,结合我校实际,现将德州学院2012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如下:

一、本科教学基本情况

(一)学校定位

1.办学定位 

应用型、地方性、综合类,面向地方和国家需求,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及现代产业发展,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2.发展目标 

建设有区域特色、有国内影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地方性高水平大学。

3.培养目标 

构建“厚基础、强实践、求创新、高素养、重责任”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基础知识扎实、专业面向宽厚、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突出的创新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协调发展、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4.服务面向 

扎根德州、立足山东、面向全国,积极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特别是德州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专业设置

学校立足实际,在夯实传统学科专业基础上,加强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专业建设,建成一批优势明显的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学校现有本科专业59个,双学士学位专业6个。专业设置涉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大学科门类。现有8个省级重点学科(实验室、人文社科基地),与山东师范大学开展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教育,形成了以文、理、工、管为基础,重点发展与地方产业体系密切结合的应用型、新型学科专业,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以本科教育为主、部分重点专业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办学格局。

1.1 德州学院2012年本科专业设置一览表

序号

学科

门类

专业类

专业名称

比例(%

1

经济学

经济学类

经济统计学

3.39

2

经济与贸易类

国际经济与贸易

3

法学

法学类

法学

3.39

4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

思想政治教育

5

6

教育学

教育学类

学前教育

小学教育

6.78

7

8

体育学类

体育教育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9

10

文学

中国语言学类

汉语言文学

汉语国际教育

8.48

11

12

外国语言学类

英语

日语

13

新闻传播学类

新闻学

14

历史学

历史学类

历史学

1.69

15

16

理学

数学类

数学与应用数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

20.34

17

18

物理学类

物理学

应用物理学

19

化学类

化学

20

21

22

地理科学类

地理科学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23

24

生物科学类

生物科学

生物技术

25

统计学类

应用统计学

26

心理学类

应用心理学

1.1 德州学院2012年本科专业设置一览表(续)

序号

学科

门类

专业类

专业名称

比例(%

27

工学

机械类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28.81

28

材料类

材料化学

29

能源动力类

热能与动力工程

30

31

电子信息类

电子信息工程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32

自动化类

自动化

33

34

计算机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网络工程

35

化工与制药类

化学工程与工艺

36

制药工程

37

38

纺织类

纺织工程

服装设计与工程*

39

交通运输类

交通运输

40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环境工程

41

生物工程类

生物工程

42

建筑类

风景园林

43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食品质量与安全

44

农学

植物生产类

园艺

3.39

45

动物生产类

动物科学

46

医学

护理学类

护理学

1.69

47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0.17

48

49

50

工商管理类

会计学

工商管理

市场营销

51

52

公共管理类

公共事业管理

行政管理

53

54

艺术学

音乐与舞蹈学类

音乐学

音乐表演

11.87

55

美术学类

美术学

56

57

58

59

设计学类

视觉传达设计

环境设计

产品设计

服装与服饰设计

合计

11

39

59

100

注:★标记为省级特色专业,*标记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二)学生情况

1.学生人数 

2012年,学校全日制在校生22331人,其中本科生18794人,占全日制在校学生人数的84.16%

2.生源质量 

2012年,学校在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共招生6269人(省内5544人,省外725人),其中普通本科生4456人(省内3731人,省外725人),普通专升本学生888人,普通专科生925人。2012年有42个本科专业文理兼招,22个本科专业设置专业方向,生源充足,生源质量较高。山东省普通文理类本科一志愿报考率达117.17%,省外普通文理类本科一志愿报考率为83.22%。本科新生报到率为97.38%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1.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

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结构明显优化,专任教师的年龄、职称、学位和学缘结构日趋合理。2012年,学校共有教职工1742人,其中专任教师1208人,博士134人,硕士582人,教授100人,副教授476人,讲师601人。

2.1  德州学院2012年师资队伍统计表

年龄结构

35

36-45

46-55

55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404

33.4

462

38.2

287

23.8

55

4.6

职称结构

教授

副教授

讲师

助教

100

8.3

476

39.4

601

49.7

31

2.6

学位结构

博士

硕士

学士

其他

134

11.1

582

48.2

440

36.4

52

4.3

学缘结构

本校毕业

外校毕业

省内学校毕业

省外学校毕业

29

2.4

1179

97.6

789

65.3

419

34.7

学校通过多种途径,进一步加大引进人才力度,支持骨干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的海外留学和研修工作。2012年引进学科专业发展急需的博士研究生7人,其中1人为海外博士学位,1人具有海外学习经历,大部分都来自于清华大学、山东大学等知名高校;14名博士毕业回校工作,9名青年教师考取了博士研究生;柔性引进院士1人,聘请了兼职和特聘教授12人;派出国内访学3人,4名青年教师获得省高校访学项目资助。新增山东省突出贡献专家1人,山东省高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基地)首席专家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2人;现有省级教学名师4人,山东省优秀教师3人,省级教学团队5个,德州市首席专家4人,德州市突出贡献专家17人,德州市优秀中青年专家8人,德州市优秀教师34人,德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17人。

2012年,学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22331人(本科18794人,专科2874人,五年一贯制663人),折合在校生23327人,专任教师1208人,外聘教师176人,生师比为18:1

2.主讲教师与教授上课情况

学校严把主讲教师上岗关,重视主讲教师以及教师上岗前的资格审查;积极落实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在职称评定和岗位聘任工作中,将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对教师的一项基本要求,《德州学院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量化评价办法》,进一步明确了教师申报高级职称应承担的本科教学工作量的具体要求,在各院系(部)岗位聘任、津贴发放过程中,对教授承担本科生课程教学工作也做了严格规定。

2012年,我校符合岗位资格的主讲教师1139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4.29%。学校聘任教授岗位100人,教授占主讲教师的8.8%

