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教学质量督导与评估处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审核评估   >   质量报告   >   正文

德州学院2014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作者: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 2020-09-04

 

 

 

 

 

 

 

 

2014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二〇一五年六月


 

一部分  本科教学基本情况.............................................. 1

一、学校定位......................................................... 1

二、教学工作中心地位................................................. 1

三、学生情况......................................................... 3

第二部分  师资队伍...................................................... 3

一、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 3

二、教育教学水平..................................................... 4

三、教师教学投入..................................................... 5

四、教师发展与服务................................................... 6

第三部分  教学资源...................................................... 6

一、教学经费投入..................................................... 6

二、教学设施......................................................... 7

三、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 8

四、课程资源........................................................ 12

五、社会资源........................................................ 13

第四部分  人才培养过程................................................. 14

一、教学改革........................................................ 14

二、课堂教学........................................................ 17

三、实践教学........................................................ 18

四、第二课堂........................................................ 19

第五部分  学生发展..................................................... 21

一、招生及生源...................................................... 21

二、学生指导与服务.................................................. 21

三、学风与学习效果.................................................. 23

四、就业与发展...................................................... 24

第六部分  质量保障..................................................... 31

一、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31

二、质量监控........................................................ 32

三、质量信息及利用.................................................. 33

四、质量改进........................................................ 34

第七部分  特色发展..................................................... 35

一、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鲜明.................................... 35

二、服务地方的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特色鲜明............................ 39

三、多方协同育人特色鲜明............................................ 40

第八部分  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情况......................................... 40

一、应用型的办学条件相对不足........................................ 40

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待提高........................................ 41

三、校企合作有待进一步深入推进...................................... 42

四、教学质量管理与监督需要进一步加强................................ 42

 

附件1.2014年德州学院质量报告目标表....................................44

2.附录材料一:德州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以来整改情况总结.........73

3.附录材料二:德州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剖析...........81

 


2014年,德州学院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化改革创新,强化内涵建设,推动转型提升,扎实推进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教学质量取得长足进步。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编制发布2014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通知》精神要求,现将我校2014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如下:

第一部分  本科教学基本情况

一、学校定位

(一)办学方向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遵循办学规律、服务区域发展与立足实际相结合,面向科技进步与学术前沿,恪守“崇德 启智 励志 博学”的校训,秉承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扎实推进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亮校、依法治校、开放活校五大发展战略,着力培养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积极创建服务区域、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大学。

(二)办学定位

1.总体目标定位。在全国高校方阵中突出地方性,在高校生态系统中突出应用型,在同类院校中突出高水平,着力创建服务区域、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大学。

2.办学类型定位。教学型高校。

3.办学层次定位。以全日制普通本科学历教育为主,适当开展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对接教育,积极开展继续教育等各种类型的成人培养培训,并面向经济社会转型需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开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4.学科专业定位。本着“加强应用,突出特色,学科专业一体化”的建设思路,着力建设以文、理学科专业为基础,应用型学科专业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5.人才培养类型定位:应用型。以培养技术应用型、复合应用型人才为主,适度培养工程应用型、研创应用型人才。

6.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基础知识扎实、专业面向宽厚、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突出的创新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协调发展、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

7.服务面向定位。坚持扎根德州,面向山东,辐射周边,融入全国,注重立足服务德州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西部经济隆起带、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京津冀一体化城市圈,努力成为德州及周边区域重要的应用型人才重要输出基地、科技与智力服务的支撑基地、文化传承与创新开发的承载基地和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储备基地。

二、教学工作中心地位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教学质量决定着学校的声誉和兴衰。2014年学校紧紧围绕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开展工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

一是领导重视教学。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教学,将人才培养和本科教学工作列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并将教学工作作为学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的重要内容;出台了《德州学院关于领导干部联系服务师生工作的意见》,要求党委成员联系班级、联系学风、教风,建立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各基层教学单位制度,校领导经常深入联系单位,了解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检查指导工作。把重视教学落实到组织领导上,落实到长效机制上;召开了学校2014年教学工作会议,统一教育教学思想、提高认识、表彰先进、总结经验、规划发展。实行教学工作每两周例会制,研究教学工作,制订政策,采取措施,及时解决问题。2014年,学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年度工作会、干部读书班等专题研究教学工作15次。严格执行学校领导、院(部)领导听课制度,明确校、院(部)主要领导为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凝心聚力,做好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和教学基本建设等工作。

 


德州学院七届二次双代会召开

 

德州学院2014年教学工作会议

 

校党委书记李保海

到经济管理学院与联系班级对接调研

 

德州学院2014年工作会议

 

德州学院2014年暑期干部读书班

 

副校长王金利到机电工程学院调研

“我的爱心不毕业”考研图书角活动

 


二是政策倾向教学。学校牢固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在职称评聘、住房、分配制度改革等方面实施一系列向教师倾斜的政策和措施,优先安排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到国内外访问、交流和学习;2014年出台的《处级领导班子及处级干部考核办法》,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考核的核心指标,《德州学院考研工作奖励办法》,提出了加强学风、督促大学生考研的一系列措施,《工科专业实习实训标准》等,提出了加强实践教学的一系列措施。

三是经费保障教学。学校始终坚持资金分配上的教学第一原则,不断加大对教学四项经费和教学基础设施的投入。开源节流,科学合理地使用教学经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办学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调整经费支出结构,把教学经费作为经费投入重点,优先落实,实现了四项教学经费的优先持续增长。

四是科研促进教学。学校重视科学研究工作,以科研促进本科教学。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并引导教师将科研成果和学科发展动态融入教学内容中。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到专业领域的最新成果,而且扩大了学术视野,培养了创新精神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五是管理服务教学。党政工团各级组织都把主动服务教学作为本单位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学校把为教学服务作为衡量和评价学校各部门工作质量的主要指标。各职能处室和教辅单位积极主动服务和支持教学工作,形成了管理服务教学、后勤保障教学的良好局面。

三、学生情况

2014年,学校全日制在校生22344人,其中本科生19123人,占全日制在校学生人数的85.58%,专科3221人,五年一贯制436人,折合在校生23685.9人。

第二部分  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

学校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完善、规范人才培训及引进体制机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为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提供人才保障。

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专任教师年龄、职称、学位和学缘结构日趋合理。2014年,学校共有教职工1721人,其中专任教师1113人,外聘教师260人,生师比为19.05:1。专任教师中博士183人,硕士541人,教授108人,副教授406人,讲师505人。

学校多措并举,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支持骨干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的海外留学和研修工作,成效明显。2014年获批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山东省突出贡献专家1人,受聘首届山东省本科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引进学科专业发展急需的博士研究生24人,招聘硕士15人,16名博士毕业回校工作,10名青年教师考取了博士研究生;派出省教育厅资助国际国内访学11人。

学校教师积极发挥作用,着力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2014年,入选省委组织部“名师送教”师资库4人,1人入选山东省高端会计人才(行政事业类)培养对象,4人成为德州市首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咨询委员会委员,6人成为政协德州市委文史专员。

 

 

 

2.1  德州学院2014年师资队伍统计表

年龄结构

35

36-45

46-55

55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304

27.3

452

40.6

302

27.1

55

5

职称结构

教授

副教授

讲师

助教以下

108

9.7

406

36.5

505

45.4

94

8.4

学位结构

博士

硕士

学士

其他

183

16.4

541

48.6

251

22.6

138

12.4

学缘结构

本校毕业

外校毕业

省内学校毕业

省外学校毕业

26

2.3

1087

97.7

665

60

448

40

 

 


德州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部署会

校领导视察2014年公开招聘工作人员

(初级岗位)笔试现场

 

 


、教育教学水平

学校认真落实人才队伍建设“十二五”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采用多样化的形式推进教师队伍发展,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不断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与办学水平。出台了《德州学院关于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着力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培养与引进相结合,推进教师知识能力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近三年,选派近百名教师到企业做“访问工程师”,聘请相关企业、行业、产业领域的130余名高级技术、管理人员作为学校兼职教师;采用“引导、培育、辅助”三位一体的新模式,注重引导,引领青年教师明确发展目标,加强培育,促进青年教师提升“两个能力”,助力发展,提升青年教师教学科研水平,为青年教师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舞台;开展专业发展系列论坛、专题报告会、研讨会、教学沙龙、名师工作坊等活动,搭建沟通交流平台,组织青年教师交流经验、共同研究探讨课堂教学改革方向,共同提高教师素养;选派教师参加“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ISEC)项目师资岗前培训会、“全国高校国际化课程教学研讨会暨2014ISEC师资岗前培训会”、高校教师发展骨干研修班、教学改革与基地建设骨干教师研修班等活动,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推进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水平的不断提升。2014年,学校教师获得第十四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含微课程组)大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优秀奖33项;获山东省高校首届形势与政策课微课教学比赛三等奖1项,获山东省首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1项。

 


“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ISEC)项目”

师资岗前培训会议

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何中华教授

受聘为我校客座教授

 

 


、教师教学投入

(一)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

学校积极落实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在职称评定和岗位聘任工作中,将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对教师的一项基本要求,《德州学院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推荐评审办法》进一步明确了教师申报高级职称应承担的本科教学工作量的具体要求,在各院(部)岗位聘任、津贴发放过程中,对教授承担本科生教学工作量均做了严格规定。

2014年,我校符合岗位资格的主讲教师109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7.93%。学校聘任教授岗位104人,占主讲教师的9.54%,副教授岗位340人,占主讲教师的31.19%;全校开设本科课程总数1726门,教授授本科课程215门,占总课程的12.26%。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96人,占聘任教授总数的89.72%,主讲本科课程的副教授311人,占聘任副教授人数的93.96%

(二)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参与教学改革与建设情况

学校教师自觉履行教学育人的基本职责,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2014年,我校教师获得第七届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获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改革”等3个教育部有关企业支持的校企合作专业综合改革项目;获批“以计算机应用为主线培养创新性应用型服装专业人才”等2项教育部信息中心2014年度计算机辅助技术教育课题;承担并完成山东省企业培训与职工教育重点课题6项;获得山东省职工教育与职业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8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8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基础课程群”等3个课程群、共计15门课程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我校教师积极进行教学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出版教材38部,在国家级、省级期刊发表教研论文137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31篇,对教学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起到了良好作用。

四、教师发展与服务

学校一贯重视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提高,将其视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障。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规范教学过程,保证教学质量;狠抓师德、师风建设,鼓励教师从事科学研究,以科研促教学,成效明显。学校实施教学检查与督导、领导听课、专家听课、同行评议、学生评教等活动,开展校级教学名师工程、教师基本功大赛、研究型教学比赛、多媒体课件比赛等活动,引导教师加大教学精力投入、提高教学水平发挥了切实作用,教师整体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为服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学校还制定了《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的暂行办法》、《德州学院教师培养、培训暂行办法》等制度,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教师以各种方式继续深造。学校积极为教师提供出国深造、进修和讲学的机会,协助教师申报国家、省级出国访学等项目,每年派出教师到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进修、访问或合作研究,到海外名校参加高端学术交流会议,到韩国、泰国等国家进行汉语言教育工作。

学校非常重视对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学校修订、完善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实施意见》、《德州学院关于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暂行规定》、《德州学院本科专业负责人管理暂行办法》、《德州学院“十二五”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德州学院教学名师工程实施办法》等指导性文件;组织了岗前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和一系列教学活动,积极申请专业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和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国际合作培养计划。学校特别注重青年教师的师德教育,积极实施“1+1”结对子工程,邀请思想品质好、学术造诣深、作风正派、教学和科研能力强的中老年教师与青年教师一对一结对子,发扬传、帮、带的优良传统,促进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和专业发展,一大批素质高、能力强、潜力大的青年教学骨干崭露头角,青年教师主持国家级自然基金课题项目或教学研究课题项目多项,在同领域具有较高学术地位和知名度。

第三部分  教学资源

、教学经费投入

2014年,学校积极拓宽经费来源渠道,积极筹集教学投入资金。通过教师教育基地建设项目、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发展项目、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项目和山东省高等学校骨干学科教学实验中心等项目,争取财政专项资金投入4275万元。

2014年,学校围绕教学条件建设投入近20000万元资金建成理工科教学实验楼和文科教学楼,大大改善了教学条件。围绕本科教学投入经费4155.22万元,生均2172.89元。其中,本科教学日常运行经费2536.59万元,生均1326.46元;本科教学专项经费1618.63万元,生均846.43元。(见附表)。

 

 

 

 

3.1  德州学院2014年教学经费投入统计表

 

经费总额(万元)

生均经费(元)

本科教学日常运行经费

2536.59

1326.46

本科教学专项经费

1618.63

846.43

本科教学实验经费

128.00

66.94

本科教学实习经费

159.06

83.18

 

二、教学设施

(一)教学用房

2014年,学校校园占地面积1347478m22021.21亩),生均占地面积60.31m2。学校现有教学行政用房建筑面积344145m2,其中教室面积82134m2,图书馆面积23918m2,实验室、实习场所面积144610m2,生均实验室、实习场所面积6.47m2,专用科研用房面积34130m2,体育馆7302m2,会堂面积4978m2,行政办公用房47073m2,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5.40m2

(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2014年,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4549.09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6142.51元,其中单价10万元以上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155台(件),价值4605.45万元。2014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351.43万元。

(三)实验室基本情况

2014年,学校优化资源配置,合理规划实验室结构布局,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基础实验实训中心、专业实验室、科研实验室和教学信息化平台的“1+3+1的实验平台体系进一步完善。目前,学校建有18个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拥有各类实验室135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山东省工程实验室1个,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筹建)2个,实验室服务教学和科研的能力不断提升。

(四)图书资源与信息化建设

2014年,学校坚持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相互补充,实体文献与虚拟文献并行发展的文献资源建设理念,构建了学科门类齐全、重点学科突出、多类型多载体多语种的文献保障系统。建设开通了数字移动图书馆,为全校师生提供了更为快捷、方便的文献信息服务。现为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成员单位。与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国家图书馆等全国性文献保障服务系统常年保持直通链接关系,开通了文献传递和馆际互借业务,形成了多层级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保障服务体系。学校馆藏图书202万册,中外文印本期刊1731种,电子图书44.2万种,电子期刊20375种,拥有中外文数据库共计28个。本科生均纸质图书92.2册,本科生均图书流通量7.6册。

(五)信息化建设条件及资源建设

2014年,学校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投入建设经费160余万元,运行经费53万元,不断加强校园网硬件基础建设,已建成“主干链路十万兆,汇聚链路万兆”校园网硬件环境,实现校园网核心机房到各分中心96芯、各分中心到接入楼宇12芯的线路物理光缆架构,校园网核心设备采用“双机热备”结构,用户接入认证采用802.1x技术。

自主开发了校园网运维管理系统,实现了全校网络设备、上网用户的可见、可管、可控,杜绝了病毒,网络运行更加稳定流畅;不断加强校园网信息资源建设,数字精品课上网门数达近800门,电子邮件注册用户总数8000多人,数字资源45000GB,精品课程数字资源系统、数字图书馆系统、英语网校、“一卡通”系统、财务综合收费系统、校内治安视频监控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团学办公系统、档案管理系统等均运行良好;积极推进“一卡通”建设,实现了学生就餐、机房上机、图书借阅、图书馆门禁、校内购物、校园网自助缴费、学生宿舍用电的计量管理等系统的互联互通管理,杜绝了浪费,实现了管理的科学化、人性化,初步达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的理想状态。建设全自动高清录播教室3个,微格教室12个,能够满足学校教师、学生教育教学全面提高的需要。

2014年,学校获得“山东省信息化建设试点单位”。

三、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

2014年,学校设有本科专业65个,当年新增俄语、物联网工程和城乡规划3个新专业,双学士学位专业6个。专业设置涉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大学科门类。

 

3.2  德州学院2014年本科专业设置一览表

序号

学科门类

专业类

专业名称

比例(%

1

经济学

经济学类

经济统计学

3.08

2

经济与贸易类

国际经济与贸易◆

3

法学

法学类

法学◆

3.08

4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

思想政治教育★

5

教育学

教育学类

学前教育◆

6.16

6

小学教育

7

体育学类

体育教育

8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9

文学

中国语言学类

汉语言文学★◆

9.23

10

汉语国际教育

11

外国语言学类

英语

12

日语

13

俄语

14

新闻传播学类

新闻学

15

历史学

历史学类

历史学

1.54

16

理学

数学类

数学与应用数学

18.46

17

信息与计算科学

18

物理学类

物理学★

19

应用物理学

20

化学类

化学

21

地理科学类

地理科学

22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23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24

生物科学类

生物科学

25

生物技术

26

统计学类

应用统计学

27

心理学类

应用心理学

28

工学

机械类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33.85

29

材料类

材料化学

30

能源动力类

热能与动力工程

31

电子信息类

电子信息工程

32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33

自动化类

自动化

34

计算机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35

网络工程

36

物联网工程

37

化工与制药类

化学工程与工艺

38

制药工程

39

生物制药

40

纺织类

纺织工程

41

服装设计与工程*

42

非织造材料

43

交通运输类

交通运输

44

汽车服务工程

45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环境工程

46

生物工程类

生物工程

47

建筑类

风景园林

48

城乡规划

49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食品质量与安全

50

农学

植物生产类

园艺

3.08

51

动物生产类

动物科学

52

医学

护理学类

护理学

1.54

53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9.23

54

工商管理类

会计学◆

55

工商管理◆

56

市场营销

57

公共管理类

公共事业管理

58

行政管理

59

艺术学

音乐与舞蹈学类

音乐学

10.77

60

音乐表演

61

美术学类

美术学

62

设计学类

视觉传达设计

63

环境设计

64

产品设计

65

服装与服饰设计

合计

11

39

65

100

注:*标记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标记为省级特色专业,◆标记为双学士学位专业

 

为适应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校出台了《德州学院关于修(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意见(修订稿)》,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和教育部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专业规范,结合我校近年来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情况,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积极开展社会人才需求调研,在此基础上经过反复论证并参照社会行业意见,联合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建立校企、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调整机制。学校重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加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保证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先进性和适用性,为应用性培养人才奠定了基础。

在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各专业均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为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环节赋予了充足的学时和学分。其中,文、法、经、管类专业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为22.33%,理、工、农、医类为18.2%;文、法、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占总学分比为18.80%,理、工、农、医类为19.91%。全校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平均为20.95%,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平均为19.42%

 

