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教学质量督导与评估处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审核评估   >   质量报告   >   正文

德州学院2016-2017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作者: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 2020-09-04

校徽(推荐版)

 

 

 

 

S师新报头题-德S师新报头题-州S师新报头题-学S师新报头题-院

 

2016-2017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二〇一七年十二月

 


 

目 录

第一部分  本科教学基本情况... 1

一、学校定位. 1

二、教学工作中心地位. 2

三、学生情况. 3

第二部分  师资队伍... 4

一、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 4

二、教育教学水平. 4

三、教师教学投入. 5

四、教师发展与服务. 5

第三部分  教学条件... 7

一、教学经费投入. 7

二、教学设施. 7

第四部分   教学建设与改革... 9

一、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 9

三、教材建设. 12

四、教学建设与改革. 12

五、课堂教学. 13

六、实践教学. 14

七、第二课堂. 16

八、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17

九、科研支撑教学. 18

第五部分  质量保障体系... 18

一、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18

二、质量监控. 19

三、质量信息及利用. 20

四、质量改进. 21

第六部分  学生发展... 22

一、招生及生源情况. 22

二、学生学习满意度情况. 22

三、学生指导与服务情况. 22

四、学风与学习效果. 23

五、学生毕业及学位授予情况. 24

六、毕业生就业与发展情况. 24

七、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情况. 24

第七部分  特色发展... 25

一、构建创新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25

二、打造拥有创新精神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25

三、积极营造创新教育文化氛围与传统. 25

四、构建立体多元的创新教育运行机制. 26

第八部分  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情况... 27

一、学校针对上一年度存在问题采取的整改措施及成效. 27

二、2016-2017学年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28

附件:德州学院2016-2017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 30

2016-2017学年,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德州学院全校师生围绕建设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目标,以全面从严治党引领和保障全面从严治学、从严治教,坚持第一课堂主阵地和第二课堂主渠道相结合,强化教师的岗位责任意识和育人意识,加大第二课堂的转型力度,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强化学风考风建设,以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建设为抓手,强化管理制度与手段建设,教学管理更加规范,教风学风建设扎实推进;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为契机,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整体设计,统筹兼顾,学分制改革扎实推进,制定、修订了质量标准和一系列教学管理文件,完善了校院(部)两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确保了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一年来,学校的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扎实推进,内涵建设不断强化,教学质量显著提升,人才培养特色逐步形成。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关于改进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和专业人才培养状况报告编制发布工作的通知》要求,现将我校2016-2017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如下。

第一部分  本科教学基本情况

一、学校定位

(一)办学方向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创建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全面从严治党引领和保障全面治教,从严治学为保障,重点实施质量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开放办学、文化引领、创新驱动、校园提升、共享发展八大战略,努力实现应用型学科专业、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双师双能教师队伍、应用型研究和服务社会、应用型办学条件、现代大学治理能力的突破提升,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堆积高水平科技高地、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培育高水平服务社会能力、构建高水平管理服务体系、凝炼高水平大学文化、建设高水平校园环境,努力建成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显著、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实现较大突破、服务地方作用突出、大学文化引领辐射功能日益彰显的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大学。

(二)办学定位

1.办学目标定位。坚持遵循办学规律、服务区域发展与立足实际相结合,积极创建服务区域、特色鲜明、质量过硬、优势突出的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大学。

2.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实基础、强实践、求创新、宽视野、高素养、重责任”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

3.学科专业建设定位。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校地互动、产教融合、整体优化、协同发展、特色鲜明”的原则,大力发展应用型学科专业和传统文理学科的应用型方向,建立紧密对接区域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努力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相互支撑的学科专业结构布局。

4.办学类型定位。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

5.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适度开展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对接教育,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和留学生教育,并面向经济社会转型需要,创造条件争取开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

6.服务面向定位。扎根德州,面向山东,辐射周边,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圈一带”等国家和山东省发展战略,努力使德州学院成为立足德州、辐射周边的应用型人才输出地、科技创新支撑地、高层次人才聚集地、科技成果转化地和政府急需的新型高端智库、文化传承与创新承载地。

二、教学工作中心地位

2016-2017学年,学校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开展工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落到实处。