2012年,全校开设本科课程总数1472门,教授授本科课程172门,占总课程的11.7%。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96人,占聘任教授总数的96%

(二)经费投入

学校坚持经费投入优先满足教学不动摇,保证本科教学经费投入。建立科学、有效的预算管理机制,统筹财力,充分发挥资金的杠杆和导向作用。2012年共投入教学经费4124.84万元,占学费收入比例为41.53%,其中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2797.67万元,生均1489元;本科专项教学经费1327.17万元,生均706元;本科实验经费240.88万元,生均128元;本科实习经费187.94万元,生均100元。

2.2  德州学院2012年教学经费投入统计表

项目

经费总额(万元)

生均(元)

本科日常教学运行经费

2797.67

1489

本科专项教学经费

1327.17

706

本科实验教学经费

240.88

128

本科实习经费

187.94

100

(三)教学条件

1.教学用房

2012年,学校校园占地面积1347478 m22021亩),生均占地面积60.34 m2。学校现有教学行政用房建筑面积 332487m2,其中教室面积128775 m2,图书馆面积23918 m2 ,实验室、实习场所面积116051 m2,专用科研用房面积4390 m2,体育馆7302 m2,会堂面积4978 m2,行政办公用房47073 m2;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4.89 m2

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2012年,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共计18663台(件),总值13231.45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5672元,其中单价10万元以上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133台(件),价值3616.52万元。2012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1320台件,价值1222.35万元。

2012年,学校建有20个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拥有各类实验室110个,山东省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形成了以学科和专业发展规划为引领,突出基础教学,布局结构合理,资源配置优化,开放共享的“3+1”的实验平台体系,学校建有稳定的校内、校外(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中心)343个。

3.图书资源与信息化建设

2012年,学校馆藏图书190万册,中外文印本期刊1787种,电子图书42万种,电子期刊13700种,拥有中外文数据库共计26个,其中2012年新购数据库2种。学校已加入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与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国家图书馆等全国性文献保障服务系统建立了直通链接关系,开通了文献传递和馆际互借业务,形成了多层级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保障服务体系。

2012年学校信息化建设投入经费178万元,其中建设经费140万元,运行经费38万元,网络信息点达到8000多个,无线接入点30个,校园网出口总带宽增加到1800Mbps,数字精品课上网门数达480多门,电子邮件注册用户总数7700多人,数字资源43000GB,其中电子图书8000GB。学校不断加大教学信息资源建设,网络基础设施升级改造,达到全省高校先进水平,数字化校园建设迈上新台阶。基于校园网的各个重要校级应用系统集成为学校数字化平台,实现了图书借阅、财务综合收费、学生公寓用电管理、校园网收费等方面的“一卡通”管理,教务管理、教务办公、手机教务、教学质量评价、学生管理、招生报名打印等办公系统,满足了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学多视角的评价需求,为全体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了良好条件。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人才培养

1.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前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基础上,2012年,学校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开展专业综合改革,大力推进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实验教学、生产与社会实践、学生考核评价等有关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化改革。一是出台了《德州学院“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德院教字[2012]6号)和《德州学院关于开展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系统化改革 优化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试行)》(德院教字[2012]7号),按照开展人才需求调研、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质量标准的步骤逐步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系统化改革;二是进一步丰富“厚基础、强实践、求创新、高素养、重责任”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提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适度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基础型人才,根据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培养国际型人才、创业型人才、特长型人才,明确了多类型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选择空间,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三是学校遴选了20个专业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系统化改革,所有专业均完成了人才需求调研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纺织工程专业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分别出版了《专业规范研究》,得到了全国纺织服装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的高度评价,会计学等12个专业完成了课程教学规范和专业规范的制定工作,部分专业完成了专业质量标准的制定工作;四是进一步加强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实践教学改革,大力开展研究性、探究式、启发式、互动式教学,使之更加适应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

2.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2012年,学校根据各专业人才需求调研结果,结合教育部新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专业规范,按照《德州学院关于开展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系统化改革  优化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建设,构建由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方向平台三个层次不同但又相互联系、逐层递进的基础课程平台,实施有利于素质培养的通识教育,在强化基础教育和共性教育的前提下突出特色教育和个性教育,切实保障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层次要求,注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文、法、经、管类专业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为22%,理、工、农、医类为16%;文、法、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占总学分比为22.5%,理、工、农、医类为27.5%。全校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平均为20.8%,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平均为 25%

3.1 德州学院选修课、实践教学学分比例统计表

序号

学科

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

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

1

经济学

19

21

2

法学

23

20

3

教育学

30

29

4

文学

22

19

5

历史学

19

16

6

理学

20

20

7

工学

16

30

8

农学

14

28

9

医学

14

32

10

管理学

19

30

11

艺术学

33

30

3.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学校将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与社会生产一线密切结合为着重点,着力打造有利于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育人体系。继续完善“四层次”(基本素质、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综合训练)、“八模块”(素质拓展、基础技能、专业实验教学、专业综合能力、工程训练、综合实习、科研训练、创新训练)的实践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学时)。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倡导学生以自选、协作方式开展实验活动。突出基础教学,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开放共享的“3+1的实验平台体系。鼓励高水平教师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促进实践内容和体系改革,2012年学校对33个校级实践技术立项项目进行结项验收。