3.3  各专业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一览表

序号

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

选修课学分

总学分

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

1

经济统计学

020102

33

164

停招

2

国际经济与贸易

020401

44

158

27.85%

3

法学

030101K

38

161

23.60%

4

思想政治教育

030503

44

171

25.73%

5

学前教育

040106

30

170

17.65%

6

小学教育

040107

38

166

22.89%

7

体育教育

040201

44

168

26.19%

8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040203

63

163

38.65%

9

汉语言文学

050101

36

168

21.83%

10

汉语国际教育

050103

36

168

21.83%

11

英语

050201

31

169

18.34%

12

日语

050207

34

168

20.24%

13

新闻学

050301

32

170

18.82%

14

历史学

060101

36

182

19.78%

15

数学与应用数学

070101

42

174

24.14%

16

信息与计算科学

070102

40

174

22.99%

17

物理学

070201

43

176

24.43%

18

应用物理学

070202

36

171

21.05%

19

化学

070301

36

167.5

21.49%

20

地理科学

070501

38

168

22.62%

21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070502

38

167

22.75%

22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070503

38

168

22.62%

23

生物科学

071001

32

171

18.71%

24

生物技术

071002

29

160.5

18.07%

25

应用心理学

071102

 

 

停招

26

应用统计学

071202

44

174

25.29%

27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080202

26

174

14.94%

28

材料化学

080403

35.5

173.5

20.46%

29

能源与动力工程

080501

25

173

14.45%

30

电子信息工程

080701

43

171

25.15%

31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080714T

30.5

171

17.84%

32

自动化

080801

25.5

173

14.74%

3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80901

35

171.5

20.41%

34

网络工程

080903

32

173

18.50%

35

化学工程与工艺

081301

36

173.5

20.75%

36

制药工程

081302

24

166

14.46%

37

纺织工程

081601

29

169.5

17.11%

38

服装设计与工程

081602

22

169

13.02%

39

交通运输

081801

43.8

192.6

22.81%

40

环境工程

082502

37

175

21.14%

41

食品质量与安全

082702

22

168

13.10%

42

风景园林

082803

31

169

18.34%

43

生物工程

083001

32.5

171

19.01%

44

园艺

090102

30

175

17.14%

45

动物科学

090301

 

 

停招

46

护理学

101101

28

182

15.38%

47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20102

32

171.5

18.66%

48

工商管理

120201K

33

162.5

20.25%

49

市场营销

120202

34

165.5

20.54%

50

会计学

120203K

33

163

20.24%

51

公共事业管理

120401

32

174

18.39%

52

行政管理

120402

38

160

23.75%

53

音乐表演

130201

34

163

20.86%

54

音乐学

130202

42

187

22.46%

55

美术学

130401

48

160

30.00%

56

视觉传达设计

130502

60

178

33.71%

57

环境设计

130503

60

178

33.71%

58

产品设计

130504

 

 

停招

59

服装与服饰设计

130505

22

162

13.58%

60

汽车服务工程

080208

29

187

15.51%

61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

081603T

35

171.5

20.41%

62

生物制药

083002T

24

171

14.04%

63

俄语

050202

24

168

14.29%

64

物联网工程

080905

47

171

27.49%

65

城乡规划

082802

31.5

173.5

18.16%

66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080601

 

 

新设无招生

67

工程管理

110104

 

 

新设无招生

3.4  德州学院专业选修课、实践教学学分比例统计表

序号

学科

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

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

1

经济学

26

16

2

法学

24.67

16.25

3

教育学

26.45

14.4

4

文学

18.79

15.1

5

历史学

19.78

14.29

6

理学

21.31

17.49

7

工学

16.03

19.98

8

农学

18.6

14

9

医学

15.4

27.5

10

管理学

20.3

15.76

11

艺术学

23.6

21.21

 

四、课程资源

(一)课程建设规划与执行

学校根据学科专业发展方向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应用型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从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智慧的要求出发,依据《德州学院“十二五”课程建设规划》,明确了课程资源建设的总体思路、具体计划、配套措施,确保课程资源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效性。出台了《德州学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有效地推动了课程体系改革、课程质量标准及相应的考核评价系统建设、精品课程建设、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和课程管理与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课程的数量、结构及优质课程资源建设

为建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内容丰富的优质课程资源,学校着力加强课程建设,建成了一大批高质量的能满足生学习需要的必修、选修等课程。结合“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学校大力推进精品课程、优质课程及系列课程建设,共建成省级精品课程36门,省级双语示范课程(首批)1门,校级精品课程184门,校级网络课程700余门。

(三)教材建设与选用

近年来,学校按照相关文件要求,逐步完善教材建设、评审、评价和选用机制及科学的教材选用和评估制度,严把教材质量关,形成了从教材建设立项(编写、出版)到认证、评比和选用等一整套规范体系,确保本科教学选用高质量的精品教材和新版教材。2014年,学校划拨专项经费支持自编教材建设,共建成特色教材39部,其中企校联合编写教材20余部,增强了课程对社会需要和学生成才的适应性,加强了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

 


 

出版的创业类特色教材

 

出版的太阳能类系列教材

 


 

五、社会资源

(一)合作办学、合作育人的措施与效果

学校在深入研究不同主体之间合作体制、运行机制、协同思路、实施路径的基础上,积极实施与科研院所、行业、地方有关部门、企业之间的协同育人,努力将优质科研资源和校外资源转化为创新资源与育人资源,共同承担创新与育人的职责,构建多路径协同的育人模式。学校通过与不同主体之间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共同研发技术项目,共同编写特色教材,共同参与教学管理,共同监控教学质量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合作共赢愿景。

 

 


 

德州学院与德州市人民医院

签订全面合作协议

 

 

山东省暨德州市社会科学普及周

在德州学院开幕

 

 

德州学院与德州市委宣传部、山东大学儒学

高等研究院联合主办“中国德州 德文化论坛”

 

 

 

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

座谈会举行

 


 

(二)共建教学资源情况

基于在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资源短缺问题,学校通过与社会共建教学资源来缓解教学资源压力,先后在京津集团等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50余家,满足了学校学生实习需要;另外,学校与相关企业成立“德州市生物质能源技术开发研究所”、“德州市可再生能源研发中心”、“德州市生物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德州市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并与合作企业联合申报多项国家级、省市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获得多项科研成果并成功推广与应用。

第四部分  人才培养过程

、教学改革

(一)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及政策措施

近年来,学校以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为宗旨,以深化改革创新,强化内涵建设,推动转型提升为手段,大力推进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先后出台了《德州学院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德州学院关于人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意见》、《德州学院“十二五”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保证了各项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有效地了推动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一是人才培养模式系统化改革不断深化。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和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建设为依托,扎实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系统化改革,加强人才培养需求调研、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质量标准。

二是专业综合改革扎实推进。在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26个专业制定了校级专业质量标准,包括《专业规范》和专业必修课《课程教学规范》、《教学大纲》。其中服装设计与工程等12个专业,国家尚未制定《专业规范》,德州学院的做法填补国内空白。服装设计与工程、纺织工程、会计学、法学、行政管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规范研究》已分别由高水平出版社出版。

 

2014年新出版的专业规范

 

三是协同育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学校以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学校内部协同育人以及学校与科研院所、行业、地方有关部门、企业之间的协同育人工作,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学生在全国各类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中屡创佳绩,学生科技发明专利数量连年攀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获用人单位普遍认可。

(三)科研支撑教学

2014年学校进一步实施科研促教学一体化工程,科研与教学的融合度进一步提高。

通过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夯实了本科专业教学基础。一是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确定了10个校级重点学科和10个重点培育学科,遴选出新一轮学科带头人6人、学术骨干37人。我校的“省市共建山东省功能大分子生物物理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顺利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现场验收,成绩优秀;二是强化硕士学位点培育,导师队伍建设、高水平成果培育等基础工作成效显著,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稳步推进。我校与山东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的9名研究生顺利毕业,毕业论文盲评优良率达到100%,连续三年高于山师本部以及其他联合培养单位。另外,学校积极开拓与其他高校的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14人被聘为聊城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三是科学研究扎实推进,高水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2014年获批国家级课题5项,省部级课题32项,省高校科研计划项目7项,出版高水平学术著作40部,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580篇,申请专利36项;四是服务地方工作强力推进。2014年,各教学单位完成对接企事业单位180余个,新达成合作意向40余个,完成了《德州地域文化研究丛书》第三辑的编写工作,组织完成各类岗前、岗位培训3000余人次,建成“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山东省社科普及基地”等6个社会服务平台,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充分借助科研平台优势,积极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培养计划。2014年,我校学生依托多种形式的科技活动,发表学术论文694篇,其中核心期刊11篇,SCI收录6篇,EI核心1篇;申请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40项,获批实用新型专利155项。

依托科学研究最新成果,积极实施教材更新。2014年,学校教师充分利用在科学研究中形成的成果,建设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精要》、《化学工艺学》等10余部具有学科特色、专业特色的实践教材,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四)教学及管理信息化

近年来,学校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方法及管理手段的改革。学校购入了网络课程平台,建设、完善网络课程千余门,实现了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开发建设了10余个教学管理网站,开发了手机教学管理系统,形成了立体化的网络教学和管理系统。积极利用多媒体手段,通过对多媒体课件的精心设计、有效调配,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增强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理解与消化吸收。充分发掘网络在教学中的作用,积极引进校外精品课程资源,大力推行校内优秀课程上网,搭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

(五)教学改革成果及推广应用

近年以来,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大众日报、德州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先后多次报道德州学院教育教学改革成绩,其中,光明日报“山东德州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赢得‘满堂彩’”为题,从创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和教育体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等多个方面对德州学院办学成就进行系列报道。学校有关领导先后在山东省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工作会议、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席会议做典型报告,介绍德州学院人才培养的典型经验。聊城大学、临沂大学、滨州学院、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保定学院、衡水学院、运城学院、平顶山学院等多家省内外高校先后来学校就教育教学改革等问题进行交流。

 


 

《山东高教通讯刊载我校党委书记李保海的文章《拓展育人途径 构建多元协同德育工作模式》,并列为封面要目重点推荐

 

《光明日报》“光明论坛”栏目刊登我校团委书记夏锋文章《高校应积极构建自身“新常态”》

 

菏泽学院院长王焕良一行来校交流考察

 

 

运城学院院长姚纪欢一行来校交流考察

 

 

聊城大学副校长窦建民一行来校交流考察

 

 

衡水学院党委常委宋庆喜一行来校交流考察

 


、课堂教学

(一)教学大纲的制订与执行

学校出台了《德州学院课程规范化建设实施意见》、《德州学院“十二五”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德州学院双语课程教学管理办法(试行)》、《德州学院公共选修课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和加强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坚持以通识教育为基础,强化专业技术和应用技能教育,研究构建跨学科、跨专业,人文精神与科学思维融合,专业知识与动手能力凸显的课程体系;每门课程均制定并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有序推进知识、能力、素质、智慧综合培养的“四维”课堂教学标准试点;重新修订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及其权重,构建了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积极推进课程的规范化、精细化建设。

(二)教学内容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现,科研转化教学

学校各专业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实施教学内容改革,强调根据学科、专业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要求教师密切追踪学科、专业发展的前沿动态,加强对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学实际问题的研究,注意不断把最新科研成果、教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同时要求教师要结合学校的办学实际,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消减一般性理论教学的内容,增加与生产生活、社会实践直接关联的教学内容,特别是增加与地方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

(三)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式

学校鼓励教师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大力倡导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积极利用多媒体手段,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学校积极引进校外精品课程资源,大力推行校内优秀课程上网,实现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发挥网络在学习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课余时间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考试考核的方式方法及管理

学校积极推进考试考核方法的改革,打破以考试分数为主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建立了对学生的思考判断、分析综合、创新思维、实践动手等能力的过程性综合评价体系。在改革学校评价方式与方法的基础上,积极引入社会评价元素,建立了多元化的人才评价模式,更加注重考评学生的学习、实践、创新、合作与社会适应能力等多方面素质,达到全面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综合素质的目的。

三、实践教学

(一)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学校以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切入点,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与社会、生产一线密切结合为着力点,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是建立了总体目标与子目标结合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二是构建了“四层次、八模块”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三是构建了由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系统、质量评价系统和信息反馈系统组成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四是构建了“六保障”构成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五是构建了1236实践教学模式(即实践教学第一学年1个月,第二学年2个月,第三学年3个月,第四学年6个月),做到了实践教学4年不断线。

(二)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开放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校加强了实验教学管理,建立了校内实验室共享与开放机制,实验教学取得显著成效。一是拓展与提升专业实验室的功能,力求多样化,并与实践教学、实习基地结合,提高实验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率。积极探索产学研一体化实验室的建设,通过校企联合,引进企业环境,搭建仿真企业平台,营造真实或仿真的职业活动氛围,以达到缩短学校和社会间的差距的目的,帮助学生尽快形成职业能力;二是积极创造条件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科研实验室等面向全体学生全天候开放,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自主设计实验研究,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科技活动和创新课题研究等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三是加强综合实验教学项目的开发,有效培养了学生工程项目设计能力。

(三)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的落实及效果

一是组织建设专业大实践平台项目,拓展大学生实践能力锻炼渠道。以协同育人的“大教学”理念为引领,加强学校与企业、行业之间的合作,推进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学校组织了专业大实践平台项目建设,建设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平台等十个专业大实践平台项目,组织全校各相关专业学生进行实习见习。据统计,2014年度在校学生共有近9000人次参加专业大实践平台项目实习。

二是组织开展了暑期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和“调研山东”社会实践活动。我校积极参加2014年山东省暑期三下乡活动,组建了2支省级服务队和20支校级以及20支院级重点团队。校团委被评为2014年全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另有10支团队、30名同学受到团省委的表彰。另外,校团委组织发动各学院积极参与调研山东活动,我校15个项目被团省委列为调研山东重点课题,最终获得省级二等奖1项,优秀奖1项。

三是严格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加强质量监控,稳步提高了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狠抓毕业论文的规范和指导工作,进一步明确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组织管理、工作程序、学生选题、指导教师的遴选及职责、论文(设计)的撰写及格式规范、答辩、成绩评定、评优、监督与评估、文档管理等内容,通过预先控制、过程控制、后期抽检等方式,尤其是充分利用“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学院统”对学位论文进行检查,加强了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监控,20147月,9名毕业生因论文答辩不合格未按时毕业。201413篇学生论文获批山东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

四是进一步规范了学生的实习实训工作,提高了实习实训质量。加强了实习大纲、实习计划、实习总结、实习报告和实习成绩管理,强化了对实习工作全过程的监督、检查,规范实习教学各环节,做到实习师资队伍稳定、实习项目内容完整、实习时间安排充足。同时,通过大力推进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逐步实现实习教学基地化,

四、第二课堂

(一)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建设与保障措施

校团委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完善了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机制,积极促进共青团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修订了《德州学院共青团工作测评办法》,由侧重结果性考核向侧重过程性考核转变。为促进我校学生社团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修订完善了《德州学院学生社团章程》和《德州学院学生社团星级评定体系》,实施了《德州学院待整改学生社团星级认定机制》;为使我校志愿服务活动规范化、科学化发展,制定了《德州学院青年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暂行)》。通过不断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形成了科学管理和规范服务的工作机制,不断将管理与服务工作纳入了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轨道。

(二)社团建设与校园文化、科技活动及育人效果

进一步加强学生社团建设。2014年,学校建立健全了学生社团管理制度和导师制度,修订了《星级社团评定体系》;积极组织开展了社团纳新工作和“社团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共举办了脱口秀大赛、配音大赛、才艺达人大赛、礼仪才艺大赛、模特大赛等44项学生参与面广,反响热烈的校级学生社团活动;组织参加了山东省首届大中专学生社团节活动的相关比赛,荣获金奖1项、银奖1项、铜奖1项、三等奖1项,优秀奖3项;我校的电子科技创新协会荣获“山东省优秀大学生科技社团”称号。

组织开展多层次校园文化活动。2014年度举办了校级以上的校园文化活动60余项,院级校园文化活动40多项,重点开展了国学达人挑战赛、党史知识竞赛、五四合唱比赛、校园十大歌手大赛、金话筒主持人大赛、青春礼仪大赛、才艺达人大赛、社团文化艺术节等精品活动,形成了内涵深刻、形式新颖、影响持久、特色鲜明的共青团文化品牌活动。按照团省委的工作要求,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搭建了六大平台,参与学生人数高达万人次。撰写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体育疗法》工作案例,已被团中央学校部编纂的优秀案例集采用(该案例集共收录了90篇优秀高校案例)。

认真筹备组织“挑战杯”等各类学术科创竞赛。在2014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移动互联网专项竞赛中,我校1项作品获得铜奖;在第九届“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并获“优秀组织单位”荣誉称号;组织参加了齐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共有16项作品获奖,包括二等奖3项,三等奖13项,并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组织参加了第二届青岛啤酒微营销创意大赛,我校1位参赛选手获得“微营销能手奖”,1位同学获得青啤提供的offer,我校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组织了“工商银行杯”全国大学生金融创意设计大赛(山东赛区)、山东省高校机器人大赛、齐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相关赛事;积极组织筹备了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各学院申报项目138项,35项作品入围决赛。

 


 

德州学院参加省“传承文明 共筑梦想”经典诵读活动优秀作品展演

 

别开生面的素质拓展训练


 

(三)学生国内外交流学习情况

我校重视学生的跨境、跨校培养,采用多种形式与国内外友好院校合作,为学生提供长、短期出国(境)交流、学习的机会。2014年多名在校生分别赴乌克兰、马来西亚、韩国、俄罗斯和台湾交换学习;学校还面向在校生组建了经贸商科和纺织服装类两个专业的“波兰国际班”,采用学分互认模式,大力引进波兰高校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并逐步联合国外高校共同申办中外联合办学机构,“波兰国际班”的开办将进一步凝练我校国际化办学特色,不断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

 


 

德州学院赴俄罗斯、波兰访问团取得丰硕成果

 

 

韩国极东大学校长金范仲一行来校访问

 

 

波兰格但斯克工业大学专家

为“波兰国际班”同学授课

 

 

台湾育达科技大学代表团来校参观访问

 

 

 


第五部分  学生发展

、招生及生源

2014年,学校在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6086人,(省内人5229,省外人857),其中普通本科生4569人(省内3712人,省外人857),普通专升本学生481人,普通专科生1036人。2014年有42个本科专业文理兼招,28个本科专业设置专业方向,生源充足,生源质量较高。山东省普通文理类本科一志愿报考率达104.77%,其中文史类最低录取分545分,高出省属二本线22分,理工类最低录取分514分,高出省属二本线25分。省外普通文理类一志愿报考率为74.35%。本科新生报到率为97.64%

 


党委书记李保海巡视艺术类专业考试工作

 

 

校长冯健到招生录取现场检查指导工作

 


、学生指导与服务

(一)学生指导与服务的内容及效果

1.积极搭建“学生工作面对面”平台。2014年,学校按照“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工作思路,先后开展十期“学生工作面对面”座谈活动,解决学生问题600余个。“学生工作面对面”平台畅通了学生与学校领导及各部门沟通交流的渠道。