(一)学校领导重视教学情况

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把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的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作为学校中心工作。2016-2017学年,学校坚持质量立校战略,开展“质量提升年活动,编印深入开展质量提升年活动学习资料,把质量意识贯穿到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去;开展“应用型大学建设大讨论”活动,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使人才培养工作更切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召开30余次学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专题会议等,研究部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学校在2016年暑期读书班会议、2017年工作会议、第八届教职工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和内涵发展质量建设工作推进会等会议上,都要求全校上下高度重视教学工作,并提出了具体要求。校领导分头到教学院(部)开展实地调研20余次,积极落实校领导联系院部制度、领导干部联系班级制度、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二)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政策与措施

一是政策引领教学。修订、实施《德州学院领导干部听课制度》等制度文件,完善“校内部门联动”协同育人体系。出台《德州学院关于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办法》,不断完善师德建设体系。学校在年度处级领导班子及处级干部考核中,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考核的核心指标。实行教务例会制度,本学年共召开教务例会21次,发放教务通知21期,有效地保证了各项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教学巡查、教室卫生安全检查、期中教学检查、期末考试巡查等活动,进一步规范了教学管理。

二是管理服务教学。学校以全面从严治党为引领和保障,全面从严治教、治学、治校,切实加强教风学风建设,不断优化学校教育生态;积极巩固落实省委专项巡视整改成果,切实加强党风建设,不断优化学校政治生态;大力提高各职能处室和教辅单位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切实加强服务作风建设,形成了管理服务教学、后勤保障教学的良好局面;把教学工作作为舆论宣传的中心,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教学,及时报道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与个人的优秀事迹,形成了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教风带学风、以学风促教风的舆论氛围。

三是经费投入教学。学校积极拓宽经费来源渠道,筹集教学投入资金,通过教师教育基地建设项目、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发展项目、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项目等项目,争取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入。2016年学校获批中央财政支持地方资金1000万元,改善了实验室条件;引进了社会资金750余万元,服务学校信息化建设,改善了教学环境;成立了5个二级学院理事会,争取到社会捐赠的仪器设备和资金合计人民币2000余万元,进一步改善了教学条件。

四是评价激励教学。在教师系列职称评聘中,把教学工作作为一项重要规定性指标,达不到基本教学要求,一票否决;在山东省、德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教学名师等各类人才推荐评审中,把教学成绩作为重要条件;在年度考核中,考核指标对院部的教务教学、职能部门的服务教学部分都有明确比例要求。

五是条件保障教学。学校努力优化育人环境,2016年争取到省财政资金400万元,对老校区部分楼宇和公共设施进行了提升改造,对供水、供电、供暖等公共设施进行了修缮。进一步实施了新老校区绿化工程,完成了新校区雕塑群建设、重点区域文化标志建设工作,校区育人环境进一步优化。

三、学生情况

2016-2017学年,学校全日制在校生25578人,其中本科生19913人,占全日制在校学生人数的77.85%,专科3713人,五年一贯制1952人,函授生13120人,联合培养研究生23人,折合在校生26890人。

第二部分  师资队伍

一、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

学校紧紧围绕建设地方性应用型重特色高水平大学,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新成效,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师数量不断增加,人才队伍的素质不断提高。

2017年,学校共有教职工1610人,其中专任教师1211人,外聘教师260人,生师比为20.1:1。专任教师中博士231人,硕士635人,教授(正高)108人,副教授(副高)434人,讲师(中级)590人,专任教师队伍的年龄、职称、学位和学缘结构日趋合理。

2.1 德州学院2017年师资队伍结构统计表

年龄结构

35

36-45

46-55

55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165

13.63

555

45.83

441

36.42

50

4.13

职称结构

教授

副教授

讲师

助教以下

108

8.92

434

35.84

590

48.72

79

6.52

学位结构

博士

硕士

学士

其他

231

19.08

635

52.44

219

18.08

126

10.4

学缘结构

本校毕业

外校毕业

省内学校毕业

省外学校毕业

29

2.39

1182

97.61

659

54.42

552

45.58

二、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教育教学业务素质建设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2016-2017学年,学校积极推进教师教育教学业务素质提升的制度和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了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学生评教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健全了教师职称评聘机制,强化了对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保障与监管机制。