学校高度重视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把毕业论文(设计)作为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根据各学科、专业的实际情况,加强分类指导,积极改革服装设计、医学、艺术设计、音乐表演等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单一写作方式。提出毕业论文(设计)的原则,即真实性、针对性、创新性原则。开展毕业论文(设计)专项检查,加强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规范导师指导过程和论文(设计)的关键环节,全面反映专业培养规格和目标要求。为进一步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2012年,学校开始采用学校自检与学校抽检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中国知网”对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进行学术不端抽检。学校制定优秀毕业论文评选办法,规定每届毕业论文(设计)按5%的比例评选校级优秀论文,2012年共评选出 27篇,有9篇毕业论文获山东省优秀毕业论文奖,与山东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的12名毕业研究生论文外审优秀2篇、良好8篇,外审优良率为83.3%

2012年,学校制定《德州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实施工作方案》,继续完善“三课堂”的创新创业体系建设,注重发展创新文化,全面开展大学生创新训练和创业教育。通过理论课程研究性思维训练、实践教学研究性技能培养、课外研究训练,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性教学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指导学生发表论文和申报专利,开展更为广泛的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活动,实施创业认知教育、创业体验教育、创业实践培育三层递进“金字塔式”创业教育体系,建立大学生创业实习或孵化基地。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活动,在主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知识、能力内化为素质。2012年在校大学生发表学术论文335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2篇(SCI论文3篇);获批发明专利1项,待批发明专利6项;获批实用新型专利102项,待批90项。

4.大力开展科技文化竞赛活动

2012年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物联网竞赛、大学生英语竞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竞赛93项,全校参赛学生达10000人次,参与指导教师达700人次。获得国家级奖励429项、省部级奖励440项,市厅级奖励77项,其中国家特等奖3项、一等奖44项、二等奖157项、三等奖157项。同时,2012年学校设立“实践创新名师奖”,用于鼓励指导学生参与科技文化创新训练和科技文化竞赛的教师。

物理系丁洪磊等同学设计的作品大头控,在第七届毕昇RIGOL全国电子创新设计竞赛中,荣获唯一国家特等奖。物理系苏鑫杨同学在2012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决赛中获全国特等奖。机电工程系刘涛等同学的科技作品《自切换集热干燥箱》获得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一等奖。物理系刘衍茌等同学的《我的兰博基尼爱马仕》获第六届美新杯中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经济管理系于大成等同学的参赛作品《无价职堡就业服务网创业策划书》获得全国高校创意、创新、创业电子商务挑战赛特等奖。经济管理系刘杰等同学的参赛作品《藏在拐杖里的爱――任你行智能拐杖策划案》获得第九届(新加坡)国际市场营销大赛本科组全国总决赛第一名,获得赴新加坡参加两岸三地国际营销比赛的唯一一个名额。

3.2 德州学院2012年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获奖统计表

序号

竞赛名称

竞赛

级别

特等奖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优秀奖

1

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

国家级

 

1

1

2

 

2

“美新杯”中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

国家级

 

1

1

4

4

3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国家级

 

 

2

 

 

4

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国家级

 

 

4

 

 

5

第六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

国家级

 

 

1

 

 

6

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意、创新及创业”挑战赛

国家级

1

1

 

 

 

7

全国大学生电工数学建模竞赛

国家级

 

3

3

5

 

8

全国大学生物理教学技能比赛

国家级

 

1

2

1

 

9

全国计算机仿真大赛

国家级

 

 

1

1

 

10

“毕昇杯”全国电子创新设计竞赛

国家级

1

2

1

3

 

11

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

国家级

 

 

1

 

 

12

全国大学生先进图形技能与创新大赛

国家级

 

1

3

 

 

13

全国三维化数字创新设计大赛

国家级

 

1

 

 

 

14

“用友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

国家级

 

 

 

2

 

15

全国大学生“用友杯”会计信息化大赛

国家级

 

 

4

 

 

16

全国商科院校技能大赛国际贸易专业竞赛

国家级

 

 

1

1

 

17

全国商科院校技能比赛国际市场营销专业竞赛

国家级

 

2

3

3

 

18

全国商科院校技能大赛移动商务专业竞赛

国家级

 

2

3

5

 

19

全国商科院校技能大赛财会专业竞赛

国家级

 

 

5

 

 

20

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

国家级

 

 

1

 

 

21

全国大学生外贸从业能力大赛

国家级

 

4

22

4

 

22

全国外经贸院校学生外贸技能竞赛

国家级

 

 

3

 

 

23

全国大学生外贸跟单技能大赛暨教师说课教学评比

国家级

 

 

1

 

 

24

第五届全国大学生金融投资模拟交易大赛

国家级

 

 

1

3

 

25

“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

国家级

 

 

 

2

 

26

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核心技能与信息素养大赛

国家级

 

1

4

7

 

27

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

国家级

 

 

1

 

 

28

中国大学生(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

国家级

 

 

1

6

4

29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

国家级

1

2

 

 

 

30

全国高职高专英语写作大赛

国家级

 

 

 

1

 

31

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英语写作大赛

国家级

 

3

13

1

 

32

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师生服装设计技能大赛

国家级

 

 

 

1

2

33

全国大学生外贸跟单(纺织)职业能力大赛

国家级

 

 

3

1

 

34

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纺织面料检测学生技能大赛

国家级

 

 

 

1

4

35

第五届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服装制板与工艺技能大赛

国家级

 

 

 

1

2

36

第五届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纺织面料花样技能大赛

国家级

 

 

2

3

5

3.2 德州学院2012年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获奖统计表(续)

序号

竞赛名称

竞赛

级别

特等奖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优秀奖

37

第四届“越隆杯”中国高校纺织品(面料)设计大赛

国家级

 

 

1

 

21

38

全国大学生纱线设计大赛

国家级

 

 

3

7

21

39

第七届中国国际经编设计大赛

国家级

 

 

 

 

1

40

全国大学生射击锦标赛

国家级

 

 

1

1

 

41

全国沙滩藤球锦标赛

国家级

 

 

 

2

 