2.妥善做好学生资助工作。2014年,学校为4378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各类奖助学金及社会资助金1756.36万元;为60名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享受学费补偿贷款代偿75.696万元;为8名退役士兵复学享受学费资助8.616万元;为2245人发放国家助学贷款1360.198万元。发放资助金和助学贷款总额占到了学校学费收入的31%,有力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3.全力做好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保障工作。实行“周报告”制度,每周一早上十点前,各学院上报本单位学生在校情况;每天实行“零报告”制度,学生处汇总后报学校办公室;“九一八”期间实行“零报告”制度,各学院每天下午15:00之前,将学生在校情况上报学生处,学生处汇总后报学校办公室;“十一”期间,加大与各学院之间的联系,明确要求各学院假期期间加强安全教育和管理。召开主题班会,集中进行校规校纪和安全法纪教育,严格请销假制度,严查违章电器,加强学生外出的安全和公寓安全管理。

(二)学生指导与服务的组织与条件保障

1.深化工作内涵,坚持“一体两翼”的制度管理体系

学校深化工作内涵,坚持以制度建设为工作保障,推行综合教育学分制度和院级学生工作综合考核评估制度两大管理体系。

推行大学生综合教育学分制。综合教育学分制既是辅导员日常工作中的重要抓手,又是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各类评优的基本依据。综合教育学分体系涵盖了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科技文化创新、社会实践、职业技能及自选活动等基本内容,为有效指导与服务学生提供了依据和途径。

构建院级学生工作综合考核评估体系。制定了《学生工作综合考评评估办法》,规范了学生工作程序,细化了工作举措,展现了工作成绩,弥补了工作疏漏,提高了考核工作的信息化、系统化、科学化水平。

2.坚持“三化”并重的辅导员队伍建设

一是实施辅导员队伍专职化建设。2014年学校公开招聘8名应届硕士研究生担任我校专职辅导员,6名教师转岗专职从事辅导员工作,辅导员队伍中晋升副高级职称2人。

二是实施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2014年开展德州学院首届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校一等奖获得者刘娟同志代表我校参加山东省首届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获得省三等奖。先后选派26名辅导员参加省内不同专题的辅导员培训,开展校内辅导员培训4次。

三是实施辅导员队伍的专家化建设。2014年,2名辅导员获得第五届山东高校优秀辅导员荣誉称号;获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政工作)经费资助项目1项,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资助经费项目1项;校级学生工作研究立项6项;获山东省高校辅导员工作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1篇,优秀奖1篇;山东省高校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

3.坚持“育人自育”相结合,搭建学生“三自”管理平台

2014年,学校坚持“育人”与“自育”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校内事务助理、学生事务管理委员会、“44587”校园服务热线等方式,搭建“三自”育人平台,切实保障对学生的指导与服务,着力提升学生自我教育、管理、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一是完善学生“校内事务助理”实践体系。2014年,学校继续推行“校内事务助理”制度,110名学生被聘为各部门的行政助理、教研助理、学生工作助理,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是学生事务管理委员会实现了“学生被动管理服务”向“自主管理服务”的转变。管理模式的转变增强了学生自我教育、管理、服务的意识与能力,打造了针对性强、实效性高、参与度广的“三自”育人平台,取得了明显的育人效果。

三是搭建了“44587”校园服务平台。“44587(事事我帮你)”校园服务平台以学生事务管理委员会为依托,以满足学生合理诉求为切入点,以提升工作服务意识与能力为关键点,以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能力、实施柔性管理为重点,开设了专门的电子邮箱、网站“意见留言板”和“44587”专线电话。2014年,通过“44587”服务平台接听热线咨询服务电话千余个,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200余件。

(三)学生对指导与服务的评价

2014年,学校依托“学生工作面对面活动”,建立校、院两级“学生工作面对面”工作机构,在“学生工作见面日”,分别接受学生来访,解决学生思想、学习、生活中的各类问题,并及时了解学生对指导与服务的评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学校的学生指导与服务工作认可度较高,认为对学生的指导与服务工作“以生为本”,有效的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管理服务学生与学生自我管理服务相结合,建立应急处理机制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针对性、服务性强。

、学风与学习效果

2014年,学校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学风建设工作,收到了显著成效。

加强学风建设的组织领导。各二级学院均成立了学风建设工作小组,按照“抓两头,促中间”的工作方针,进行常态化、常规化教育,注重大一与大四的教育工作,注重学期伊始与学期末尾的教育工作,尤其是以新生入学教育、军训为契机,做好新生的习惯养成、学风养成的教育。每年定期开展学风建设和检查评估工作,将学风建设成效作为二级学院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

建立学风建设长效机制。一是开展“学风建设月”活动。通过开展学习经验交流会,宣传、树立学习典型等活动,在全校学生中营造了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良好学习风气;通过开展“一对一”重点帮扶活动,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重点帮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实际困难,使他们树立了拼搏进取、奋发成才的自信心。通过实施校领导和机关处科级干部联系学生班级制度,形成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二是开展以重点抓好“三纪”为内容的检查工作。即抓好学生的课堂纪律、自习纪律和考试纪律的学风检查活动。严格考勤制度,严禁学生无故旷课、杜绝迟到、早退;强化课堂纪律和自习纪律,重点纠正学生上课(上自习)睡觉、玩手机、聊天、缺勤等违反课堂(自习)纪律的不良行为,杜绝深夜上网、通宵上网等现象;强化考风考纪教育,端正考风,严肃考纪,杜绝学生考试作弊行为;三是开展宿舍文化引导工作。以学院为主体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宿舍文化氛围,杜绝在宿舍内打麻将、打牌、喝酒等不良现象的出现;四是发挥优秀学生引领良好学风工作的示范作用。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优秀学生学习经验交流会”、“优秀大学生事迹展览”、“优秀毕业生报告会”等活动,营造出了奋发向上的良好学习氛围。

四、就业与发展

(一)毕业生基本情况

2014年共有本科毕业生4951人,其中毕业4897人,毕业率98.91%,授予学位4876人,学位授予率98.49%,结业54人;毕业生中144名学生取得双专业毕业证书,其中135名学生获得双学士学位。

201410月份体质测试成绩统计:共测21087人,其中优秀2927人,良好8068人,及格9470人,不及格622人,总及格率97.05%,良好占38.26%,优秀13.88% ,不及格2.95%

 

5.1  2014届毕业生分专业毕业率、学位授予率统计表

序号

专业名称

毕结业总人数

毕业人数

结业人数

毕业率

学位授予人数

学位授予率

1

材料化学

55

55

 

100.00%

55

100.00%

2

地理科学

32

32

 

100.00%

32

100.00%

3

电子信息工程

132

131

1

99.24%

131

99.24%

4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79

77

2

97.47%

77

97.47%

5

对外汉语

33

33

 

100.00%

33

100.00%

6

法学

204

203

1

99.51%

203

99.51%

7

纺织工程

20

20

 

100.00%

20

100.00%

8

服装设计与工程

221

220

1

99.55%

220

99.55%

9

工商管理

274

270

4

98.54%

270

98.54%

10

公共事业管理

49

48

1

97.96%

47

95.92%

11

国际经济与贸易

195

194

1

99.49%

191

97.95%

12

汉语言文学

85

85

 

100.00%

85

100.00%

13

护理学

73

73

 

100.00%

72

98.63%

14

化学

33

33

 

100.00%

33

100.00%

15

化学工程与工艺

125

125

 

100.00%

124

99.20%

16

环境工程

64

64

 

100.00%

64

100.00%

17

会计学

648

646

2

99.69%

643

99.23%

18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234

234

 

100.00%

233

99.57%

19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97

91

6

93.81%

91

93.81%

20

交通运输

184

181

3

98.37%

179

97.28%

21

历史学

28

28

 

100.00%

28

100.00%

22

美术学

97

97

 

100.00%

96

98.97%

23

热能与动力工程

104

103

1

99.04%

102

98.08%

24

日语

45

45

 

100.00%

45

100.00%

25

社会体育

41

41

 

100.00%

41

100.00%

26

生物技术

72

71

1

98.61%

71

98.61%

27

生物科学

129

128

1

99.22%

128

99.22%

28

市场营销

104

98

6

94.23%

97

93.27%

29

数学与应用数学

88

88

 

100.00%

88

100.00%

30

思想政治教育

26

26

 

100.00%

26

100.00%

31

体育教育

145

142

3

97.93%

141

97.24%

32

统计学

39

39

 

100.00%

39

100.00%

33

网络工程

43

41

2

95.35%

41

95.35%

34

物理学

28

28

 

100.00%

28

100.00%

35

小学教育

146

146

 

100.00%

146

100.00%

36

新闻学

50

49

1

98.00%

49

98.00%

37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59

58

1

98.31%

56

94.92%

38

信息与计算科学

41

41

 

100.00%

41

100.00%

39

行政管理

85

85

 

100.00%

85

100.00%

40

学前教育

52

51

1

98.08%

51

98.08%

41

艺术设计

147

144

3

97.96%

143

97.28%

42

音乐表演

35

34

1

97.14%

34

97.14%

43

音乐学

114

112

2

98.25%

112

98.25%

44

应用物理学

32

27

5

84.38%

27

84.38%

45

应用心理学

42

41

1

97.62%

41

97.62%

46

英语

116

114

2

98.28%

113

97.41%

47

园艺

21

21

 

100.00%

21

100.00%

48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89

89

 

100.00%

88

98.88%

49

自动化

96

95

1

98.96%

95

98.96%

 

合计

4951

4897

54

98.91%

4876

98.49%

 

(二)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去向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学校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打造了就业服务管理工作“一体化”体系,从就业指导、市场培育、创业引领等方面入手,全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业市场进一步拓宽,创业氛围愈发浓厚,毕业生就业质量大幅提升。

 


学校举行大学生就业指导系列报告会暨校外就业创业导师聘任仪式

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交流达成就业意向

 


 

我校2014届本科毕业生4951人,截至20148月底,我校本科毕业生总就业人数4825人,总就业率为97.46%。截至201412月底,我校本科毕业生总就业人数4352人,总就业率为87.90%。毕业生就业去向涵盖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创业、升学等领域。就业地域流向以山东省为主,占就业人数的91.95%,其次是福建省,占0.81%,山西省,占0.77%。(相关情况见下表)

5.2  2014届本科毕业生分专业总就业率统计表(截至8月底)

专业

毕业人数

总就业人数

总就业率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234

232

99.15%

热能与动力工程

104

103

99.04%

自动化

96

85

88.54%

交通运输

184

172

93.48%

材料化学

55

54

98.18%

化学

33

33

100.00%

化学工程与工艺

125

116

92.80%

环境工程

64

62

96.88%

电子信息工程

132

131

99.24%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79

79

100.00%

物理学

28

28

100.00%

应用物理学

32

31

96.88%

生物技术

72

71

98.61%

生物科学

129

128

99.22%

服装设计与工程

221

214

96.83%

纺织工程

20

20

100.00%

地理科学

32

32

100.00%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89

88

98.88%

社会体育

41

36

87.80%

体育教育

145

136

93.79%

国际经济与贸易

195

195

100.00%

工商管理

274

274

100.00%

市场营销

104

104

100.00%

会计学

648

648

100.00%

日语

45

34

75.56%

英语

116

105

90.52%

数学与应用数学

88

88

100.00%

统计学

39

38

97.44%

信息与计算科学

41

41

100.00%

对外汉语

33

33

100.00%

汉语言文学

85

84

98.82%

新闻学

50

50

100.00%

公共事业管理

49

49

100.00%

历史学

28

28

100.00%

护理学

73

73

100.0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97

96

98.97%

网络工程

43

42

97.67%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59

58

98.31%

园艺

21

20

95.24%

法学

204

204

100.00%

行政管理

85

83

97.65%

思想政治教育

26

26

100.00%

学前教育

52

50

96.15%

应用心理学

42

39

92.86%

小学教育

146

140

95.89%

美术学

97

90

92.78%

艺术设计

147

135

91.84%

音乐表演

35

34

97.14%

音乐学

114

113

99.12%

总计

4951

4825

97.46%

 

5.3  2014届本科毕业生分专业总就业率统计表(截至12月底)

专业

毕业人数

总就业人数

总就业率%

材料化学

55

52

94.55

化学

33

33

100

化学工程与工艺

125

114

91.2

环境工程

64

60

93.75

电子信息工程

132

126

95.45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79

73

92.41

应用物理学

32

28

87.5

物理学

28

28

100

对外汉语

33

28

84.85

新闻学

50

41

82

汉语言文学

85

84

98.82

行政管理

85

70

82.35

法学

204

185

90.69

纺织工程

20

19

95

服装设计与工程

221

189

85.52

工商管理

274

227

82.85

国际经济与贸易

195

161

82.56

会计学

648

508

78.40

市场营销

104

84

80.77

公共事业管理

49

41

83.67

历史学

28

27

96.43

护理学

73

66

90.41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234

221

94.44

热能与动力工程

104

99

95.19

自动化

96

86

89.58

交通运输

184

162

88.04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97

89

91.75

网络工程

43

37

86.05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59

53

89.83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89

85

95.51

地理科学

32

26

81.25

日语

45

34

75.56

英语

116

106

91.38

社会体育

41

26

63.41

体育教育

145

131

90.34

生物技术

72

68

94.44

生物科学

129

122

94.57

统计学

39

33

84.62

信息与计算机科学

41

33

80.49

数学与应用数学

88

87

98.86

艺术设计

147

111

75.51

美术学

97

88

90.72

音乐表演

35

31

88.57

音乐学

114

112

98.25

应用心理学

42

32

76.19

小学教育

146

141

96.58

学前教育

52

50

96.15

思想政治教育

26

26

100

园艺

21

19

90.48

总计

4951

4352

87.90

5.4  德州学院2014届应届毕业生就业去向统计表

专业名称

总数

政府机构

事业单位

企业

部队

灵活就业

出国

升学

参加国家地方项目就业

其他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220

3

 

159

 

14

 

42

1

1

热能与动力工程

100

 

 

67

 

12

 

21

 

 

自动化

86

 

 

75

 

 

 

10

 

1

交通运输

162

1

4

109

 

16

 

29

1

2

材料化学

52

 

 

29

 

9

 

14

 

 

化学

33

 

 

13

 

2

 

18

 

 

化学工程与工艺

114

 

 

58

 

19

 

37

 

 

环境工程

60

 

 

27

 

19

 

14

 

 

电子信息工程

126

 

 

108

1

 

 

16

 

1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73

1

2

60

 

 

 

9

 

1

物理学

28

 

1

15

 

 

 

12

 

 

应用物理学

28

 

 

15

 

 

 

12

1

 

生物技术

68

 

 

10

 

34

 

24

 

 

生物科学

122

1

3

35

 

20

 

62

 

1

服装设计与工程

189

 

 

68

 

92

 

28

1

 

纺织工程

19

 

 

8

 

9

 

2

 

 

地理科学

26

 

 

7

 

1

 

17

1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85

 

 

30

 

30

 

25

 

 

社会体育

26

 

 

10

 

7

 

8

1

 

体育教育

131

2

4

85

 

14

 

26

 

 

国际经济与贸易

161

 

 

95

 

47

1

17

 

1

工商管理

229

 

2

76

 

127

 

22

 

2

市场营销

84

 

 

43

 

35

 

6

 

 

会计学

507

2

6

216

 

239

 

40

 

4

日语

34

 

 

14

 

10

3

7

 

 

英语

106

1

8

67

 

13

 

17

 

 

数学与应用数学

86

1

14

40

 

 

 

30

1

 

统计学

33

 

 

11

 

14

 

8

 

 

信息与计算科学

33

 

 

7

 

18

 

8

 

 

对外汉语

28

 

 

1

 

17

1

8

1

 

汉语言文学

84

 

11

4

 

48

 

21

 

 

新闻学

41

 

 

1

 

26

 

14

 

 

公共事业管理

41

2

 

31

 

 

 

8

 

 

历史学

27

 

 

19

 

 

 

8

 

 

护理学

66

 

8

38

 

3

 

17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89

1

 

33

 

47

 

8

 

 

网络工程

37

1

 

4

 

28

 

4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56

 

 

4

 

39

 

11

1

1

园艺

19

 

 

1

 

12

 

6

 

 

法学

186

1

1

32

 

125

2

23

1

1

行政管理

70

 

 

5

 

46

 

18

1

 

思想政治教育

26

 

 

15

 

 

 

11

 

 

学前教育

50

 

8

3

 

38

 

1

 

 

应用心理学

33

 

 

1

 

19

 

11

 

2

小学教育

141

3

6

24

 

88

 

20

 

 

美术学

88

1

1

54

 

20

 

11

1

 

艺术设计

111

 

 

9

 

89

 

13

 

 

音乐表演

31

 

 

30

 

 

 

1

 

 

音乐学

112

1

4

104

 

 

 

2

1

 

 

5.5  应届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

流向地

比例%

流向地

比例%

山东

91.95

宁夏

0.23

安徽

0.51

山西

0.77

福建

0.81

陕西

0.07

甘肃

0.30

四川

0.09

广西

0.09

天津

0.58

河北

0.32

浙江

0.72

河南

0.65

重庆

0.07

黑龙江

0.16

吉林

0.19

湖北

0.49

江苏

0.14

湖南

0.70

辽宁

0.19

江西

0.16

北京

0.28

内蒙古

0.05

广东

0.19

西藏

0.30

 

 

 

(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我校委托伯马中国就业研究院通过电话调查的形式对2014届毕业生用人单位进行满意度调查,共电话调查795人次,获得有效答卷517份,问卷回收率65.03%,符合样本要求。调查结果如下。

 

5.6  用人单位对德州学院毕业生的满意度调查分析表

调查项目

非常满意%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累计满意度%

总体评价

47.65

51.23

0.77

0.35

99.65

职业道德

51.25

46.58

1.83

0.34

99.66

工作态度

积极性

47.76

50.68

0.49

1.07

98.93

责任心

吃苦耐劳

工作能力

专业知识

50.26

47.62

1.02

1.1

98.9

动手实践

创新能力

团队精神

沟通能力

49.65

48.57

0.56

1.22

98.78

协作精神

人际关系

 

经过对数据进行科学分析,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各方面表现及总体满意度均超过98%。绝大多数毕业生在单位表现出很高的职业素养,专业技能表现过硬,部分毕业生已经成为单位的骨干力量,并发展为后备干部,拥有无限发展空间。用人单位认为本校毕业生工作努力、有上进心、有责任心、业务能力强,同时大部分用人单位对于学校的人才培养机制给予了充分的信任和肯定,表示会继续关注和招聘我校毕业生。