一系列有效措施调动了广大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教师学习研究教育教学规律、改革钻研教学方法、主动承担教学任务的热情持续高涨,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有效提升。主要表现在:第一,学生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教师的授课效果满意度达到94.26%;第二,教师科研对教学的支撑进一步加强,依托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出版教材16部;第三,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热情高涨,围绕成果导向教育、新工科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主题广泛开展教学研究、教学改革,不断推进课程规范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第四,随着《德州学院教师课堂教学管理条例》等教学管理文件的修订和完善,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更加规范有序;第五,教师的治学态度更加严谨,各项教学档案更加齐全、规范。2016年下半年,学校获批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资助专业2个,2017年初,获批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自筹经费专业2个。2017年,学校组织了德州学院2017年青年教师教学比赛,遴选推荐4名教师参加第四届山东省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取得参赛成绩新突破,获得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学校获得优秀组织奖。2016年,学校组织了校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积极培育省级教学成果奖。

三、教师教学投入

(一)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

学校积极落实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对开课数量、教学效果作为教师业务考核、职级晋升的重要评价指标。

2016-2017学年,全校开设本科课程总数1969门,教授授本科课程306门,占总课程的15.64%,副教授授本科课程1078门,占总课程的54.75%;全校开设本科课程7128门次,教授授本科课程596门次,占总课程门次的8.36%,副教授授本科课程2506门次,占总课程门次的35.16%

(二)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参与教学改革与建设情况

学校以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课程规范化建设为抓手,以项目为依托,在二级学院(部)中组建教学研究团队,大力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

教师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2016年,我校教师获批山东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7项,其中重点资助项目1项,面上资助项目3项,重点自筹项目2项,面上自筹项目1项。获批2016年工程教育专项课题1项,获批山东省企业培训与职工教育重点课题10项;获批教育部高教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9项。2017年,获批教育部高教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第一批)19项。教师在省级、国家级期刊发表教学研究论文46篇,其中核心期刊6篇;荣获山东省企业培训与职业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6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13项。

四、教师发展与服务

(一)大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

学校依托教师发展中心,搭建教师发展提升平台,多措并举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

1.邀请专家办讲座,提升教师教学素质

学校积极邀请国内外学者专家学者来校举办讲座,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开拓学生视野。本年度,共举办专家讲座40余场。邀请国家留学基金为专家来校举办课程教学设计、ISEC教学讲座。举办教学名师专题讲座,邀请省级教学名师徐静教授做“OBE + CDTA 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专题讲座,邀请省级教学名师徐凤生教授做“高等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专题讲座。邀请吴继卫教授做“基于能力培养的制药工程专业微生物学课程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专题讲座。

2.举办专题培训活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学校利用校内优质教师资源,积极开办专题讲座,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本年度,举办教师专题讲座20余场。根据上级通知文件要求,积极组织推荐教师参加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任课教师示范培训和全省普通本科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省级示范性培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3.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学校依托教师发展中心搭建交流平台,积极开展教学研讨,提升教师水平。本年度,共举办各类论坛、教学沙龙、研讨会、比赛30余期。

学校定期举办教师工作坊系列学习交流活动,积极帮助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编辑《德州学院青年教师教学研究论坛学习资料汇编》,组织德州学院青年教师教学研究论坛,促进青年教师交流,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促进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编辑《德州学院工程教育资料汇编》,组织专题研讨活动。组织省级教学成果奖培育交流会、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研讨会,加强专题交流,积极培育省级教学成果和高水平研究课题。

(二)优化人才成长环境,服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

1.依托教师发展中心,搭建教师服务平台。教师发展中心建成了教师发展中心网站和专家信息管理系统,并积极协调教学、科研、师德与职业发展三个项目部,全面落实教师发展中心重点工作。

2.完善教师发展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学校健全教师引进、培养、联系和服务方面的制度,落实党委成员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修订《处级领导班子及处级干部考核办法》,把教师发展作为处级领导班子任期目标的重要内容,并进行专项考核。