42

2012全国藤球锦标赛

国家级

 

 

2

 

 

43

全国大学生藤球锦标赛

国家级

 

 

2

2

 

44

2012年全国高等院校健身气功比赛

国家级

 

 

6

 

 

45

2012国际大学生设计比赛

国家级

 

 

 

6

 

46

中华诵•经典诵读大赛

国家级

 

 

 

1

2

47

创意中国·第六届全国设计艺术大赛

国家级

 

 

1

3

 

48

“日进杯”2012年第十届全国口腔工艺技术展评

国家级

 

 

 

 

2

49

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公共关系策划

国家级

 

 

 

1

 

50

“科讯杯”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大赛

国家级

 

 

 

1

 

51

首届全国平面设计大展

国家级

 

 

 

3

 

52

中韩现代广告海报设计大赛

国家级

 

 

1

10

 

53

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

国家级

 

2

32

49

 

54

全国语文教师读书竞赛

国家级

 

11

15

13

 

55

“星耀华夏”第五届全国青少年才艺大赛

国家级

 

6

5

 

 

56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山东省选拔赛

省部级

 

8

5

 

 

57

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山东省选拔赛

省部级

1

5

8

5

 

58

“美新杯”中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山东省选拔赛

省部级

 

10

17

13

 

59

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意、创新及创业”挑战赛山东省选拔赛

省部级

2

10

15

30

 

60

第六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山东省选拔赛

省部级

 

3

7

 

 

61

山东省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

省部级

 

2

3

 

 

62

山东省机器人大赛

省部级

 

2

4

8

 

63

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山东省选拔赛

省部级

 

1

 

1

 

64

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

省部级

2

2

3

4

 

65

第五届高校音乐舞蹈专业师生基本功比赛

省部级

 

1

9

10

 

66

第五届山东国际大众艺术节――微电影大赛

省部级

 

2

 

2

 

67

全国高职高专英语写作大赛山东省选拔赛

省部级

 

1

2

 

 

68

“用友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山东省选拔赛

省部级

 

3

5

1

 

69

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山东省选拔赛

省部级

 

1

5

 

 

70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山东省选拔赛

省部级

 

 

11

20

 

71

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山东省选拔赛

省部级

 

 

4

9

 

72

“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山东省选拔赛

省部级

 

 

6

13

 

73

中华诵•经典诵读大赛山东省选拔赛

省部级

 

2

 

 

 

3.2 德州学院2012年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获奖统计表(续)

序号

竞赛名称

竞赛

级别

特等奖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优秀奖

74

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山东省选拔赛

省部级

 

2

3

8

 

75

山东省电子商务专业大赛

省部级

 

3

4

3

 

76

全国大学生物理教学技能比赛山东省选拔赛

省部级

 

1

2

3

 

77

山东省大学生足球锦标赛

省部级

 

 

 

1

 

78

中国体育彩票杯2012年山东省大学生体育联赛足球比赛

省部级

 

 

 

1

 

79

山东省大学生田径锦标赛

省部级

 

 

 

2

 

80

山东省大学生综合素质大赛

省部级

 

 

2

9

 

81

山东省大学生模拟法庭大赛

省部级

 

 

 

1

 

82

山东省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大赛

省部级

 

 

 

1

 

83

山东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大赛

省部级

1

2

7

14

 

84

2012年“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山东省赛区决赛

省部级

 

 

1

 

 

85

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外语大赛

省部级

 

 

1

1

 

86

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设计大赛山东省选拔赛

省部级

 

 

1

 

 

87

全国三维化数字创新设计大赛山东赛区

省部级

1

1

4

6

 

88

首届山东大学生文化创意大赛

省部级

 

 

 

1

 

89

山东省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竞赛

省部级

 

1

1

1

 

90

山东省大学生生物教学技能大赛

省部级

 

1

1

2

 

91

山东省青少年声乐、器乐、舞蹈电视大赛

省部级

 

7

29

32

 

92

山东省创业大赛德州赛区

市厅级

 

2

1

5

 

93

德州市第十届青少儿才艺大赛

市厅级

 

12

23

34

 

(二)教学建设

1.专业建设

2011年,面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德州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围绕我省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德州市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立足办学实际,学校确定了重点打造能源与机械类、食品生物类、纺织服装类、信息与管理类、化学化工类、教师教育类等6个应用型优势与特色专业群,护理、园林、法学等应用型优势与特色专业。在此基础上,学校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调整专业和服务方向,构建结构合理、层次清晰、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2012年,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现设本科专业整理和201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申报工作的通知》要求,按照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学校积极开展了专业整理工作。经专家论证,学校综合考虑办学条件和专业发展规划,确定整理为59个本科专业,调整后的专业布局更加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更加明显的体现出学校的发展特色。2012年申报生物制药、非织造材料与工程、汽车服务工程3个新上专业。

2.课程建设

学校始终把课程建设和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作为教学建设的核心内容。按照《德州学院“十二五”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积极实施“精品课程”建设计划,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核心,努力发挥精品课程在全校课程建设与改革中的示范作用,形成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优质教学资源。2012年,学校课程资源中心使用 “精品课程建设软件”、“两课网络课程”、“题库建设平台”、“在线考试平台”、“英语网校”等系统,建成在线网络课程500余门。引进国内外优质课程资源,建设适应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优质课程群。新立项建设校级课程群42个,精品课程161门;立项建设山东省省级精品课程10门。形成一批与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要求相适应的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平台,为教师教学和学生个性化学习服务。

3.教材建设

学校把教材建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出台了《德州学院教材建设立项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坚持选用优质教材,加强教材选用过程质量监管制度,形成了从教材建设立项(编写、出版)到认证、评比和选用等一整套规范体系。通过开展优秀教材的申报、评选和奖励等工作,不断完善教材评价与选用机制。2012年,我校教师主编出版教材10余部,编写实验教材与实验指导书9部。将校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经济管理类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证券知识与股票投资》等18门教材作为校级教材建设立项项目进行建设。