同时,部分用人单位也对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例如学生在刚毕业进入工作岗位时适应能力较慢,不能很快的进入工作岗位,建议学校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实习、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动手能力和执行能力;另外,还有部分毕业生缺乏创新精神与团队合作能力,建议学校以后在相应的环节侧重培养,让学生能够更快进入工作状态,快速适应岗位需求。

第六部分  质量保障

一、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为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管理,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和完善我校保障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根据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参考兄弟院校经验,结合我校实际,制定了我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该体系包括德州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保证内容与标准、德州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保证机构与职责、德州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保证运行流程、德州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保证实施条例等内容。

(一)质量标准建设

为适应本科教学管理的新情况,规范教学管理,学校建建立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考试考核等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质量标准包括德州学院学生实验报告评价标准、德州学院实验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德州学院规范化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等20个文件。

(二)学校质量保障模式及体系结构

学校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质量保障模式及体系结构。该模式及体系结构以教学质量目标管理、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监督管理为主要内容形成系统化、多层次结构。通过协调学校各职能部门,整合学校的各类办学资源,有效实现体系的导向、监督、诊断、调控和激励等基本功能。学校不断强化制度体系、管理体系、督导评估体系、评价监控体系、信息反馈与调控体等保障体系建设,实现对各教学环节的全面质量管理。




  德州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基本框架图

(三)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制度建设

教学质量管理继续实行“一个考核、一个系统、四个检查、四种形式”的运行机制。通过教学单位教务管理考核,把各项教务管理工作纳入考核内容,提高了教学单位教务管理工作效率;充分利用教务管理系统,实现教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每学期组织教学巡查、期中教学检查、试卷复查、期末考试纪律检查等四次重大教学活动;每单周周一下午的教务例会,总结、通报上两周工作完成情况,发放“教务通知”,部署近两周教学工作;对教学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编印“教学通报”;对教学工作过程中新举措、取得的成绩及时编印“教学信息简报”,激发了教学单位教学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行双学位双专业制度、学业预警机制、一事一文制度,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在制度体系建设方面,学校按照《关于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强化教学督察工作的意见(试行)》(德院办字[2012]6号)等文件要求,制定和完善了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改革了本科专业评估、课程评估、实验实习教学评估、课堂教学质量评价、院(部)教学质量评价制度,规范了课堂教学的备课、讲授、讨论、作业、答疑、考试和实践教学的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环节的过程管理。

(四)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建设

学校建立了由校、院(部)、系(教研室)三级教学管理人员组成的教学质量管理组织系统,对处(室)、院(部)教学管理人员实行聘任制。2014年,学校加强和充实了处(室)、院(部)级教学管理队伍,形成了一支高学历、高职称、综合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教学管理队伍。

二、质量监控

启动了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考核机制。2014年学校继续实行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考核,通过督导评价导向制度,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建立学校和院(部)两级督导评价考核工作组,依据理论类、实验类、技能类等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对全校450余名任课教师课堂教学进行督导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岗位聘任、各类教学评优评先、教学名师、骨干教师评选的重要依据。

强化落实了两级教学督导制度。进一步完善学校和院(部)两级教学督导机制,以院()为基础,以教师为主体,以管理为纽带,通过综合督导、专项督导和日常督导,履行督教、督学、督管职能,实现教学督导管理的常态化。2014年学校教学督导委员会专家听课1050门次,学生专业技能测试510人次。院(部)领导、督导组听评课1500多门次。

完善了教师和学生质量评价体系。在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对“教”与“学”两端重点监控,完善了以教师同行评教和学生评教“两大”评价体系。实行教师同行评价与教师评学制度,坚持基于教务管理系统的学生评教制度、课程满意度调查制度和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建立了院(部)教学工作评价机制。以院(部)教学工作质量评价为依托,实行教学单位教务管理考核和教学单位教学工作水平评价制度,对22个院(部)教学工作基本状态和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指标内涵囊括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风与学风建设、质量监控等,综合评价成绩,作为学校支持院(部)发展的重要依据;建立学校内部院(部)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编制制度;启动实践教学评估机制。在组织专家对有关教学单位进行实验教学与实习教学评估的实践基础上,完善《德州学院实验教学评价体系》与《德州学院实习教学评价体系》,进一步强化学校实践教学工作,加强对实践教学工作的管理。

建立了信息反馈制度。教学督导专家、教学信息员、学生信息员不定期对生源质量、学生学习状况、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毕业生就业去向、就业质量、毕业生工作状况、用人单位的反映等信息进行进行反馈,有效保证了对教学各个环节的有效调控。

三、质量信息及利用

(一)校内教学状态数据库建设情况

2014年,学校加强了校内教学状态数据库建设,对生源质量、在校学生学习状况、应届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就业质量、毕业生职业满意度和工作成就感、毕业生社会满意度等能反映教学质量的信息进行跟踪调查与统计分析,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机构与个人。学校还以不同形式向政府报告和向社会公开人才培养质量信息,接受监督与评价。

(二)质量信息统计、分析、反馈机制

开展专业培养满意度调查。2014年,学校20个学院按照学校的工作安排,针对所开设本科专业以座谈或问卷调查等形式,组织学生开展专业培养情况满意度调查,指标涵盖专业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管理、教学效果、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教风学风建设内容,学生的总体满意率为84.63%。根据学生反映的问题,各学院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专业培养能力与水平进一步提升。

开展课程满意度调查。按照工作惯例,2014410月,学校利用教务管理系统,组织全校学生对学期开设的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开展满意度调查,并作出综合评价,共收到学生评价信息576483条,学生对课程的总体满意率为98.21%。各院(部)根据满意度调查结果,对部分课程做了调整、完善,并对相应任课教师进行有针对的帮扶和指导,提高了授课质量

开展网上学生评教活动。20146月、12月,学校利用教务管理系统,组织全校学生开展网上评教活动,针对任课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9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2014年上半年参评学生人数为18723,网上评教参评率为96.2%;下半年参评学生人数为20875,网上评教参评率为97.5%。学校按照评教结果,确定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等级,反馈到各院(部),并将学生评教成绩计入教师的各项工作考核中。

(三)质量信息公开及年度质量报告

学校向社会公开发布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可以让社会公众更加全面地了解学校的办学情况,让政府更加有效地实施监管与指导,这不仅是学校主动接受社会问责、进行社会公开评价的务实行动,也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创建地方性高水平大学的重要举措。德州学院在全国同类院校中第一批、山东省同类院校中率先启动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编制和发布工作,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与评价。

四、质量改进

(一)质量改进的途径与方法

一是健全组织保障。学校和各二级学院均设有教学督导委员会,专门负责教学质量监控,推动质量改进工作;学校教学督导委员会主要进行决策和政策上的调控,校长是全校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院(部)教学督导委员会负责指导本院(部)的教学质量改进工作,院(部)负责人是本单位教学质量改进的第一责任人,系(教研室)负责人具体负责本系(教研室)的教学组织、安排和教学运行、教学质量改进工作。

二是完善制度保障。学校先后制订了《德州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德州学院关于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和管理的若干意见》、《德州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学督导与评估工作的意见》、《德州学院关于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工作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学督导 提高教学质量工作的实施意见》等62项教学管理法规制度,规范了教学工作流程,明确了院(部)负责人、教学秘书、系(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等教学管理岗位的职责,保证了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三是加强条件保障。一是加强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与技术应用型、复合应用型人才相适应的教师队伍;二是加强了实验室建设,提升了实验室功能。2014年,学校投资设备总值1000多万元,对实验室、实训基地和工程训练中心进行了提升建设,使校内实训条件大为改观;三是加大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满足了“顶岗实习”需要。学校分别与省内外50余家企业签署了共建协议,共建立校级实训教学基地140余个。

(二)质量改进的效果与评价

2014年,学校通过进一步强化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教学督导制度、教学检查制度、学生评教制度、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教师同行评价制度、教师评学制度、毕业生质量跟踪制度,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了质量保障与改进的长效运行机制。

第七部分  特色发展

一、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鲜明

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了“厚基础、强实践、求创新、高素养、重责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培养基础知识扎实、专业面向宽厚、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突出的创新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协调发展、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依托“三层次”的“厚基础”课程培养平台,构筑核心课程教育体系;依托“四层次、八模块”的“强实践”培养平台,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依托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求创新”培养平台,构建学生创新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依托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高素养”培养平台,构建综合素质培养课程体系;依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责任培养平台,构建公民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校本科总体初次就业率多次名列全省普通高校前8名。2014年,我校组织学生参加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等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竞赛百余项,获得国际级奖励16项、国家级奖励538项、省部级奖励626项,其中国际一等奖2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5项,国家特等奖3项、一等奖54项、二等奖142项、三等奖239项。参加各类竞赛学生人数8500余人,参与指导教师人数1200余人次。2014年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2项,其中,创新训练项目37项,创业训练项目5项。2014年我校大学生发表学术论文414篇,其中核心期刊15篇,SCI收录8篇。2014年我校学生申请实用新型专利106项,获批实用新型专利56项。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公布的2014中国大学排行榜,德州学院本科毕业生质量列全省同类院校第1位,综合实力在山东省64所普通本科高校和独立学院中列第24位。

 

7.1    德州学院2014年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部分获奖统计表

序号

比赛名称

竞赛

级别

获奖情况

备注

特等奖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优秀奖

1

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国际级

 

2

9

 

5

 

2

第九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

国家级

 

 

 

1

 

 

3

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

国家级

 

1

 

6

 

 

4

第九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

国家级

 

 

2

 

 

 

5

中国大学生ican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

国家级

 

1

19

32

 

 

6

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

国家级

 

 

 

3

 

 

7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国家级

 

1

 

 

 

 

8

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

国家级

 

 

1

 

 

 

9

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全国预赛

国家级

 

1

5

11

 

 

10

第三届“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

国家级

 

1

 

 

 

 

11

社科奖第六届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

国家级

 

 

1

 

 

 

12

第八届“用友新道杯”全国大学生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

国家级

 

 

2

2

 

 

13

第八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飞晟杯”数字音乐创意团体赛)

国家级

 

3

6

2

 

 

14

第九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

国家级

 

4

26

37

 

 

15

POCIB全国大学生外贸从业能力大赛(2013-20142014-2015赛季)

国家级

 

2

8

25

 

 

16

“红绿蓝杯”第六届中国高校纺织品设计大赛  

国家级

 

 

2

2

48

 

17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

国家级

 

7

17

29

 

 

18

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信息素养大赛

国家级

 

4

3

9

 

 

19

第五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

国家级

 

 

3

1

2

 

20

第十届“用友新道杯”全国大学生沙盘模拟经营大赛

国家级

 

 

1

 

 

 

21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国家级

 

3

6

14

1

 

22

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TI杯)

国家级

 

 

1

 

 

 

23

第七届“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

国家级

 

2

3

 

 

 

24

第十一届(新加坡)国际市场营销大赛中国区选拔赛

国家级

 

1

2

1

 

 

25

全国大学生射击锦标赛

国家级

 

2

4

6

 

 

26

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流通业经营模拟精英竞赛暨首届海峡两岸大学生流通业经营模拟大赛大陆地区总决赛

国家级

 

1

 

 

 

 

27

第六届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纺织面料设计技能大赛

国家级

 

 

1

2

2

 

28

第七届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染色小样工技能大赛

国家级

 

 

 

1

1

 

29

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外贸跟单(纺织)职业能力大赛

国家级

 

 

 

2

 

 

30

全国生物医学电子创新设计竞赛

国家级

 

 

 

1

 

 

31

第七届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服装制版与工艺技能大赛

国家级

 

 

 

1

3

 

32

“世格杯”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外贸跟单技能大赛

国家级

 

1

1

3

 

 

33

第五届全国大学生“鲁泰杯”面料设计暨纱线设计大赛

国家级

 

3

6

11

43

 

34

“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移动互联网创业专项赛

国家级

 

 

 

1

 

 

35

全国商科院校技能大赛国际贸易专业竞赛

国家级

 

1

 

 

 

 

36

“毕杯”全国电子设计创新大赛

国家级

 

2

1

28

 

 

37

2014中国“华为杯”中国大学生新材料创新设计大赛

国家级

 

 

 

1

 

 

38

第八届全国商科院校技能大赛财会专业竞赛

国家级

 

 

1

2

 

 

39

“赛佰特杯”全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应用设计大赛

国家级

 

 

1

1

 

 

40

第六届全国“立思杯”大学生与研究生物理教学技能大赛

国家级

 

2

5

 

 

 

41

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

国家级

1

2

2

3

 

 

42

“华文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

国家级

2

8

10

 

 

 

43

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

国家级

 

 

 

1

 

 

44

首届深圳微电影节

国家级

 

1

1

 

 

 

45

绚丽年华第七届全国美育成果展评

国家级

 

 

1

 

 

 

46

山东省第七届泰山文艺奖

省部级

 

 

 

1

 

 

47

山东省第七届青年微电影节

省部级

 

 

 

1

 

 

48

山东省科技外语大赛

省部级

 

 

 

2

 

 

49

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山东省选拔赛

省部级

1

6

15

39

 

 

50

第九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山东省选拔赛

省部级

 

3

2

1

1

 

51

中国大学生ican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山东省选拔赛

省部级

 

50

16

14

 

 

52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山东赛区选拔赛

省部级

 

2

10

10

 

 

53

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山东省选拔赛

省部级

 

 

1

1

10

 

54

山东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省部级

 

1

8

1

 

 

55

山东省大学生数学竞赛

省部级

 

2

2

21

 

 

56

社科奖第六届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山东省赛

省部级

 

1

2

1

 

 

57

第七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暨ERP技能大赛山东省赛

省部级

 

 

13

11

 

 

58

第五届“外研社杯”全国高职高专英语写作大赛山东省赛

省部级

 

2

 

1

 

 

59

第五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山东省选拔赛

省部级

 

3

7

10

13

 

60

第十届“用友新道杯”全国大学生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山东赛区

省部级

1

 

1

1

 

 

61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山东省选拔赛

省部级

 

6

5

6

17

 

62

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TI杯)华东赛区

省部级

1

1

3

 

 

 

63

“创青春”青岛银行山东省大学生创业大赛

省部级

 

 

1

6

 

 

64

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

省部级

 

4

7

6

 

 

65

山东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

省部级

 

 

2

6

 

 

66

山东省大学生化工过程实验技能竞赛

省部级

 

 

1

 

 

 

67

首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

省部级

 

 

 

3

 

 

68

山东省“传承文明 共筑梦想”经典诵读活动

省部级

 

4

1

3

 

 

69

首届“积成杯”山东省物联网应用设计大赛

省部级

 

 

1

 

 

 

70

山东省电子商务专业大赛

省部级

 

2

2

 

 

 

71

外研社杯全国英语写作大赛山东省赛

省部级

 

 

 

2

 

 

72

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山东省赛

省部级

 

 

 

1

 

 

73

山东省机器人大赛

省部级

 

2

9

45

 

 

74

山东省物联网创造力大赛

省部级

 

26

35

42

 

 

75

山东省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

省部级

 

 

1

 

 

 

76

山东省大学生信息安全知识大赛

省部级

 

 

 

2

 

 

77

“星耀华夏”第八届全国青少年优秀艺术人才展评

省部级

 

1

 

 

 

 

78

山东省第四届大学生电影节

省部级

 

1

2

 

 

 

79

山东省大中专学生社团节竞赛之金点子发明大赛和书法大赛

省部级

 

1

1

2

 

 

80

山东省大学生综合素质大赛

省部级

 

 

 

1

 

 

81

邮储银行杯中国互联网协会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华东赛区

省部级

 

1

 

 

 

 

82

第六届山东省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大赛

省部级

 

1

 

4

 

 

83

山东省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大赛

省部级

1

4

6

17

 

 

84

山东省大学生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

省部级

 

1

1

 

 

 

85

“九阳杯”山东省第九届大学生与研究生物理教学技能大赛

省部级

 

2

2

2

 

 

86

山东省第六届大学生物理科技创新大赛

省部级

 

1

3

3

 

 

87

“大鲁阁杯”第一届山东省服装面料图案设计大赛

省部级

 

 

 

1

 

 

88

全国环保科普创意大赛(河北赛区)

省部级

 

 

1

 

 

 

89

山东省大学生环保科普创意大赛

省部级

 

 

 

2

 

 

90

齐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省部级

 

 

3

13

 

 

91

山东高校师范生艺术作品展示与评比大赛

省部级

 

 

2

5

 

 

 

合计

 

7

184

317

526

146

1180

 

二、服务地方的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特色鲜明

按照人无我有办特色、人少我有补缺位、社会急需敢作为的原则,确定了以服务德州构建“10+3”(新能源、现代物流、装备制造、化学工业、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生物技术、新材料等)现代产业体系为主,兼顾山东基础教育、“两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一圈一带”(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战略,以文理学科为基础,工管学科为主体,重点建设纺织服装、能源机械、食品生物、化工制药、信息管理学科专业群和具有传统优势的教师教育专业群的学科专业定位,构建了以应用型专业为主体的较为完整的学科专业体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发布全国2014中国734所普通高校各学科排行榜,德州学院在734所高校中排名319位,在收录的全省43所高校中学科排名第18位,列同类院校第1位。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和中国科教评价网发布了《2014-2015年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分专业竞争力排行榜》,德州学院环境设计等三个专业在省内高校中排名第1位,分列全国第141112位。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发布全国734所高校学科排行

三、多方协同育人特色鲜明

德州学院在理论上较早树立了“协同育人”理念,在实践中坚持以“协同育人”理念为引领,搭建校内协同、校企协同、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地协同、国际合作等多种“协同育人”平台,走出了一条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协同育人的成功之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系列文章在《高教领导参考》刊载2期。作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课题后续研究成果,形成专著《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协同创新与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第八部分  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情况

一、应用型的办学条件相对不足

(一)原因分析

1.办学经费短缺制约着办学条件的改善。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学校起点低,底子薄,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上都必须加大资金投入。然而由于长时间办学经费来自地方财政,生均经费一直较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验室建设、学科专业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高质量人才引进及青年教师培训等项目的建设力度。

2.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双师型师资相对不足。多年来,地方本科院校新补充的教师,仍是以普通高校毕业的博士、硕士生为主。他们都是在学科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造就出来的,从学校到学校,缺少企业工作经历,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相对薄弱,职后培训存在较大差距。目前,虽然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结构、素质、发展趋势较好,但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不够,教师面向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实践能力普遍偏弱。