4.校园文化建设

2012年,学校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为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奠定了良好基础。一是落实《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成立学校学风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出台学风教育实施细则,实行综合教育学分管理制度,开设《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课程,针对本科生进行科学精神道德情操和学风教育宣讲,通过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陶冶大学生情操;二是开展校园文体活动,深化文化内涵,打造具有育人特色的校园文化,强化大学精神培育。开展“纪念建团90周年五四合唱比赛”、“第十二届社团文化艺术节暨英语文化节”、“在路上”德院青年综合素质提升论坛、“向东向西”跨文化交际和“就业or创业”主题沙龙等20余项大型校园活动,形成具有内涵深刻、形式新颖、影响持久、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品牌;三是丰富大学生社团活动。截止2012年底,学校共有校级社团75个,拥有会员六千余人,成为教学主渠道之外,学生学习、生活、工作中重要的第二课堂,为广大学生健康成才创造了良好条件和环境,在学生中产生广泛影响;四是进一步完善助学奖学机制。2012年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库,发放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和奖助学金总额为2398.8665万元,保证了学生“入学不失学”的目标,既锻炼和提高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又充分发挥了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三)教学改革

1.“本科教学工程”项目

我校积极开展“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发挥建设项目在推进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上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

2012年获批省级以上本科教学工程项目17项,其中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精品课程10门, 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

3.3  德州学院2012年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一览表

序号

类别

项目名称

负责人姓名

1

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贺金玉

2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德州学院-皇明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贺金玉

3

省级教学名师

省级教学名师

姜山秀

4

省级精品课程

材料合成与制备实验

孙建之

5

省级精品课程

高分子化学实验

孙汉文

6

省级精品课程

化学基础实验

董岩

7

省级精品课程

护理伦理学

刘洪玲

3.3  德州学院2012年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一览表(续)

序号

类别

项目名称

负责人姓名

8

省级精品课程

护理心理学

张秀琴

9

省级精品课程

社会医学

吴继卫 

10

省级精品课程

复变函数论

马立新

11

省级精品课程

数据结构

徐凤生

12

省级精品课程

数学建模

董立华

13

省级精品课程

离散数学

徐凤生

14

省级教学团队

信息与计算科学教学团队

徐凤生

15

省级特色专业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李丽

16

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基于‘四位一体’理念的创业教育创新实验区

季桂起

17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生物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王吉华

2. 教学改革研究

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立项建设。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尝试。2012年承担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项目6项,山东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9项,山东省“十二五”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4项;承担并完成山东省企业培训与职工教育重点课题19项,其中4项获研究成果一等奖,10项获研究成果二等奖,5项获研究成果三等奖;主持参与山东省教育系统调研,形成了180余篇调研成果,其中获省级一等奖5篇,二等奖14篇,三等奖16篇,成果质量和获奖数量在全省名列前茅;成功申报4个山东省企校共建工科专业建设项目,获得省财政企校共建工科专业专项经费125万元。完成了2009年立项的5个山东省教学改革项目进行结项验收,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和省内知名学者专家的高度评价;完成了31个校级教改项目的结项验收。

学校大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2012年,学校成立由22名青年教师组成的研究性教学研讨班。优秀青年教师借助交流平台,举办形式多样的“教学、课程改革热点问题”研讨,交流教学经验,分享教学成果,探讨教学理念,引领教改风气,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2012年,我校教师获山东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比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获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多媒体教育软件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获第十二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三等奖3项,学校被评为山东省教师教育先进单位。

3. 科研支撑教学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促教学,鼓励教师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促进了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一是学校围绕山东省蓝黄经济区发展战略,特别是德州市构建“10+3”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思路,加大学科建设力度,2012年在坚持硬件投入之外,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软件建设投入300万元,进一步夯实了本科教学基础。二是实施教学科研一体化工程,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2012年邀请多位知名专家、学者、教学名师来我校讲学,举办教学讲座和学术报告129场次。教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吸收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水平。2012年学校教师立项建设国家级科研课题6项,省部级课题14项,省高校科研计划项目8项;获全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3项,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德州市科学技术奖12项、德州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4项;发表科研论文705篇,其中SCI收录71篇、EI收录50篇,CSSCI核心库论文35篇,CSSCI扩展库论文16篇;学生发表学术论文335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2篇(SCI论文3篇),获批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02项。三是搭建“校地结合、多方联动、社会参与、共同发展”的平台,实现科研成果与企业的对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为应用性人才培养提供良好条件。2012年与中科院、皇明太阳能集团合作建立清洁能源研究与技术推广中心;出版发行《德州地域文化研究丛书》第2辑;参与两区同建研究工作;启动社科普及活动。2012年学校荣获“山东省社会科学学术活动先进单位”,德州市首批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

四、质量保障体系

(一)教学中心地位

学校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办学的生命线,把教学工作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不断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

20123月学校召开教学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创新性应用型” 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教学改革、体制机制、管理措施、教学保障等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扎实推进本科教学工作。

学校党委会和校长办公会定期专题研究本科教学工作,着力解决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坚持校领导联系院系制度、校院系领导听课制度、教育教学督查指导和现场办公制度。2012年第一次校长办公会以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为主题,专题研究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6月在全国同类院校中第一批、山东省属院校第一个完成并发布《2011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回应社会关切,建立学校质量监控与保障的长效机制。

(二)保障体系建设

学校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该体系以教学质量目标管理、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监督管理为主要内容形成系统化、多层次结构,协调学校各职能部门,整合学校的各类办学资源,有效实现体系的导向、监督、诊断、调控和激励等基本功能。




4.1 德州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基本框架图

学校不断强化制度体系、管理体系、督导评估体系、评价监控体系、信息反馈与调控体等保障体系建设,实现对各教学环节的全面质量管理。

1.制度体系建设

为了适应本科教学管理的新情况,规范教学管理,2012年学校组织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强化教学督察工作的意见(试行)》(德院办字[2012]6号)等系列管理文件和制度,不断完善了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改革学校本科专业评估、课程评估、实验实习教学评估、课堂教学质量评价、院(系)教学质量评价制度,规范了理论教学的备课、讲授、讨论、作业、答疑、考试和实践教学的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环节的过程管理,保证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质量的监控、评估、分析和改进。

2.管理体系建设

教学管理继续实行“一个考核、一个系统、四个检查、四种形式”机制。通过教学单位教务管理考核,把各项教务管理工作纳入考核内容,提高了教学单位教务管理工作效率;充分利用教务管理系统,实现教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每学期组织教学巡查、期中教学检查、试卷复查、期末考试纪律检查等四次重大教学活动;每单周周一下午的教务例会,总结、通报上两周工作完成情况,发放“教务通知”,部署近两周教学工作;对教学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编印“教学通报”;对教学工作过程中新举措、取得的成绩及时编印“教学信息简报”,激发了教学单位教学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行双学位双专业制度、学业预警机制、一事一文制度,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20121月,教务处被评为全国高等教育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3.督导监控体系建设

一是启动了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考核机制。2012年学校实行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考核,通过督导评价导向制度,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建立学校和院系(部)两级督导评价考核工作组,依据理论类、实验类、技能类等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对全校100余名任课教师课堂教学首次进行督导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岗位聘任、各类教学评优评先、教学名师、骨干教师评选的重要依据。

二是强化落实两级教学督导制度。进一步完善学校和院系(部)两级教学督导机制。以院系为基础,以教师为主体,以管理为纽带,通过综合督导、专项督导和日常督导履行督教、督学、督管职能,实现教学督导管理的常态化。2012年学校教学督导委员会专家听课1050门次,学生专业技能测试510人次,院系(部)领导、督导组听评课1500门次。

三是完善教师和学生质量评价体系。在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对“教”与“学”两端重点监控,完善了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的“两大”评价体系。实行教师同行评价与教师评学制度,坚持基于教务管理系统的学生评教制度、课程满意度调查制度和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4.教学评估体系建设

学校开展5年一轮的校内本科专业评估工作,2012年继续对17个本科专业实施专业分类评估。对具有三届以上毕业生的13个本科专业进行水平评估,对具有三届以下毕业生的4个新建本科专业开展合格评估,实行分类指导。

建立院(系、部)教学工作评价机制。以院(系、部)2012年度教学工作质量评价为依托,实行教学单位教务管理考核和教学单位教学工作水平评价制度,对22个院(系、部)教学工作基本状态和人才培养质量包括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风与学风建设、质量监控等纳入评价内容,评价成绩,作为学校支持院系(部)发展的重要依据。同时,建立学校内部院系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编制发布制度。

启动实践教学评估机制。2012年在组织专家对有关教学单位进行实验教学与实习教学评估的基础上,出台《德州学院实验教学评价体系》与《德州学院实习教学评价体系》,进一步强化学校实践教学工作,加强对实践教学管理。

5.信息反馈与调控体系建设

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反馈以教务处为中枢,分别由相关职能部门人员、教学督导专家、教师信息员、学生信息员等组成。通过对生源质量、学生学习状况、课堂教学、教学环境、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就业质量、毕业生工作状况和成就感、用人单位的反映等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及时对教学质量实施反馈与有效调控。

五、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习满意度

1.本科教学质量评价问卷调查

20125月,面向应届毕业生开展“本科教学质量评价”问卷调查,3000名应届毕业生通过登陆学校教务管理系统参加网上调查问卷。此次问卷调查项目包括14项客观单选题和2项主观问答题。问卷从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专业课程设计、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学风建设等14个方面,对本科教学质量进行诊断和评价。

统计结果显示,本科毕业生认为所学课程设置非常合理和合理的占 77.23% ,对教师教学水平非常满意和满意的占81% ,非常满意的比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20129月,学校组织各院系对学校大学一年级、二年级学生学习状况发放问卷调查,开展分析调研,为学校专业整改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提供重要的依据。

2.专业培养满意度调查

201211月,学校开展了对17个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情况满意度调查。发放调查问卷960份,对“专业教学计划”、“师资队伍”、“教学效果”、“教学条件”、“实验实习”、“教学管理”等9项指标进行调查,平均满意率达80.43%

3.课程满意度调查

学校每学期末开展学生网上评教,上半年参评学生人数为15551,网上评教参评率为94.7%;下半年参评学生人数为19759,网上评教参评率为92.7%。评教优秀率均达90%以上。201210月,学校利用教务管理系统,组织20个院系近万名学生对全校560名任课教师的894门课程进行满意度调查。共收到学生评价信息332553,平均总体满意率为99.34%

(二)毕业与就业

1.毕业生基本情况

2012年本科毕业生3945人,授予学位3891人,学位授予率98.63%,结业40人;攻读研究生821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21.01%。毕业生中有2名学生获辅修证书,48名获双学士学位证书,3名学生获双专业证书。

2012年我校组织非体育专业本科生体质测试18177人,达标率为98.8%。其中,优秀622人,占3.4%,良好6907人,占38%,及格10430人,占57.4%,不及格218人,占1.2%

2.就业指导工作

2012年,在就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学校卓有成效的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社会声誉良好,毕业生依然受到用人单位青睐。