(二)整改措施

1.借助政府的大力支持,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一是争取政府加大对新建本科院校的资金投入,除了要切实保障新建本科院校维持正常办学所需的经费外,尤其要加大对新建本科院校的补偿性投入,要通过多种方式缓解其债务压力,实现大学发展的良性循环,使其真正专注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职能发挥;二是在政策上给予新建本科院校一定的倾斜,如招生计划和专业设置,“质量工程”项目和“教育教学改革”立项等,在一定时期内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适度放宽;在各类评优评奖中,如教学成果奖的评定等,新建本科院校要单列名额,单独评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重点高校与新建本科院校建立一对一帮扶关系,依托高水平大学的传帮带,推动学科专业建设,提升教学与科研管理水平。

2.加大双师型师资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一是更加重视从企业引进高级技术人员,重点是加强实习与实训教学环节师资力量,使之尽快胜任实践教学的需要;二是学校聘请有企业实践背景,拥有相关领域博士学位加工程师资格的人员作为学校的专业课和实验课特聘教师;三是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兼职,使这些教师的工程能力在企业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待提高

(一)原因分析

1.部分在校生存在着对高校教学模式不适应的问题。表现为学业目标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也缺乏自我控制和自我监督能力,甚至出现沉迷于网络和游戏的现象。

2.在学习努力程度方面,缺乏必要的付出,超过一半的同学认为自己努力程度一般或根本不努力学习。

3.部分同学存在着上课的出勤率差,学习效率差,被动应付或讨厌学习的现象。

(二)整改措施

1.强化新生入学教育,充分发挥教育引领作用。新生入学教育在学生大学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学校要进一步创新新生入学教育模式,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和当前大学新生的思想状况,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案例式教育,帮助新生做好人生规划和顺利完成角色转换,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确定人生奋斗目标。同时,学校还有加强新生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切实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学校通过加强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设施文化等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建设及校风、班风、学风建设,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建积极进取的氛围,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的精神。通过开展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娱乐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增强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形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理。

3.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建立学生学业帮扶体系。建立学业引导体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革学业评价体系,将终结性评价改为全程学业评价,并对学生学业实施实时指导;建立学业支持体系,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对学生实施督学与帮学;建立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管理部门联动机制,进一步强化课堂教学管理,实施“教”、“学”督导一体化。

三、校企合作有待进一步深入推进

(一)原因分析

1.学校虽然建立了与企业协同育人的机制,但由于缺乏政府强有力的战略引导,校企合作范围还较为有限,内涵不够丰富,尤其是政府与学校、学校与企业之间缺乏明确的政策支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校企合作的务实推进。

2.部分企业的积极性不够。目前一部分企业对人才重招用、轻培养,认为不合作也可以获得人才,把合作视为直接损失、间接利益,近期投入、远期效益。存在校方有积极性、企业无积极性,形成了不对等的需求对比。

3.学校内部的配套政策没有完全到位。学校还没有完全建立促进教师进企业的评价措施和保障措施,也没有完全形成引入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的有利环境。这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激发教师参加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

(二)整改措施

1.进一步争取政府支持。学校将更加积极主动的与当地政府联系、沟通,了解地方政府关于产学研项目的相关政策和发展方向。努力树立“双赢”的理念,以服务求支持,进一步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赋予协同育人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强的生命活力。与企业建立利益与风险共担机制,推进校企的深度融合。

2.积极寻求合作双方利益共同点,确立科学合理、利益共享的长效合作机制。以发展过程中的共同点为核心,以合作过程中的基本点为抓手,促使高校与企业建立科学合理、利益共享的长效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合作双方的互补优势,聚焦人才培养热点,形成企校协同育人的凝聚力。

3.积极探索学校相关的配套政策。积极创新机制体制,形成有利于产学联盟的制度安排;制定有利于高校校内外人员交流的人事管理制度,改进对高校教师的考核与评价标准,适当增加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相关考评等内容;优化配置学校科技资源,提高面向市场需求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建立高校与企业的联系交流机制,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出台相关政策,支持鼓励教师多层面接触企业,为企业提供各种技术服务。

四、教学质量管理与监督需要进一步加强

(一)原因分析

1.部分教师教学态度不端正,教学责任心不强,存在着上课迟到、早退,授课内容老化、方法僵化,课堂教学效果较差等问题。

2.部分教师对教学投入不充分,重科研轻教学的认识仍有市场。

3.教学督导队伍年龄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不尽合理,个人能力与水平不平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落实效果有差距。

(一)整改措施

1.强化政策引导和认识提升。学校将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强化教学中心地位的政策与措施,用政策引导、制度约束的方法,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的职业荣誉感、责任感,强化教师自律意识,以高度的责任心推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水平的提升。

2.建立教学工作激励机制。通过学校、院(部)、系(教研室)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四级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组织体系、加大对教师课堂教学、实验实习教学质量考核力度,评价结果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岗位聘任、各类教学评优评先、教学名师评选的重要依据,引导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当中。

3.优化队伍,强化教学质量督导与管理队伍的职能发挥。及时充实、调整校、院两级督导和教学管理队伍,精选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教师参与教学管理与督导工作,切实通过综合督导、专项督导等职能发挥,提升基本教学管理工作水平。

4.认真落实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学校领导、各职能部门和院(部)负责人深入课堂听课,及时把握教学运行基本情况,了解教学状况,考察教风和学风;倾听师生意见,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保证教学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本科教学质量。

 

 

 

 

 

附件:

1.2014年德州学院质量报告目标表

2.附录材料一:德州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以来整改情况总结报告

3.附录材料二:德州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剖析

 

 

 

 

 

 

 

 

 

 

 

 

 

 

 

 

 

 

 

 

 

附件12014年德州学院质量报告目标表

《德州学院2014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一览表

序号

指标名称

数据

1-1

本科生数

19123

1-2

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

85.58%

2-1

教师数量

详见表2

2-2

教师结构

详见表3

3-1

专业设置情况

详见表4

3-2

当年本科招生省内考生一志愿录取比例

详见表5

3-3

当年本科招生省外考生一志愿录取比例

详见表6

4

生师比

19.05

5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元)

详见表7

6

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万元)

详见表7

7

生均图书数(册)

详见表8

8-1

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种数

详见表8

8-2

本科生均图书流通量

详见表8

9-1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m2

15.4

9-2

其中生均实验室面积(m2

1.53

10

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元)

详见表10

11

本科专项教学经费(万元)

详见表10

12

生均本科实验经费(元)

详见表10

13

生均本科实习经费

详见表10

14

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数及总门次

1726(3864)

15

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19.42%

16

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20.95%

17

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副教授)占教授(副教授)总数的比例

89.72%(93.96%)

18

教授(副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

详见表12

19-1

应届本科生总体毕业率

98.91%

19-2

分专业应届本科生毕业率

详见表13

20-1

应届本科生学位总体授予率

98.49%

20-2

分专业应届本科生学位授予率

详见表13

21-1

应届本科生总体就业率

97.46%

21-2

分专业应届本科生就业率

详见表14

22

体质测试达标率

97.05

23

学生学习满意度

详见表15

24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

详见表15

25

应届本科毕业生去向

详见表16

26

其他与本科教学质量相关数据

 

 

1:学生情况一览表

项目

数值

1. 普通本科学生数(人)

19123

   其中:与国(境)外大学联合培养的学生数

0

2. 普通高职(含专科)学生数(人)

3221

3. 硕士研究生数(人)

0

  其中:全日制

0

     非全日制

0

4. 博士研究生数(人)

0

  其中:全日制

0

     非全日制

0

5. 留学生数(人)

0

6. 普通预科生数(人)

0

7. 进修生数(人)

0

8. 成人脱产学生数(人)

0

9. 夜大(业余)学生数(人)

0

10. 函授学生数(人)

13419

11. 网络学生数(人)

0

12. 自考学生数(人)

0

13. 折合在校生数(人)

23685

14. 全日制在校生总数(人)

22344

15. 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比例

85.58%

 

 

 

 

2:教师数量情况一览表

项目

数值

1. 专任教师数

1113

   其中:校内专任教师数

1113

         直属附属医院专任教师数

0

2. 聘请校外教师数

260

3. 聘请校外教师数比例

23.00%

4. 教师总数

1243

5. 生师比

19.0547

 

 

 

 

 

 

 

 

 

 

 

 

 

 

 

 

 

 

 

 

 

 

 

 

3:专任教师结构情况一览表

项目

人数

比例

1.职称

1.1 高级职称

514

46.18%

    其中正高级

108

9.70%

          副高级

406

36.48%

1.2 中级

505

45.37%

1.3 初级及其他

94

8.45%

2.学位

2.1 研究生学位

724

65.05%

    其中博士

183

16.44%

          硕士

541

48.61%

2.2 学士

251

22.55%

2.3

138

12.40%

3.学历

3.1 研究生

436

39.17%

3.2 大学本科

646

58.04%

3.3 专科生及以下

31

2.79%

4.年龄

4.1 30岁及以下

49

4.40%

4.2 3135

255

22.91%

4.3 3645

452

40.61%

4.4 4655

302

27.13%

4.5 5659

44

3.95%

4.6 60岁及以上

11

0.99%

专任教师数(人数)

1113

 

 

 

 

 

 

4 2014年专业设置情况一览表

项目

内容

1. 经教育部备案的全校本科专业总数

65

2. 当年本科招生专业总数

61

3. 当年新增专业数

3

4. 当年停招专业数

4

5. 当年新增专业名单(可增减行)

城乡规划

物联网工程

俄语

6. 当年停招专业名单(可增减行)

应用心理学

经济统计学

产品设计

动物科学

 

 

 

 

 

 

 

 

 

 

 

 

 

 


5 2014年本科招生省内考生一志愿录取比例一览表

序号

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

校内专业名称

校内专业代码

一志愿录取省内本科生数

录取省内本科生总数

省内考生一志愿录取比例

1

汉语言文学(文)

050101

汉语言文学

B0301

96

102

0.9412

2

新闻学(文)

050301

新闻学

B0311

16

20

0.8000

3

汉语国际教育(文)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B0331

6

15

0.4000

4

思想政治教育(文)

030503

思想政治教育

B0101

3

5

0.6000

5

法学(文)

030101K

法学

B0111

37

37

1.0000

6

行政管理(文)

120402

行政管理

B0121

10

10

1.0000

7

市场营销(文)

120202

市场营销

B0941

10

18

0.5556

8

国际经济与贸易(文)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B0901

19

19

1.0000

9

会计学(文)

120203K

会计学

B0911

35

35

1.0000

10

工商管理(文)

120201K

工商管理

B0921

19

19

1.0000

11

英语(含英语互译方向)(文)

050201

英语

B0501

8

29

0.2759

12

日语(文)

050207

日语

B0511

5

11

0.4545

13

英语(国际商务方向)(文)

050201

英语(商务英语方向)

B0521

8

10

0.8000

14

历史学(文)

060101

历史学

B0401

12

26

0.4615

15

公共事业管理(文)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B0411

3

15

0.2000

16

学前教育(文)

040106

学前教育

B0201

10

15

0.6667

17

小学教育(文)

040107

小学教育

B0208

14

14

1.0000

18

地理科学(文)

070501

地理科学

B1401

8

21

0.3810

19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文)

070502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B1441

4

14

0.2857

20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文)

070503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B1451

9

20

0.4500

21

护理学(文)

101101

护理学

B2101

4

20

0.2000

2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财务会计信息管理方向)(文)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财务会计信息管理方向)

B1631

9

33

0.2727

23

俄语(商务俄语方向)(文)

050202

俄语(商务俄语方向)

B0551

3

10

0.3000

24

服装设计与工程(文)

081602

服装设计与工程(工程)

B1911

3

10

0.3000

25

风景园林(文)

082803

风景园林

B2071

4

5

0.8000

26

行政管理(理)

120402

行政管理

B0121

30

30

1.0000

27

法学(理)

030101K

法学

B0111

30

37

0.8108

28

市场营销(理)

120202

市场营销

B0941

24

24

1.0000

29

国际经济与贸易(理)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B0901

28

28

1.0000

30

会计学(理)

120203K

会计学

B0911

51

51

1.0000

31

工商管理(理)

120201K

工商管理

B0921

20

20

1.0000

32

服装设计与工程(理)

081602

服装设计与工程(工程)

B1911

18

19

0.9474

33

数学与应用数学(理)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B1001

80

80

1.0000

34

信息与计算科学(理)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B1011

17

35

0.4857

35

应用统计学(理)

071202

应用统计学

B1051

6

31

0.1935

36

物理学(理)

070201

物理学

B1101

16

20

0.8000

37

电子信息工程(理)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B1111

56

81

0.6914

38

应用物理学(生物物理方向)(理)

070202

应用物理学(生物物理方向)

B1151

6

21

0.2857

39

网络工程(网络系统开发与管理方向)(理)

080903

网络工程(网络系统开发与管理方向)

B1661

14

21

0.6667

4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理)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B1601

29

31

0.9355

41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财务会计信息管理方向)(理)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财务会计信息管理方向)

B1631

14

40

0.3500

42

化学工程与工艺(理)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B1301

26

92

0.2826

43

化学(理)

070301

化学(含工业分析、药物合成与分析方向)

B1351

15

51

0.2941

44

环境工程(理)

082502

环境工程(含环境监测与质量评价方向)

B1361

20

50

0.4000

45

材料化学(含高分子材料方向)(理)

080403

材料化学(含高分子材料方向)

B1371

22

50

0.4400

46

生物科学(理)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B1011

42

62

0.6774

47

生物技术(理)

071002

生物技术

B1511

9

30

0.3000

48

地理科学(理)

070501

地理科学

B1401

5

17

0.2941

49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理)

070502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B1441

1

15

0.0667

50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理)

070503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B1451

1

26

0.0385

51

纺织工程(理)

081601

纺织工程

B1901

2

15

0.1333

52

自动化(理)

080801

自动化

B1701

57

57

1.0000

53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理)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B1711

130

130

1.0000

54

能源与动力工程(理)

080501

能源与动力工程

B1751

40

52

0.7692

55

交通运输(汽车运用工程方向)(理)

081801

交通运输(汽车运用工程方向)

B1841

8

45

0.1778

56

园艺(园林规划方向)(理)

090102

园艺(园林规划设计方向)

B2031

10

25

0.4000

57

护理学(理)

101101

护理学

B2101

15

20

0.7500

58

制药工程(理)

081302

制药工程

B2191

32

37

0.8649

59

生物工程(理)

083001

生物工程

B1541

9

25

0.3600

60

俄语(商务俄语方向)(理)

050202

俄语(商务俄语方向)

B0551

2

10

0.2000

61

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汽车方向)(理)

080501

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汽车方向)

B1871

16

30

0.5333

62

风景园林(理)

082803

风景园林

B2071

6

10

0.6000

63

食品质量与安全(理)

082702

食品质量与安全

B1531

42

46

0.9130

64

学前教育(理)

040106

学前教育

B0201

16

16

1.0000

65

小学教育(理工)

040107

小学教育

B0208

16

16

1.0000

66

新闻学(理)

050301

新闻学

B0311

5

35

0.1429

67

思想政治教育(理)

030503

思想政治教育

B0101

1

10

0.1000

68

英语(含英语互译方向)(理)

050201

英语

B0501

16

41

0.3902

69

英语(国际商务方向)(理)

050201

英语(商务英语方向)

B0521

17

20

0.8500

70

日语(理)

050207

日语

B0511

3

10

0.3000

71

公共事业管理(理)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B0411

0

26

0.0000

72

城乡规划(理)

082802

城乡规划

B2081

3

30

0.1000

73

生物制药(理)

083002T

生物制药

B21A1

6

30

0.2000

74

物联网工程(理)

080905

物联网工程

B1171

13

61

0.2131

75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理)

081603T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

B1941

1

15

0.0667

76

汽车服务工程(理)

080208

汽车服务工程

B1881

17

40

0.4250

 

 

 

 

 

 

 

6 2014年本科招生省外考生一志愿录取比例一览表

序号

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

校内专业名称

校内专业代码

一志愿录取省外本科生数

录取省外本科生总数

省外考生一志愿录取比例

1

地理科学(师范类)(理)

070501

地理科学

B1401

1

3

0.3333

2

电子信息工程(理)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B1111

10

10

1.0000

3

法学(理)

030101K

法学

B0111

6

8

0.7500

4

纺织工程(理)

081601

纺织工程

B1901

5

5

1.0000

5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理)

081603T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

B1941

5

5

1.0000

6

风景园林(理)

082803

风景园林

B2071

1

5

0.2000

7

行政管理(理)

120402

行政管理

B0121

5

5

1.0000

8

化学(含工业分析、药物合成与分析方向)(理)

070301

化学(含工业分析、药物合成与分析方向)

B1351

4

9

0.4444

9

化学工程与工艺(理)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B1301

7

11

0.6364

10

环境工程(理)

082502

环境工程(含环境监测与质量评价方向)

B1361

0

5

0.0000

11

交通运输(汽车运用工程方向)(理)

081801

交通运输(汽车运用工程方向)

B1841

0

12

0.0000

12

能源与动力工程(理)

080501

能源与动力工程

B1751

16

16

1.0000

13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理)

070503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B1451

4

5

0.8000

14

生物工程(理)

083001

生物工程

B1541

5

10

0.5000

15

生物科学(师范类)(理)

071001

生物科学

B1501

5

15

0.3333

16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理)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B1001

4

20

0.2000

17

网络工程(网络系统开发与管理方向)(理)

080903

网络工程(网络系统开发与管理方向)

B1661

10

10

1.0000

18

物理学(师范类)(理)

070201

物理学

B1101

1

7

0.1429

19

新闻学(理)

050301

新闻学

B0311

4

4

1.0000

20

信息与计算科学(理)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B1011

7

10

0.7000

21

英语(含英汉互译方向)(理)

050201

英语

B0501

3

5

0.6000

22

应用统计学(理)

071202

应用统计学

B1051

5

8

0.6250

23

应用物理学(生物物理方向)(理)

070202

应用物理学(生物物理方向)

B1151

1

9

0.1111

24

园艺(园林规划设计方向)(理)

090102

园艺(园林规划设计方向)

B2031

5

5

1.0000

25

制药工程(理)

081302

制药工程

B2191

19

24

0.7917

26

地理科学(师范类)(文)

070501

地理科学

B1401

5

5

1.0000

27

俄语(文)

050202

俄语(商务俄语方向)

B0551

8

10

0.8000

28

法学(文)

030101K

法学

B0111

26

28

0.9286

29

风景园林(文)

082803

风景园林

B2071

10

10

1.0000

30

公共事业管理(文)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B0411

7

13

0.5385

31

汉语国际教育(师范类)(文)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B0331

20

25

0.8000

32

汉语言文学(师范类)(文)

050101

汉语言文学

B0301

21

31

0.6774

33

行政管理(文)

120402

行政管理

B0121

11

15

0.7333

34

历史学(师范类)(文)