2012年,学校邀请100余名校内外专家举办就业讲座和座谈会,举办大学生就业创业论坛。联合德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开展毕业生免费创业培训,提升毕业生创业技能,拓宽毕业生的就业途径,经考核共发放3161个《创业合格证书》。通过实践开展就业创业指导,充分利用德州学院创业孵化基地这一平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所和培训,先后有23个创业团队入驻孵化基地并有序进行创业,其中有2个团队经孵化成立有限责任公司。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校内外就业创业竞赛,将创业项目和创业团队接受市场的检验,在山东省创业大赛(德州赛区)中,有8个团队进入决赛,其中,2个团队获得一等奖并获10000元资助,1个团队获得二等奖,5个团队获得三等奖。成功举办第三届大学生模拟招聘大赛,根据近年来企业招聘的特点,完全模拟真实招聘现场,通过模拟门、递送简历、PPT自我介绍、特长展示、半结构化面试等环节,对参赛选手的能力进行综合考察,引导大学生做好学业规划、职业规划,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

2012年,学校成功举办了山东省2012年师范类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暨德州市综合类就业市场、秋冬季高校毕业生综合类就业市场大型人才招聘会及各专业专场招聘会100余次,合计提供就业岗位24100多个。

2012年本科毕业生总人数3945人,就业人数3778人,初次就业率95.77%

5.1 德州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统计表

院系

专业名称

总人数

考研

人数

网签人数

灵活就业人数

签订劳动合同人数

就业率

化学系

材料化学

39

11

19

9

0

100.00%

化学

32

9

14

9

0

100.00%

化学工程与工艺

86

27

47

12

0

100.00%

环境工程

44

18

18

8

0

100.00%

汽车工程系

交通运输

122

15

72

1

29

95.90%

生物系

生物技术

89

20

51

16

0

97.75%

生物科学(师范)

50

19

10

20

0

98.00%

机电工程系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435

104

210

117

1

99.31%

热能与动力工程

59

19

23

17

0

100.00%

自动化

80

20

24

35

0

98.75%

物理系

电子信息工程

94

23

39

1

27

95.74%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79

10

34

0

34

98.73%

物理学(师范)

28

11

6

0

11

100.00%

应用物理学

41

13

16

0

9

92.68%

历史系

公共事业管理

46

11

14

0

21

100.00%

历史学(师范)

28

9

3

0

15

96.43%

经管系

国际经济与贸易

267

61

95

107

0

98.50%

工商管理

107

20

44

40

0

97.20%

会计学

307

49

90

159

0

97.07%

地理系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59

22

11

26

0

100.00%

医学系

护理学

92

32

18

23

19

100.00%

政法系

法学

80

27

12

41

0

100.00%

思想政治教育(师范)

16

6

1

9

0

100.00%

体育学院

社会体育

59

7

34

14

3

98.31%

体育教育(师范)

108

27

19

48

1

87.96%

数学系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

67

24

8

34

0

98.51%

统计学

45

9

12

19

0

88.89%

信息与计算科学

56

7

13

16

3

69.64%

外语系

日语

70

5

17

16

25

90.00%

英语

153

33

38

15

44

84.97%

 

5.1 德州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统计表(续)

院系

专业名称

总人数

考研

人数

网签人数

灵活就业人数

签订劳动合同人数

就业率

中文系

对外汉语

44

14

9

21

0

100.00%

汉语言文学(师范)

63

13

9

38

0

95.24%

新闻学

66

6

21

39

0

100.00%

纺织服装

工程学院

服装设计与工程

176

6

45

5

106

92.05%

纺织工程

101

26

26

4

26

81.19%

农学系

园艺

79

26

2

51

0

100.00%

计算机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59

20

31

93

6

94.34%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70

12

15

37

4

97.14%

教育系

学前教育(师范)

24

3

3

16

0

91.67%

小学教育(师范)

17

4

3

10

0

100.00%

美术系

美术学(师范)

75

15

7

40

5

89.33%

艺术设计

77

3

7

58

6

96.10%

音乐系

音乐表演

44

1

5

5

33

100.00%

音乐学(师范)

112

4

8

64

33

97.32%

合计

3945

821

1203

1293

461

95.77%

(三)反馈与评价

  学校定期开展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联系、毕业生座谈、实地走访等方式了解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和建议。2012年,学校对招聘我校本科毕业生的德州银行、德州东北城、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等近百家用人单位进行了满意度调查,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我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好、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过硬、工作中吃苦耐劳、勤学好问、上进心强,90%的用人单位对我校本科毕业生的总体表现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无论是在领导岗位,还是在平凡的工作一线,他们都勤勉务实、踏实肯干、勇于创新,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和广泛欢迎,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学校的教学水平、管理工作、学习风气、办学条件、毕业生素质等方面,深受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一致好评。

2012年,多家媒体对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成绩进行了报道和宣传,其中在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网易、新浪、大众日报、山东新闻网、齐鲁晚报等国家、省级媒体新闻宣传报道20余次,在德州日报、德州晚报、德州电视台、德州新闻网等市级媒体新闻宣传报道90余次。201212月,中国教育报刊登我校校长贺金玉的文章,就“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如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进行专题探讨。

5.2 2012年部分媒体报道一览表

序号

时间

内容

类别

媒体名称

作者

备注

1

2012.06

德州学院发布《2011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新闻

中国教育报、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等20余家媒体

 

 

2

2012.03.12

以德州学院为典型报道山东省高校寒假组织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进行家访工作

新闻

光明日报

 

 

3

2012.02.27

“德州学院高标准向“大学”、 “迈进”

新闻

德州日报

 

采访我校党委书记李保海、校长贺金玉,

4

2012.10.21

校园服务平台为大学生排忧解难

新闻

大众日报

 