060101

历史学

B0401

0

9

0.0000

35

思想政治教育(文)

030503

思想政治教育

B0101

10

14

0.7143

36

新闻学(文)

050301

新闻学

B0311

15

21

0.7143

37

英语(含英汉互译方向)(文)

050201

英语

B0501

14

22

0.6364

38

英语(商务英语方向)(文)

050201

英语(商务英语方向)

B0521

5

5

1.0000

39

服装与服饰设计(艺术类)

130505

服装与服饰设计(艺术)

B1951

42

72

0.5833

40

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表演方向)(艺术类)

130505

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表演方向)

B19A1

16

16

1.0000

41

环境设计(艺术类)

130503

环境设计(景观设计)

B2061

35

50

0.7000

42

环境设计(景观设计方向)(艺术类)

130503

环境设计(景观设计)

B2061

52

52

1.0000

43

美术学(艺术类)

130401

美术学(书法方向)

B0641

0

24

0.0000

44

视觉传达设计(艺术类)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B0671

30

35

0.8571

45

音乐表演(艺术类)

130201

音乐表演

B0711

39

58

0.6724

46

音乐表演(艺术理)

130201

音乐表演

B0711

2

2

1.0000

47

音乐表演(艺术文)

130201

音乐表演

B0711

7

8

0.8750

48

音乐学(艺术类)

130202

音乐学(舞蹈方向)

B0721

35

80

0.4375

49

音乐学(师范类)(艺术理)

130202

音乐学

B0701

3

3

1.0000

50

音乐学(师范类)(艺术文)

130202

音乐学

B0701

20

22

0.9091

 

 

 


7:资产设备情况一览表

项目

内容

1. 固定资产总值(万元)

88982.17

2. 教学科研设备总值(万元)

14549.09

3. 2014年新增科研设备值(万元)

1351.43

4. 生均教学科研设备值(元)

6142.51

 

 

 

 

 

 

 

 

 

 

 

 

 

 

 

 

 

 

 

 

 

 

 

 

 

 

 

 

 

 

8 2014年图书资料情况一览表

项目

内容

1. 数量(个)

1

2. 阅览室座位数(个)

3040

3. 纸质图书总量(册)

2022000

4. 纸质期刊

数量(份)

1731

种类(种)

1731

5. 电子图书

数量(种)

442000

其中:中文数量(种)

400000

      外文数量(种)

42000

6. 电子期刊种类(种)

20375

7. 数据库数量(个)

28

8. 当年新增纸质图书(册)

92000

9. 当年新增电子图书(种)

2000

10. 当年文献购置费(万元)

336

11. 当年图书流通量(本次)

181029

    其中:当年本科生图书流通量(本次)

145325

12. 当年电子资源访问量(次)

8620000

13. 生均纸质图书数(册)

85

14. 当年本科生均图书流通量(本次)

8

 

 

 

 

 

9:教学行政用房情况一览表

项目

内容

1.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平方米)

344145

   其中:行政用房面积

47073

         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面积

297072

           其中:教室

82134

                 图书馆

23918

                 实验室、实习场所

144610

                 其中:实验室

31354.69

                 专用科研用房

34130

                 体育馆

7302

                 会堂

4978

2.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平方米)

15.4021

   其中:生均实验室面积(平方米)

1.5318

 

 

 

 

 

 

 

 

 

 

 

 

 

 

10 2014年经费支出情况一览表

项目

内容

1.   支出总计(万元)

4155.22

2.   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万元)

2536.59

3. 本科专项教学经费(万元)

1618.63

     其中:教学改革支出(万元)

172

           专业建设支出(万元)

112.3

           实践教学支出(万元)

287.06

           其中:实验经费支出(万元)

128

                 实习经费支出(万元)

159.06

           学生活动经费支出(万元)

172.02

           教师培训进修专项经费支出(万元)

90.74

           其他教学专项(万元)

784.51

4. 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元)

1326.46

5. 生均本科实验经费(元)

66.94

6. 生均本科实习经费(元)

83.18

 

 

 

 

 

 

 

 

 


11:课程设置及实际开出情况一览表

项目

内容

1. 全校实际开出课程总门数

1726

2. 全校实际开出课程总门次数

3864

3. 全校所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学分

20608

4. 全校所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选修课总学分

4316.5

5. 全校所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选修课总学分占全校所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学分的比例

20.95%

6. 全校实际开出选修课总学分

2846

7. 全校实际开出选修课总学分与全校所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选修课总学分的比例

65.93%

8. 本科生人数与全校实际开出课程总门数的比例

11.0794

9. 本科生人数与全校实际开出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

4.949

10. 全校所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总学分

4001.5

11. 全校所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总学分占全校所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学分的比例

19.42%

12. 全校理工农医类所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总学分

2276.5

13. 全校理工农医类所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总学分占全校理工农医类所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学分的比例

19.91%

14. 全校人文社科类所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总学分

1725

15. 全校人文社科类所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总学分占全校人文社科类所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学分的比例

18.80%

 

 

12:教授和副教授授课情况一览表

项目

内容

1. 教授总人数

107

2. 副教授总人数

331

3. 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人数

96

4. 主讲本科课程的副教授人数

311

5. 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和副教授人数

407

6. 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人数占教授总数的比例

89.72%

7. 主讲本科课程的副教授人数占副教授总数的比例

93.96%

8. 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和副教授人数占教授和副教授总数的比例

92.92%

9. 教授讲授本科课程门次数

353

10. 副教授讲授本科课程门次数

1826

11. 教授和副教授讲授本科课程门次数

1473

12. 教授讲授本科课程门次数占全校实际开出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

9.14%

13. 副教授讲授本科课程门次数占全校实际开出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

28.99%

14. 教授和副教授讲授本科课程门次数占全校实际开出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

38.12%

 

13 2014届本科生毕业情况一览表

序号

校内专业名称

应届毕业本科生数

获得毕业证书的应届本科生数

毕业率

获得学位证书的应届本科生数

学位授予率

1

国际经济与贸易

177

176

99.44%

173

97.74%

2

工商管理

140

138

98.57%

138

98.57%

3

会计学

477

476

99.79%

473

99.16%

4

市场营销

13

13

100.00%

13

100.00%

5

法学

100

99

99.00%

99

99.00%

6

思想政治教育

23

23

100.00%

23

100.00%

7

行政管理

85

85

100.00%

85

100.00%

8

学前教育

18

17

94.44%

18

100.00%

9

学前教育(音乐)

29

29

100.00%

28

96.55%

10

服装设计与工程

108

107

99.07%

107

99.07%

11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220

220

100.00%

219

99.55%

12

交通运输

94

93

98.94%

91

96.81%

13

园艺

1

1

100.00%

1

100.00%

14

小学教育

45

45

100.00%

45

100.00%

15

应用心理学

43

42

97.67%

41

95.35%

16

体育教育

148

145

97.97%

141

95.27%

17

社会体育

41

41

100.00%

41

100.00%

18

美术学

96

96

100.00%

95

98.96%

19

艺术设计

139

138

99.28%

136

97.84%

20

音乐学

115

113

98.26%

111

96.52%

21

音乐表演

36

35

97.22%

34

94.44%

22

英语

109

107

98.17%

104

95.41%

23

日语

44

44

100.00%

44

100.00%

24

对外汉语

33

33

100.00%

33

100.00%

25

汉语言文学

74

74

100.00%

74

100.00%

26

新闻学

49

49

100.00%

49

100.00%

27

公共事业管理

39

39

100.00%

38

97.44%

28

历史学

27

27

100.00%

27

100.00%

29

数学与应用数学

87

87

100.00%

87

100.00%

30

统计学

39

39

100.00%

39

100.00%

31

信息与计算科学

41

41

100.00%

41

100.00%

32

电子信息工程

129

128

99.22%

127

98.45%

33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81

79

97.53%

77

95.06%

34

物理学

28

28

100.00%

28

100.00%

35

应用物理学

37

32

86.49%

27

72.97%

36

材料化学(含高分子材料方向)

55

55

100.00%

55

100.00%

37

化学(含工业分析、药物合成与分析方向)

32

32

100.00%

32

100.00%

38

化学工程与工艺

124

124

100.00%

123

99.19%

39

环境工程(含环境监测与质量评价方向)

64

64

100.00%

64

100.00%

40

生物科学

67

67

100.00%

66

98.51%

41

生物技术

73

72

98.63%

71

97.26%

42

地理科学

32

32

100.00%

32

100.00%

43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89

89

100.00%

88

98.88%

44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92

86

93.48%

80

86.96%

45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60

59

98.33%

56

93.33%

46

网络工程

45

43

95.56%

41

91.11%

47

纺织工程

20

20

100.00%

20

100.00%

48

服装设计与工程(工程)

24

24

100.00%

24

100.00%

49

服装设计与工程(艺术)

90

90

100.00%

89

98.89%

50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220

220

100.00%

219

99.55%

51

热能与动力工程

105

104

99.05%

102

97.14%

52

自动化

97

96

98.97%

95

97.94%

53

交通运输(汽车运用工程方向)

95

94

98.95%

91

95.79%

54

园艺(园林规划设计方向)

20

20

100.00%

20

100.00%

55

护理学

73

73

100.00%

72

98.63%

56

国际经济与贸易

18

18

100.00%

18

100.00%

57

工商管理

136

134

98.53%

132

97.06%

58

会计学

172

171

99.42%

170

98.84%

59

市场营销

13

13

100.00%

13

100.00%

60

法学

104

104

100.00%

104

100.00%

61

思想政治
 
教育

3

3

100.00%

3

100.00%

62

学前教育

5

5

100.00%

5

100.00%

63

小学教育

101

101

100.00%

101

100.00%

64

音乐学(师)

1

1

100.00%

1

100.00%

65

英语

9

9

100.00%

9

100.00%

66

日语

1

1

100.00%

1

100.00%

67

美术学

1

1

100.00%

1

100.00%

68

艺术设计

11

9

81.82%

7

63.64%

69

汉语言文学

11

11

100.00%

11

100.00%

70

新闻学

2

1

50.00%

0

0.00%

71

公共事业管理

11

10

90.91%

9

81.82%

72

历史学

1

1

100.00%

1

100.00%

73

电子信息工程

4

4

100.00%

4

100.00%

74

化学

1

1

100.00%

1

100.00%

75

化学工程与工艺

1

1

100.00%

1

100.00%

76

生物科学

63

62

98.41%

62

98.41%

77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1

11

100.00%

11

100.00%

78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

1

1

100.00%

1

100.00%

合计

 

 

98.91%

 

98.49%

 

 

 

 

 

 

14 2014届本科生初次就业情况一览表

序号

专业名称

专业
 
代码

校内专业名称

校内专
 
业代码

应届毕业
 
本科生数

初次就业
 
(截止当年831日)

就业
 
人数

就业率

全省同专业
 
平均就业率

与全省同专业
 
平均就业率的差

1

国际经济与贸易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B0901

178

177

99.44%

77.00%

22.44%

2

工商管理

120201K

工商管理

B0921

142

140

98.59%

84.00%

14.59%

3

会计学

120203K

会计学

B0911

478

477

99.79%

81.00%

18.79%

4

市场营销

120202

市场营销

B0941

97

91

93.81%

82.00%

11.81%

5

法学

030101K

法学

B0111

101

100

99.01%

82.00%

17.01%

6

思想政治教育

030503

思想政治教育

B0101

23

23

100.00%

79.00%

21.00%

7

行政管理

120402

行政管理

B0121

85

83

97.65%

87.00%

10.65%

8

学前教育

040106

学前教育

B0201

19

18

94.74%

93.00%

1.74%

9

学前教育

040106

学前教育(音乐)

B0231

29

27

93.10%

93.00%

0.10%

10

小学教育

040107

小学教育

B0208

45

42

93.33%

93.00%

0.33%

11

应用心理学

071102

应用心理学

B0221

43

40

93.02%

80.00%

13.02%

12

体育教育

040201

体育教育

B0801

148

136

91.89%

79.00%

12.89%

13

社会体育

040203

社会体育

B0811

41

36

87.81%

77.00%

10.81%

14

美术学

130401

美术学

B0601

96

89

92.71%

81.00%

11.71%

15

艺术设计

050408

艺术设计

B0611

139

126

90.65%

88.00%

2.65%

16

音乐学

130202

音乐学

B0701

115

112

97.39%

82.00%

15.39%

17

音乐表演

130201

音乐表演

B0711

36

34

94.44%

73.00%

21.44%

18

英语

050201

英语

B0501

109

97

88.99%

85.00%

3.99%

19

日语

050207

日语

B0511

44

34

77.27%

83.00%

-5.73%

20

对外汉语

050103

对外汉语

B0321

33

33

100.00%

84.00%

16.00%

21

汉语言文学

050101

汉语言文学

B0301

74

73

98.65%

83.00%

15.65%

22

新闻学

050301

新闻学

B0311

49

49

100.00%

81.00%

19.00%

23

公共事业管理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B0411

39

39

100.00%

78.00%

22.00%

24

历史学

060101

历史学

B0401

27

27

100.00%

86.00%

14.00%

25

数学与应用数学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B1001

87

86

98.85%

85.00%

13.85%

26

统计学

071201

统计学

B1021

39

38

97.44%

86.00%

11.44%

27

信息与计算科学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B1011

41

41

100.00%

81.00%

19.00%

28

电子信息工程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B1111

129

128

99.23%

87.00%

12.23%

29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080714T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B1131

81

79

97.53%

81.00%

16.53%

30

物理学

070201

物理学

B1101

28

28

100.00%

77.00%

23.00%

31

应用物理学

070202

应用物理学

B1121

37

32

86.49%

80.00%

6.49%

32

材料化学

080403

材料化学(含高分子材料方向)

B1371

55

54

98.18%

83.00%

15.18%

33

化学

070301

化学(含工业分析、药物合成与分析方向)

B1351

32

32

100.00%

84.00%

16.00%

34

化学工程与工艺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B1301

124

115

92.74%

90.00%

2.74%

35

环境工程

082502

环境工程(含环境监测与质量评价方向)

B1361

64

62

96.88%

86.00%

10.88%

36

生物科学

071001

生物科学

B1501

67

66

98.51%

91.00%

7.51%

37

生物技术

071002

生物技术

B1511

73

71

97.26%

82.00%

15.26%

38

地理科学

070501

地理科学

B1401

32

32

100.00%

83.00%

17.00%

39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070702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B1421

89

88

98.88%

91.00%

7.88%

4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B1601

92

85

92.39%

87.00%

5.39%

41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B1611

60

59

98.33%

84.00%

14.33%

42

网络工程

080903

网络工程

B1621

45

42

93.33%

88.00%

5.33%

43

纺织工程

081601

纺织工程

B1901

20

20

100.00%

93.00%

7.00%

44

服装设计与工程

081602

服装设计与工程(工程)

B1911

24

24

100.00%

92.00%

8.00%

45

服装设计与工程

081602

服装设计与工程(艺术)

B1921

90

88

97.78%

92.00%

5.78%

46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B1711

220

219

99.55%

90.00%

9.55%

47

热能与动力工程

080501

热能与动力工程

B1721

105

104

99.05%

95.00%

4.05%

48

自动化

080801

自动化

B1701

97

85

87.63%

91.00%

-3.37%

49

交通运输

081801

交通运输(汽车运用工程方向)

B1841

95

80

84.21%

90.00%

-5.79%

50

园艺

090102

园艺(园林规划设计方向)

B2031

20

19

95.00%

91.00%

4.00%

51

护理学

101101

护理学

B2101

73

73

100.00%

94.00%

6.00%

52

国际经济与贸易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B0902

18

18

100.00%

77.00%

23.00%

53

工商管理

120201K

工商管理

B0922

136

134

98.53%

84.00%

14.53%

54

会计学

120203K

会计学

B0912

172

170

98.84%

81.00%

17.84%

55

市场营销

120202

市场营销

B0942

13

13

100.00%

82.00%

18.00%

56

法学

030101K

法学

B0112

100

100

100.00%

82.00%

18.00%

57

思想政治教育

030503

思想政治
 
教育

B0102

23

23

100.00%

79.00%

21.00%

58

学前教育

040106

学前教育

B0202

18

18

100.00%

93.00%

7.00%

59

小学教育

040107

小学教育

B0242

101

98

97.03%

93.00%

4.03%

60

音乐学

130202

音乐学(师)

B0702

1

1

100.00%

82.00%

18.00%

61

英语

050201

英语

B0502

9

8

88.89%

85.00%

3.89%

62

日语

050207

日语

B0512

1

0

0.00%

83.00%

-83.00%

63

美术学

130401

美术学

B0602

1

1

100.00%

81.00%

19.00%

64

艺术设计

050408

艺术设计

B0612

9

9

81.82%

88.00%

-6.18%

65

汉语言文学

050101

汉语言文学

B0302

11

11

100.00%

83.00%

17.00%

66

新闻学

050301

新闻学

B0312

1

1

100.00%

81.00%

-31.00%

67

公共事业管理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B0412

10

10

100.00%

78.00%

12.91%

68

历史学

060101

历史学

B0402

1

1

100.00%

86.00%

14.00%

69

电子信息工程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B1112

128

128

100.00%

87.00%

13.00%

70

化学

070301

化学

B1322

32

32

100.00%

84.00%

16.00%

71

化学工程与工艺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B1302

124

115

100.00%

90.00%

10.00%

72

生物科学

071001

生物科学

B1502

67

66

98.51%

91.00%

7.41%

7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B1602

11

11

100.00%

87.00%

13.00%

74

数学与应用数学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

B1002

1

1

100.00%

85.00%

15.00%

75

服装设计与工程

081602

服装设计与工程

B1991

107

102

95.33%

92.00%

2.44%

76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B1716

14

13

92.86%

90.00%

2.86%

77

交通运输

081801

交通运输

B1822

90

89

98.89%

90.00%

6.74%

78

园艺

090102

园艺

B2002

1

1

100.00%

91.00%

9.00%

合计

4951

4825

97.46%

 

 

 

 


15:满意度情况一览表

项目

1. 学生学习满意度

2.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

数值

94.14

98

调查方法说明

2014年,学校20个学院按照学校的工作安排,针对所开设本科专业以座谈或问卷调查的形式,组织学生开展专业培养情况满意度调查,指标涵盖专业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管理、教学效果、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教风学风建设等内容,学生的总体满意率为84.63%;利用教务管理系统,组织全校学生对学期开设的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开展满意度调查,并作出综合评价,学生对课程的总体满意率为98.21%;学校利用教务管理系统,组织全校学生开展网上评教活动,针对任课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9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上半年参评学生人数为18723,网上评教参评率为96.2%;下半年参评学生人数为20875,网上评教参评率为97.5%