报道学校“44587”校园服务平台

5

2012.03.17

山东省2012年师范类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暨德州市综合类就业市场

新闻

山东电视台

 

德州学院承办

6

2012.06.13

全国第二届食品经济与管理论坛在德州学院举行

新闻

中国食品报

 

 

7

2012.09

构建实践育人的“三效”机制――德州学院以“综合教育学分制”为统领推进实践育人制度化建设

文章

高教领导参考

李保海

文章作者系学校党委书记

8

2012.05

文化强国视野下的高校辅导员文化建设探析

文章

高校辅导员

李保海

9

2012.07

德州学院基于产学联盟培养人才与服务地方的探索与实践

文章

高教领导参考

贺金玉

文章作者系

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

10

2012.13

德州学院基于太阳能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构建的探索与实践

文章

高教领导参考

贺金玉

11

2012.07.10

协同创新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大有可为――德州学院基于太阳能研究的协同创新探索与实践

文章

中国教育报

贺金玉

12

2012.12.21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如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文章

中国教育报

贺金玉

六、特色发展

学校立足山东省及德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按照“特色办学、错位发展”的发展理念,根据应用型、地方性、综合类的办学定位,努力建设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大学,有力地推动了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凸显学校人才培养特色

2012年,学校继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完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厚基础、强实践、求创新、高素养、重责任五个培养平台,进一步凸显学校人才培养特色。

一是学校首批启动了20个专业的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推进以理论教学研究性、实践教学连续性,实验教学项目性、实习教学岗位性、科技训练应用性、毕业设计实证性“六特性”教学为特色的教育教学改革。

二是按照“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学生工作思路,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日常教育工作、重点教育工作与综合教育工作中,实现管理与服务相配合、“为人”与“为学”相融合、自律与他律相整合、科学化与长效化相结合的“四维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色,进一步突出人才培养的强适用性、强适应性、强实用性的“三强”特点、凸显“厚基础、强实践、求创新、高素养、重责任”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2012年,我校“基于‘四位一体’理念的创业教育创新实验区”获批山东省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二)树立开放办学理念,凸显学校协同育人办学特色

2012年,学校坚持“立足教育与跳出教育相结合办教育、立足学校与跳出学校相结合办学校、立足地方与跳出地方相结合搞服务”的开放办学理念,积极推进“协同育人”工程建设,凸显了学校协同育人的办学特色。

一是积极开展校内协同育人工作。推动跨学科、专业协同育人工作,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推进学科专业的交叉与融合,加大共享平台建设,促进资源整合利用,实现校内教学资源优化配置和共享,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是积极开展校、企协同育人工作。加强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形成了渠道互通、体系开放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了“一二三六”工程人才培养模式。2012年,9项课题获山东省企业培训与职工教育重点课题立项,学校被评为 该项工作先进单位;启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开设了“太阳能利用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班”,探索形成了“三双制、四结合、五模块”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教育模式,形成了“人才共用、资源共享、学生共管、项目共研、成果共享”的工科专业共建机制,构建了以“强化专业技能、突出创新能力、提升人文素养”为主要内容的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制药工程专业获批为2012年度山东省企校共建工科专业建设项目。积极开展校企实验室共建工作,学校与德药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申报的“德州市新型药用辅料与缓控释工程实验室”德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认定为德州市市级工程实验室。

 




6.1  德州学院“一二三六”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图

三是积极开展校、校协同育人工作。2012年,聘请著名高校教授来校举办讲座或学术报告100余场次,为学校科学研究紧跟学科前沿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学校教师积极参与跨校项目研究,不断提高科研水平。2012年我校教师与兄弟学校合作研究国家级课题多项。

四是积极开展校、地协同育人工作。学校本着“融入社会,提升素质,实践成才,全面发展”的培养理念,通过邀请地方领导、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开展志愿者服务、暑期社会实践等形式,全面推进与地方的协同育人工作,构筑了“三维课堂”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教育模式。

七、问题及措施

学校始终把培养一流人才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并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但与高水平大学和学校自身发展目标相比,还存在着不足和差距,一是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还不能完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师资队伍总体水平的提升和结构性短缺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三是经费投入不足所导致的部分专业办学条件不足。针对这些问题,在今后工作中还需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弥补不足,为创建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创造有利条件。

(一)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07年起,我校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取得显著成效,面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山东省蓝黄经济区发展战略及德州市10+3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要求,我校将进一步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探索和完善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进一步强化本科生科研训练,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验教学共享平台建设,改革学生评价机制。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将创新创业类课程纳入本科生培养方案,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完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健全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

(二)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建设应用型地方大学要求,我校师资队伍的结构性短缺还一定程度存在,各个学科专业之间的师资队伍存在不平衡,人才与学科专业建设的契合度有待提高,高层次人才建设仍需要加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学校需要进一步加大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引进力度,充分利用国家和省人才计划,创设新的条件,加大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骨干教师能力提升计划教师素质提升支持计划聘请校外专家计划等实施力度,营造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和快速健康成长的优良制度文化环境。通过实施“教学科研一体化工程”、“教师素质拓展工程”、双师素质提升工程,开展教师培训与指导、教育技术支持与服务、教学诊断与评价、教研交流与研讨,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形成一支知识与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实践经验丰富、奋发上进的稳定的教学科研队伍。

(三)进一步加大教学经费投入

伴随学校管理体制变化,学校办学经费将有较大程度改善,但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仍将长期存在。今后,还需要进一步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加大教育教学经费投入力度,不断增加本科教学经费比例,在部分专业实验仪器设备购置、实践教学环节运行经费等方面仍需持续稳定地投入和改善。

    德州学院教学质量督导与评估处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