我校委托伯马中国就业研究院通过电话调查的形式对2014届毕业生用人单位进行满意度调查,共电话调查795人次,获得有效答卷517份,问卷回收率65.03%,符合样本要求。经过数据分析所得,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各方面表现及总体满意度均达达98%以上。用人单位认为本校毕业生努力、有上进心、有责任心、业务能力强。

 

 

 

 

 

 

 

 

 

 

 

16:应届本科毕业生去向统计一览表

项目

内容

1. 应届毕业生升学情况(人)

1.1 免试推荐研究生

0

1.2 考研录取

总数

806

考取本校

0

考取外校

806

1.3 出国(境)留学

41

2. 应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人)

2.1 就业总数

4825

2.2 政府机构

6

2.3 事业单位

39

2.4 企业

1335

2.5 部队

1

2.6 灵活就业

2310

2.7 升学

806

2.8 参加国家地方项目就业

14

2.9 其他情况

314

3. 应届毕业生未就业情况(人)

未就业总数

126

 

 

 

 

 

 

 

 

 

 

附件2:附录材料一

德 州 学 院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以来整改情况总结报告

200611510,以大连民族学院黎树斌教授为组长,四川师范大学钟仕伦教授为副组长的教育部专家组一行9人,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全面考察。教育部专家组以严谨务实的态度和高度负责的精神,在认真地听取汇报、实地考察、查阅材料、座谈走访、听课测试的基础上,形成了《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对德州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考察意见》。教育部专家组充分肯定了我校本科教学工作取得的成绩和鲜明的办学特色。

专家组认为,我校定位准确,办学思路清晰,本科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突出,学院领导班子团结和谐、开拓进取,确立了适合学院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先进的办学理念,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并有效实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学校教学投入次递增加,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学管理科学规范、管理规章制度健全,建立了比较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执行严格、效果显著;校风建设成效显著,广大教职工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乐于奉献,广大学生勤奋学习、立志成才,树立了自信、自立、自强、不断进取、勇攀高峰的精神,学校形成了优良的校风和学风。

专家组认为,35年来,德州学院秉承崇德启智、励志育人的优良传统,始终坚持立足德州、面向基层、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励志育人,克服了学院改革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德州地方输送了大批应用型人才,在各行各业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学院通过人才培养、科技服务等多种形式,为德州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形成了艰苦创业、服务地方的办学特色,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同时,评估专家组针对我校办学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下的建议和希望:

1.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调整专业结构,注重内涵发展,加大新办专业的建设力度。

2.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优秀人才的引进和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学术水平。

3.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更多支持,加大办学经费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和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针对学校2006年参加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过程中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学校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并取得显著成效,现将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以来整改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科学制定整改工作方案

整改工作是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进一步巩固评建结果、促进学校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专家组离校后,我校立即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评估整改工作,根据评估专家组的考察反馈意见与建议,结合我校实际,本着“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制订了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整改方案并具体实施。

(一)明确整改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巩固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巩固已有评建成果;按照教育部评估专家组的意见,狠抓薄弱环节,有重点地加强教学建设,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的长效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创建高水平教学型本科院校而努力奋斗。

(二)确立整改基本原则

1.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整改的针对性;

2.注重实效,讲求整改工作的整体性和时效性;

3.突出重点,狠抓薄弱环节;

4.严格要求,确保整改任务圆满完成;

5.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三)确定整改的主要内容

1.进一步强化本科教学中心地位,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注重内涵发展,加大新办专业的建设力度。

3.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优秀人才的引进和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学术水平。

4.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和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针对问题制定整改措施

()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教学质量决定着学校的声誉和兴衰。学校整改过程中,紧紧围绕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做文章,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

一是领导重视教学。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教学,制定了德州学院“十一五”、“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学科建设规划、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建设规划等纲领性文件,将人才培养和本科教学工作列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置于优先发展的地位;学校党委会和校长办公会定期专题研究本科教学工作,根据本科教学工作的开展情况,着力解决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建立长效机制,严格执行校领导联系院(部)制度、校院(部)领导听课制度、教育教学督查指导和现场办公制度,明确校、院(部)主要领导为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将对教学工作的监督指导作为领导常规工作内容之一;学校历年的教学工作会议,围绕统一教育教学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主题,破解影响本科教学的难题,明确发展方向,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二是政策倾向教学。学校牢固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在教师进修、职称评聘、住房、分配制度改革、项目申报、评优树先等方面制定、完善一系列向一线教师倾斜的制度和措施,有效的保障了教师利益诉求,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是经费保障教学。学校始终坚持资金分配上的“教学第一”原则,不断加大对教学四项经费和教学基础设施的投入,科学合理地使用四项经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办学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调整经费支出结构,把教学经费作为经费投入重点,优先落实,实现了四项教学经费的优先持续增长。

四是科研促进教学。学校重视科学研究工作,以科研促进本科教学。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并引导教师将科研成果和学科发展动态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到专业领域的最新成果,而且扩大了学术视野,培养了创新精神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着力打造适应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学校制定《德州学院“十一五”建设与发展规划》、《德州学院“十二五”建设与发展规划》、《德州学院师资队伍“十一五”建设与发展规划》、《德州学院师资队伍“十二五”建设与发展规划》,出台了《德州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配套文件,制定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优惠政策,重点实施“博硕士培养工程”,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紧缺师资。

学校还制定了《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的暂行办法》、《德州学院教师培养、培训暂行办法》等制度,通过提供安家费、学习补助、科研经费、改善住房条件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教师以各种方式继续深造。学校积极为教师提供出国深造、进修和讲学的机会,协助教师申报国家、省级出国访学等项目,每年派出教师到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进修、访问或合作研究,到海外名校参加高端学术交流会议,到韩国、泰国等国家进行汉语言教育工作。

2.重视青年教师培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2010年以来,学校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实施意见》、《德州学院关于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暂行规定》等指导性文件,组织了岗前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和一系列教学竞赛活动,如青年教师新星奖比赛、课堂教学比赛、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等,同时积极申请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和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国际合作培养计划,还专门召开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研讨会,专题研究青年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问题。学校也特别注重青年教师的师德教育,积极实施“1+1结对子工程,邀请思想品质好、学术造诣深、作风正派、教学和科研能力强的中老年教师与青年教师一对一结对子,发扬传、帮、带的优良传统,促进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和专业发展,一大批素质高、能力强、潜力大的青年教学骨干崭露头角,部分青年教师已经主持国家级自然基金课题项目或教学研究课题项目多项,在同领域具有较高学术地位和知名度。

3.多措并举提升教师素质,确保本科教育教学水平。学校一贯重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将其视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障。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规范教学过程,保证教学质量;狠抓师德、师风建设,鼓励教师从事科学研究,以科研促教学,成效明显。学校实施教学检查、督导、领导听课、专家听课、同行评议、学生评教等活动,开展校级教学名师工程、教师基本功大赛、研究型教学比赛、多媒体课件比赛等活动,引导教师加大教学精力投入、提高教学水平发挥了切实作用,教师整体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进一步强化学科专业内涵建设

1.立足学校办学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学科专业建设

德州学院立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大背景,在保持教师教育优势特色的基础上,遵循办学定位自主与服务地方相结合、社会需求与办学可能相结合的原则,以立足地方,面向基层,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办好有特色的地方性综合大学为宗旨,确立了学科专业结构布局调整与优化的工作思路:以市场发展为导向,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核心,从提高各专业的群体效应出发,调整专业方向,改造传统专业,整合相近专业,优化专业结构;积极扶持新兴专业,培植重点专业,提升优势专业,重视发展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适应劳动力就业市场变化需要的工管学科专业。逐步实现了由师范类人才培养为主向非师范类人才培养为主的转变,学科专业结构,实现了以文、理为主,向文、理、工、管为主的转变。学校现有67个本科专业,专业设置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大学科门类,已形成以文理学科为基础、工管学科为主体,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和以本科教育为主兼办专科教育、部分重点专业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办学格局。

近年来,学校相继修订完善了《关于加强德州学院科研与学科建设的意见》、《德州学院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办法》、《德州学院重点实验室、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德州学院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遴选、考核、管理办法》、《德州学院“教学名师工程”实施办法》、《德州学院重点专业建设与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为学科专业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

2.建立了专业设置与调整机制,专业结构不断优化

学校立足德州实际,建立了与市场需求相对接的专业设置与调整机制,不断进行学科专业结构布局的调整与优化。一是按照山东省转方式、调结构和大力实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等战略要求,特别是德州市打造区域文化高地和构建“10+3”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思路,有针对性的增设工科专业;二是通过“山东省企校合作联盟网”等平台提供的信息,结合学校人才需求调研结果,有针对性的调整专业方向,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三是积极拓展工科专业空间,加强工科专业间的交叉融合与相互渗透,积极发展新兴专业和特色专业。近两年,我校先后有生物系统工程、制造自动化与测控技术、制药工程、景观建筑设计、食品质量与安全等7个在省100个工科专业范围的工科专业通过教育部批准设置,目前我校工科专业达到24个,人才培养方向模块40余个,实现了与区域经济的有效对接。

3.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重点打造符合区域经济社会需求的优势学科专业群

德州学院围绕建设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大学的发展目标,按照人无我有办特色、人少我有补缺位、社会急需敢作为的原则,进一步确定服务德州构建“10+3”现代产业体系为主,兼顾山东基础教育、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的服务面向定位。围绕德州构建新能源、现代物流、装备制造、化学工业、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生物技术、新材料等现代产业体系,加大服装、新能源、食品生物、材料化学、经济管理、区域文化等山东省有较大优势的特色学科建设,逐步形成以文理学科为基础、工管学科为主体,服装、新能源、食品生物、材料化学、食品经济等特色学科引领的纺织服装、能源机械、食品生物、化工制药、信息管理优势专业群和具有传统优势的教师教育专业群。

()立足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教学建设

1.建立企校合作培养人才新机制,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一是拓展合作领域,形成开放的共建机制。一方面德州学院与多家国内企业围绕人才需求,加强了共建工科专业的合作,先后探索出了“订单培养”、“委托培养”、“定制培养”、“就业引导”、“项目引领”等多种合作模式。另一方面,学校还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共建工科专业工作,分别与俄罗斯的别尔哥罗德大学、美国的底特律大学、澳大利亚的埃迪斯·科文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生物技术及应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人才联合培养方面形成了成熟的合作培养机制和体制,推进了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进程;二是建立了资源共享、工学结合机制。近年来,德州学院与京津压滤机集团等多家合作,按照“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三个层次构建了新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并参照该类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制订相应的实验、实习、实训及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的教学计划,校企双方共同组成实施指导小组,负责实践教学计划的具体落实,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组织保障;三是谋校企资源合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学校投资设备总值2000多万元资金,对实验室、实训基地和工程训练中心进行了提升建设,使校内实训条件大为改观,基本实现了实验教学的项目性。企校双方共同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加大了实践教学学时比例,构建了1236实践教学模式(即实践教学第一学年1个月,第二学年2个月,第三学年3个月,第四学年6个月),做到了实践教学4年不断线。学校各工科专业分别与省内外50余家企业签署了共建协议,共建立实训教学基地140余处,其中皇明太阳能集团等企业为德州学院学生提供了800余个“顶岗实习”岗位,实现了实践教学的岗位性。学校充分利用企业提供的实训、实习场所、生产设备,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到生产第一线去学习、锻炼,使学生能亲身感受企业文化氛围,缩短了由学生向职工的角色转换的时间,有效的提高了职业素养与能力,增强了实践教学效果。

2.建立校内实验室共享与开放机制,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

一是拓展与提升专业实验室的功能,力求多样化,并与实践教学、实习基地结合,提高实验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率。积极探索产学研一体化实验室的建设,通过校企联合,引进企业环境,搭建仿真企业平台,营造真实或仿真的职业活动氛围,以达到缩短学校和社会间的差距,帮助学生形成职业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通过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调动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自主设计实验研究,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科技活动和创新课题研究等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二是加强综合实验教学项目的开发,以实验教学的项目性,培养学生工程项目设计能力。

3.积极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培养计划,着力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近年来,德州学院立足于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将实施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培养计划作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自2009年起,学校已经立项资助了127个项目,并制订了项目管理办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校以立项的方式资助大学生开展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目的是使部分有能力的学生较早地进入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研究,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与水平。立项范围包括发明、创作、设计类项目,应用性、创新性研究类项目,社会调研项目等。该项培养计划与本科生专业导师制相结合,学生在导师的帮助下自主开展研究性学习,自主进行实验方法的设计、组织设备和材料、实施实验和分析处理数据、撰写实验报告等工作。该计划的实施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全面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及锲而不舍的作风产生了良好效果。

4.广泛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竞赛活动,强化学生科技文化创新能力培养

一是学校进一步改革并完善了创新学分制度,出台了《德州学院综合教育学分管理办法》,健全了开展创新竞赛活动的体制机制,调动了学生参加竞赛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二是建立本科生专业导师制。导师的主要任务指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各种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如参加导师的项目研究或“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等,指导学生开展工程与社会实践活动。专业导师也可以作为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与项目相关的毕业设计任务。本科生在完成两学年的基础阶段学习后,学习成绩优良或有专业特长的学生,可申请参加相应导师的课题组;三是进一步抓好实施规划、计划,构建起由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课外科研基金项目、科技文化活动节、学科实践能力竞赛、创新讲坛等组成的课外创新教育体系,推动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竞赛活动的深入开展;四是积极推进立足解决实践应用问题的科技创新训练,注重科技创新训练的应用性。

5.积极强化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着力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为提高学校学生毕业设计能力,学校成立了校级、院级等不同的督导机构,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开题、中期检查、初稿、修改稿,到最后定稿、答辩、成绩评定和评选优秀论文等各个环节都加强了监控,实行全过程管理,及时反馈情况,提出针对性建议,及时处理问题和纠正错误,为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提供制度保障。增强毕业论文实证性,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是学校的有效做法。学校要求工科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必须来源于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必须立足于解决生产过程的实际问题。为此,学校还专门推出毕业论文(设计)企校“双导师”制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在生产环节选题和进行项目设计,使设计更侧重于解决生产过程的实际问题;校内导师指导学生完成论文写作,侧重于增强论文写作的规范性和学术性。

(五)多措并举,加大经费投入,实现资源共享,改善办学条件

学校积极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多方筹集办学资金,利用政府拨款、专项资金、项目资金、社会资助等方式,保证了办学经费的逐年增长,优先保证了本科教学的投入;建立科学、有效的预算管理机制,统筹财力,充分发挥资金的杠杆和导向作用,提高资金的有效利用率;完善资源共享与开放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学科建设、专业提升和学生发展的互利共赢。

三、整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一是本科学生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累计通过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二是高考研率的特色得以延承。本科生考研率连续多年超过30%,考研学生被“211”、“985”高校录取率超过50%;三是学生就业竞争力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0%以上;四是参加大学生系列竞赛屡创佳绩。近五年,在全国、全省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和“挑战杯”系列竞赛中,我校学生获得国家级奖励722项(其中国家级特等奖4项,一等奖65项,二等奖200项,三等奖207项,优秀奖106项),省部级奖励1402项,市厅级318项,获奖层次和数量均居全国同类院校和山东省普通本科院校前列,并同时获得85项国家级、省部级比赛优秀组织奖。特别是2011年以来,我校学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60篇(其中核心期刊13篇,SCI收录3篇),获批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285项,待批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90项。在182所高校参加得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我校学生设计的作品《害虫自杀式太阳能灭虫器》荣获国家特等奖,现场总决赛成绩排名第一;五是高质量成才率、高社会满意率的人才培养特色不断显现。根据我校近年来对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满意率达96%。

(二)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教师队伍数量与质量稳步提升。现有专任教师达到1113人,生师比为19.05:1鼓励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当前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724人,占教师总数的65.05%。大力加强岗前培训,严格高校教师资格认定条件,当前符合岗位任职资格的主讲教师1090人,占教师总数的97.93%。师资队伍年龄结构比较合理,专任教师45岁以下的67.92%,中青年教师是师资队伍的主体。专任教师全部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并且学历层次逐步提高;高级职称教师接近教师总数的一半,并逐年提高;在公开招聘教师过程中,特别注重毕业院校的选择,不断改善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目前教师毕业于国内外230余所院校,毕业于985211高校的教师比例不断扩大。

学校现有教师中,有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1人,山东省突出贡献专家2人,山东省高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基地)首席专家3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山东省优秀教师3人,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2人,获省“五一”劳动奖章和富民兴鲁劳动奖章3人。德州市首席专家4人,首席技师1人,有突出贡献专家17人,优秀中青年专家8人,优秀教师34人,优秀教育工作者17人,有5个省级教学团队。学校外聘教师院士4人,长江学者2人,国家百千万工程人选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泰山学者4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具有职业资格和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实际工作经历实践能力较强的教师400人。

目前,学校初步建立了一支数量充足、师德高尚、业务素质高、实践能力强、适应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年龄、学历、职称、学缘结构合理,发展趋势好。

(三)学科专业内涵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以山东省“服装设计与工程”重点学科为支撑,有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实验示范中心、1个省级教学团队和4门省级精品课程,同时拥有1名省级教学名师和1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以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清洁能源实验室合作的清洁能源研究中心为学科支撑,有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以山东省生物物理重点学科、山东省功能大分子生物物理重点实验室为学科支撑,有1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实验示范中心、1个省级教学团队和2名省级精品课程,同时拥有1名省级教学名师和1名山东省高校重点学科首席专家;以省级“食品经济管理研究基地”为学科支撑,有1个省级特色专业和1门省级精品课程;以省级“民俗文化学”文化艺术科学重点学科为学科支撑,有1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教学团队和2名省级精品课程,同时拥有1名省级教学名师;以省高校重点实验室“配位化学与功能材料”实验室为学科支撑,有3门省级精品课程,1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重点学科为支撑,有1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教学团队和1名省级精品课程,同时拥有1名省级教学名师;以应用数学重点学科为支撑,有1个省级教学团队和4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双语示范课程;以德州市新型药用辅料与缓控释工程实验室、德州市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德州市生物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学科支撑,有4门省级精品课程。

我校生物物理重点实验室成为省市共建重点实验室。生物物理学和服装设计与工程两个学科被确定为山东省“十二五”省级重点学科。“生物技术与生物资源利用”和“配位化学与功能材料”两个实验室被确定为山东省“十二五”高校重点实验室,食品经济管理研究基地被确定为山东省“十二五”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实现了我校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零的突破。另外,我校民俗文化学、地域音乐文化被山东省文化厅批准为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十二五”重点学科。我校省级“三重点”达到了9个,无论层次和数量,均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同时,建有8个校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12个培育学科,校级重点学科有效整合了我校学术资源,凝练了学术研究方向,汇聚了学术力量,为我校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5年,德州学院承担和参与各级各类科研课题854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8项,省部级课题204项,山东省高校科研计划项目100余项。被SCIEIISTPA&HCICSSCI等收录论文940篇;出版著作190部。获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1056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50余项;526项成果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9项获国家发明专利,先后有180余项专利及应用技术成果推向社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及社会效益。

(四)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开创了新局面

探索形成了“三、三、六”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德州学院推行的“三、三、六”(即“三结合”、“三紧跟”、“六共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长期与企业合作办学经验中总结、提炼出来的人才培养方法,“三结合”的内容是办学结合行业需求,教学资源结合行业资源,学校培养结合企业合作教学模式;“三紧跟”的内容是课程设置紧跟生产过程,教学设计紧跟岗位能力,教材选配紧跟任务项目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六共同”的内容是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共同研发技术项目,共同编写特色教材,共同参与教学管理,共同监控教学质量管理运行模式。该模式已经成为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熟模式,由此为基础的实践教学连续性、实验教学的项目性、实习教学岗位性、科技训练应用性、毕业论文实证性的实践教学特色逐步显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显著提高20102012年,学校连续三年被授予“山东省企校合作先进单位”。

自上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以来,我校按照教育部、省教育厅的文件精神和工作安排,牢牢抓住教学中心地位这根主线,不断破解难题,强化内涵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取得了本科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极大提升。我们将一如既往的勇担高校人才培养的重担,集全校的物质和精神资源,推动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再提升。

 

 

 

 

 

 

 

 

 

 

 

 

 

 

 

 

 

 

 

 

 

 

 

附件3:附录材料二

德 州 学 院

本科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剖析

近年来,德州学院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中心工作,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特出内涵建设,突出特色发展,以强化教学管理为抓手,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健全课堂教学管理体系,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呈现出良好态势,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不断提升,形成了高质量本科教育的新常态。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制约和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现就我校本科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剖析如下。

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师资队伍建设仍然存在着短板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转型,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高等教育是以培养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为基本任务的专业教育,学生毕业后主要走向公司、企业,就职于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从事科技含量高、综合性强的技术或经营管理工作。这类人才培养,需要一大批既懂理论又能实践的“双师型”教师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作为地方本科院校的德州学院顺应需求,积极开展人才需求社会调研,主动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实现了人才培养的市场针对性。同时,办学中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双师型”师资短缺问题也日益凸显。

  (一)原因分析

1.学校转型对师资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 

传统教学中所采用的大多是分课程的教学模式。在分课程教学中,虽然不同课程间也有知识上的交集,但重点还是本课程所承担的相对独立的知识内容。它对教师的要求主要是其知识的深度,教师所具备的知识的综合程度往往会被忽视或弱化。但是,适应新形势创新性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单纯的纵向知识,还需要横向的广博知识。要培养出这种具有基础适度、口径适中,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知识综合水平和强烈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教师本身应成为既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具有广博的综合知识、既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既具有独立研究的能力又具有综合分析与组织协调能力的的多面手,以指导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的养成。

2.师资来源渠道单一,职后教育缺乏

学校升格本科院校以来,尤其是体制上划之后,受人才引进制度的影响,近几年学校新补充的教师,主要是普通高校毕业的博士、硕士生研究生,这些教师都是在学科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造就出来的,从学校到学校,缺少实际工作经历,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相对薄弱;在对教师开展职后教育的过程中,社会所提供教师实践场所和机会较少,具有规模的产教结合的教育模式尚未形成,目前我国所建立的国家、省、市师资培训网络中,主体仍然是高等院校,很少有企业的参与,很多参与企业又不接受高校教师参加顶岗生产实践,致使多数教师没有从事实践和训练的机会,专业实践经历欠缺,客观上说,应用型大学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缺少工作实践和先进技术的支撑。

3.教学工作繁重,提高实践能力保障度不够

随着办学、招生规模的扩大,学校学生人数增加迅速,师资力量都相对不足,多数教师把大量时间用在课堂教学和科研上,缺少时间和精力参加企业锻炼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外部环境上还没有形成适合应用型大学发展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在管理上没有走出学术教育的影子,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机制还没有根本改变,在职称评聘等具有导向性的工作中,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实践工作的开展还没有提高到应用性人才培养应用的高度。

(二)改进措施

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创新性应用型应用型人才,是学校转型后的首要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作支撑。因此,学校将积极拓展人才引进渠道,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工作,从教育理念、队伍结构、培养模式、人事分配制度等各方面进行大胆改革与探索,促进广大教师更新观念、拓展视野,增强责任、提高创新教育能力,努力建设一支德才兼备、富有创新精神、能够担当创新人才培养重任的创新型实践教学教师队伍。

1.拓宽人才渠道,引进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人才

学校适应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将不断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实现针对性引智引才,从具有卓越人才培养资格的重点高等院校毕业生中引进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专业硕士、博士,从企业引进高级技术人员,聘请有企业实践背景,拥有相关领域博士学位和工程师资格的人员作为学校的专业课和实验课特聘教师,加强实习与实训教学环节师资力量,提升应用性人才培养质量。

2.强化教师教育,抓好教师素质拓展工程

学校将依托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广泛开展教师培训、教学改革、研究交流、质量评估、咨询服务等各项工作,以促进广大教师更新观念、拓展视野、增强责任、提高创新教育能力;继续推行导师制和助教制,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包括青年教师进实验室制度、教师专业综合能力竞赛制度在内的一系列保障制度和措施,完善教师社会调研制度教师评价制度等措施,用体制、机制的创新引领教师发展。

3.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以“实践教学名师”工程为引领,完善、创新激励机制,鼓励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走出学校,深入企业,结合自身的科研和教学主题,参与企业实际工程项目,并与企业团队共同建设相关课程、联合开展科技创新,在实践中积累工程经验,提升专业实践应用能力;鼓励实践教学教师到企业兼职,使其实践技能在企业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扩大“双师型”教师数量,提升“双师型”教师素质严格实行岗位聘任制,职称评聘等工作不只看学术水平,注重教师在实践工作中的实绩,让那些有真才实学,实践能力强的青年教师真正能脱颖而出。

二、本科教学中部分学生存在着学业目标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德州学院秉持地方性、应用型、重特色的办学定位,大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亮校、依法治校、开放兴校的发展战略,坚定地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高度重视课堂教学,通过完善课堂教学管理制度、健全课堂教学管理体系、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建立课堂教学质量的保障体系等措施,学校的课堂教学工作和学风建设工作呈现出良好态势,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我校大学生基于自我发展的内部需求,及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外部需求,积极适应学习环境,端正学习态度,精选学习策略,创新学习方法,学习风气浓厚,成长成才率高。但是,部分学生学业目标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同样存在。

(一)原因分析

为对德州学院大学生学习情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学校专门设计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并随机选取部分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大于45人的专业,随机选择45名学生调研;少于或等于45人的专业,按实际人数发放问卷。本次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2430份,回收2327份,回收率95.8%,有效率96.9%

1.学习过程适应情况调查结果分析

 

学生学习过程适应情况调研结果统计表

所学专业兴趣情况      非常感兴趣12.8%  感兴趣41.9%  一般38.2%  不感兴趣7.0% 

学习上遇到的主要问题  不适应教学模式21.6%  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模式55.6%  不喜欢所学的课程12.3%   因为社团等原因没时间学习10.0%    

上课听讲情况         每节课都认真听讲16.5%  大部分课认真听讲50.1%  感觉有些课很无聊,听不进去28.5%  很多课都不想听,很烦上课4.7%

上自习的情况         经常上自习72.0% 不经常上自习12.0%  偶尔上自习9.6% 从不上自习6.4%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多数学生能够接受所学专业,明确表示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的仅占7%,不过不少学生在学习上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中超过50%的学生对大学的学习模式不适应,超过20%的学生对教学模式不适应,不少学生出现上课不认真听讲以及不上自习课等情况。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大学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完全不同于中学,一些学生一时无法融入大学的学习生活,而产生种种“心结”。大学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学习信息量大,速度快,更强调学习过程的自主性、创造性、实践性,因此大学新生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和动机。

2.学习态度情况调查结果分析

 

学生学习态度情况调研结果统计表

学习目标情况   很明确20.1%   明确44.5%       有点模糊30.7%   不明确4.6%

努力学习情况   很努力9.6%    比较努力37.2%   一般42.6%      不努力10.5%

学习效率情况   很高6.8%      较高24.1%       一般54.6%       不高14.5%

上课的出勤情况 很好76.1%     较好15.3%        中等5.3%       较差3.3%    

学习状态情况   主动积极36.4%   被动应付30.7%  讨厌学习3.4%  主动学习感兴趣的课程29.4%

 

从统计结果来看,学习态度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学习目标方面,部分新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二是在学习努力程度方面,缺乏必要的付出,超过一半的同学认为自己努力程度一般或根本不努力学习;三是部分同学存在着学习积极性不高,上课的出勤率差,学习效率低的问题;四是从学习状态上来看,部分同学存在着被动应付或讨厌学习的现象。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与中学生活相比,大学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高考,进入大学后目标没有了,于是开始迷茫,造成心理落差。

3.学习策略情况调查结果分析

 

学生学习策略情况调研结果统计表

课前预习情况  每次课前都预习10%  有时预习57.5%  老师不要求不预习12.5%  从不预习20%

做笔记情况    经常做笔记43.4%  不经常做笔记27.0%  偶尔做笔记23.8%  从来不做笔记5.8%

课后复习情况  经常16.6%    有时42.5%    偶尔29.8%   不复习11.0%

与同学交流学习心得情况   经常15.1%   有时42.1%  偶尔28.2%   不交流14.6%  

到图书馆等地方收集学习资料情况  经常23.4%   不经常28.9%   偶尔35.5%   从来不去12.2%

 

课前预习、上课做好笔记、课后及时复习、与同学交流学习心得等是提高学习效果的专业措施,但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不少同学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造成学习效率不高。在大学课程开设门次多,所学习的东西也多,有的大课上百人一起上,师生互动较少,因此一定要做好课前预习。对大学生来讲,学习的自觉性非常重要,不能仅靠上课听课,下课后一定要根据上课笔记及时进行复习,甚至到图书馆去查阅有关资料。

4.课余安排调查结果分析

 

学生每天课余活动时间安排情况调研结果统计表

自习时间平均   少于2小时35.7%   2-3小时43.1%   3-4小时13.8%   4小时以上7.5% 

上网的时间     1小时之内58.0%   1-3小时33.9%   3-5小时5.7%   5小时以上2.2%

打工或兼职的时间   1小时之内64.9%   1-3小时24.6%   3-5小时10.4%   5小时以上3.1%

参加体育运动的时间  0.5小时47.3%   0.5-1小时36.5%   1-2小时12.7%   更多3.5%

参加社团等活动的时间  少于2小时67.7%   2-3小时22.7%   3-4小时6.0%   4小时以上2.8%

课余时间安排是否合理   合理21.9%   不合理41.8%   将就33.1%   无所谓3.2%

 

从统计结果来看,41.8%的同学认为自己的课余时间安排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不少同学用于自习时间明显偏少,致使每天所学知识得不到及时复习与巩固,更谈不上知识的拓展问题。有一少部分同学花在网络上的时间明显偏多,形成了对网络的依赖性。近一半的同学每天参加体育运动的时间少于0.5小时,不利于大学生的生长发育和健康成长。

(二)改进措施

1.强化新生入学教育,充分发挥教育引领作用

新生入学教育在学生大学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学校将进一步创新新生入学教育模式,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和当前大学新生的思想状况,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案例式教育,帮助新生做好人生规划和顺利完成角色转换,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确定人生奋斗目标;加强新生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针对大学与中学的学习方式的差异以及新生进入大学后在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不知所措的情况,通过加强学习方法教育,使学生尽快地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加强自主学习意识教育,培养学生自觉性学习与主动性学习的良好意识。帮助新生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科学制定学习规划,科学合理地安排课余时间;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的学习资源,不断拓展知识的广度与深度。

2.切实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学校将通过加强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设施文化等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建设及班风、校风、学风建设,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建积极进取的氛围,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的精神;注重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学生社团开展的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广泛的爱好和兴趣,提高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实施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创建一个和谐、轻松、互关互爱的健康环境,适当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增强其心理适应能力。要。

3.积极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不断提高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继续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建设,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与咨询机构,为出现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及对网络依赖和成瘾的学生提供心理帮助和化解心理压力;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系列课程教学,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必修课及相关选修课的课程建设,塑造健康人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其对各种压力和困难以及对新环境的心理适应能力;进一步要加强心理学教师专业队伍及辅导员队伍建设,强化心理知识培训工作,切实完善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人群的监控预防机制,并针对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消极心理反应,制定出相应的对策,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防护知识;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增强大学新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及集体归属感,减少学生由于远离家乡和亲人带来的孤独感、寂寞感,增强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经受挫折的能力和面对困难迎难而上的勇气。

4.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建立学生学业帮扶体系

建立学业引导体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革学业评价体系,将终结性评价改为全程学业评价,并对学生学业实施实时指导;建立学业支持体系,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对学生实施督学与帮学;建立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管理部门联动机制,进一步强化课堂教学管理,实施“教”、“学”督导一体化。

5.积极搭建“五个”育人平台,全方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五个”培养平台建设是全方位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举措。通过搭建通识教育平台,着力实施素质型的通识教育;通过搭建“强实践”培养平台,大力开展实践育人工作,进一步发挥实践育人功能;通过搭建“求创新”培养平台,构建由课内创新课程体系、课外创新教育体系、逐层递进的创新能力训练体系组成的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创新教育体系,不断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通过搭建“高素养”培养平台,将知识教育、智力培养、素质拓展与觉悟提升等综合教育融为一体,促进大学生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的协调发展;通过搭建“重责任”培养平台,进一步提升学生公民素质,塑造健全人格,提高社会责任感。

配合“五个”培养平台建设,学校还将通过强化综合素质教育、大学生社会实践、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教育等教研机构的职能发挥,完善综合素质教育评价标准,强化综合教育学分化管理等措施,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长效机制,将知识教育、智力培养、素质拓展与觉悟提升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将教育管理创新、科技文化创新、职业技能训练、社会实践活动及自选活动等五个考核项目,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

三、本科教学仍然存在着经费不足的问题

德州学院坚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坚持开源与节流相结合的原则,积极筹措资金,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科学合理分配办学经费,确保有限的资金优先保障教学,实现最大效益,推动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但是,由于受历史原因和现实条件的限制,同其他老牌本科高校相比,我校的办学经费依然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一)原因分析

1.新建本科院校底子薄、基础条件差,建设任务重,需要大量经费投入,致使办学经费紧张

2012年之前,德州学院属于省市共管,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办学经费主要靠市财政划拨,而德州市又是山东省欠发达地区,财政拨款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学校起点低,底子薄,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必须加大资金投入。体制上划后,经费紧张问题得到了部分缓解。但是,省属后全省高等学校生均财政拨款为12000元,作为新建本科院校,我校获得的省财政拨款大约为生均10000多元,依然是本科院校中最少的,学校办学经费紧张的局面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2.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申请获得的科研经费少,自身创收能力低,自筹资金能力弱

德州学院作为省属本科院校的新兵起步晚、底子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效果不明显,致使获得的科研经费和教学项目经费偏少;除了政府财政经费投入和学生学费两个主渠道外,自身创收能力弱;升格为本科院校时间短,在市场定位、发展定位、专业定位、价值定位上属于地方层次,学校影响力有限,融资范围较小,融资对象稀缺,融资难度大。

3.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本明显加大

新形势下,高校转型是对于我校的新挑战,改革长期以来一直沿袭的研究性大学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对软硬件条件的调整和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新构建新的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学时比例,加大实验实践教学建设的经费投入,以更优厚的待遇从社会和企业上聘请既具有生产实践经历,又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加大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和培训经费的投入,必然加大人才培养的成本,造成教学经费更加紧张。

(二)改进措施

1.立足自身发展积极作为,实现学校健康发展

学校将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立足自身办学条件,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积极创新办学理念,科学厘清办学定位,为全面推进学校转型发展奠定思想基础,使学校办学更加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更加适应高等教育市场的需求;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努力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完善大学章程,建立健全现代大学制度,努力实施教授治校,专家治校和民主治校。完善以工作绩效为衡量的分配制度,逐步建立工作业绩与职务晋升、收入分配等紧密衔接的更加科学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鼓励人尽其才,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立足地方,贴近地方,依靠地方,服务地方,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做好服务工作,不断为地方经济社会做出新的贡献,并为在地方服务的实践中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赢得地方的更大支持,从而实现相互促进,互利共赢的良性发展。

2.积极谋划,多措并举,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

适度负债,开展银校合作。在财政投入有限的情况下,高等学校适度负债是缓解高等学校教育经费供给不足的有效方式之一,是加快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加强科研项目筹措资金能力。学校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主题,积极探索科研服务教学及地方的有效途径,大力开展应用型科研,结合教学搞科研,结合产业搞科研,结合行业搞科研,科研与教学相互配合,科研与社会相互融合;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更加主动地为地方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服务,在服务中促进学校事业的发展。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选择科研课题,组织技术攻关,并尽快实现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发挥高校的学科优势,面向地方企业发展,成立技术开发中心,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通过技术咨询和服务、专利、专有技术转让等形式,或通过兴办高科技企业形式,积极筹措办学经费。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对高校的支持,争取个人及企业的捐款资助。

3.借助政府的大力支持,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积极争取政府加大对学校的资金投入,除了要切实保障新建本科院校维持正常办学所需的经费外,尤其要加大补偿性投入,通过多种方式缓解债务压力,实现学校发展的良性循环;在允许的范围内争取政策上的倾斜,如招生计划和专业设置,“质量工程”项目和“教育教学改革”立项,教学成果奖的评定等,不断提升办学水平;积极与老牌高校建立联系,依托高水平大学的传帮带,推动学科专业建设,提升教学与科研管理水平。

4.开展内部挖潜,促进资源共享,发挥最大效益

秉承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提倡节约办学、节俭办学,动员全校师生员工参与到“节约一度电、节约一滴水、节约一点粮”的活动中,养成勤俭持家的好习惯;开展论证与调研,盘活现有资产,集中有效资金投入到办学最急需的环节上,确保有限的资金产生最大的效益;完善资源共享与开放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学科建设、专业提升和学生发展的互利共赢。

在认真总结、深入思考和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明确了学校的发展优势、凝练了办学特色,也更清醒的认识到了学校在本科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德州学院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目标。但是,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相信只要我们全校两万多名师生员工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动脑筋、想办法,出点子、出思路,我们就一定能克服发展道路上出现的任何困难,实现学校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再提高。

 

    德州学院教学质量督导与评估处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