3.为青年教师成长和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进一步完善措施,在任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等方面给青年教师营造了积极向上、宽松和谐的环境;建立激发青年教师发挥其创造潜能的科学机制;形成了一整套综合性的人才使用、人才评价,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公平有效的制度。通过上述措施,营造出了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局面。

4.提供经费保障,支持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及其他形式进修学习。制定《2017-2019年教师培养计划》,并划拨教师培训进修的专项经费103.6万元,支持中青年教师按照学科和专业建设的发展需求,有计划地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进修。

5.学校在教师考核评价、薪酬分配等方面向教学倾斜。学校制定了《对高层次人才实行专业技术职务津贴的暂行办法》等文件,提出“向教学第一线倾斜”的原则,设立了教授、副教授岗位津贴、教师教学研究专项经费、教学名师和教学骨干教师津贴等激励项目。鼓励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在教授、副教授的评聘条件中,对教学工作量做了明确的要求。

第三部分  教学条件

一、教学经费投入

近年来,学校努力开拓资金筹措渠道,大力推进新校区建设、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为本科教学创造了优良的育人环境。2016-2017学年,学校将内涵建设放在重要地位,进一步加大教学质量建设的投入,同时,积极挖掘社会资源,充分利用企、事业单位优质资源,弥补校内本科教学资源的相对不足,促进本科教学,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

3.1 德州学院2016年教学经费投入统计表

 

经费总额(万元)

生均经费(元)

本科教学日常运行经费

2830.38

1444.73

本科教学专项经费

1209.14

617.19

本科教学实验经费

155.15

79.19

本科教学实习经费

88.92

45.38

二、教学设施

(一)教学用房

2016-2017学年,学校校园占地面积134.7478m22021.12亩),生均占地面积52.63m2。学校现有教学行政用房建筑面积344145m2,其中教室面积96702.35m2,图书馆面积28458 m2,实验室、实习场所面积132271.2m2,专用科研用房面积27360.45m2,体育馆7302m2,会堂面积4978 m2,行政办公用房47073 m2,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3.44 m2

(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2016-2017学年,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8561.35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6897.05元,其中单价10万元以上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200台(件),价值5968.19万元。本学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21.9万元。

(三)实验室基本情况

2016-2017学年,学校将“集约化、集成式”的建设思路落实到实验室布局调整、设备购置等方面,突出实验室内涵建设,贯彻资源分配模式改革,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基础实验实训中心、专业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3+1”的实验平台体系进一步完善。目前,学校建有18个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拥有各类实验室246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山东省工程实验室1个,“十三五”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实验室服务教学和科研的能力不断提升。

(四)图书资源与信息化建设

学校坚持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相互补充,实体文献与虚拟文献并行发展的文献资源建设理念,建设开通了数字移动图书馆,与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国家图书馆等全国性文献保障服务系统常年保持直通链接关系,德州地方文献研究中心与22个共建单位保持常态联系。学校构建了学科门类齐全、重点学科突出、多类型多载体多语种的文献保障系统。

2016年,学校馆藏图书216万余册,中外文印本期刊1310种,电子图书109万余种,电子期刊25000余种,拥有中外文数据库共计29个,本科生均图书流通量为4.24/人。

(五)信息化建设条件及资源建设

本学年学校信息化建设共投入经费约302万元,其中运行经费约102万元,建设经费约200万元。近三年,学校信息化及相关建设经费总投入达2400余万元。

2017年,学校荣获山东省“教育信息化示范单位”荣誉称号,数字化校园软件平台初步建成,制订了德州学院数字化建设数据标准,建设了数据中心、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统一信息门户;建设了办公自动化系统、电子邮件系统、站群系统、人事管理、校情分析等系统,这些系统和学校数据中心实现对接,并投入使用,校内“信息孤岛”初步消除。

校园“一卡通”系统实现了包括图书借阅、财务综合收费、学生公寓用电管理、校园网收费等诸多应用的网络收费,提高了工作效率,受到了广大师生员工的好评,教务管理、教务办公、教学质量评价、学生管理等系统均运行良好,为学校教学、管理等中心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四部分   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

2017年,学校申请的软件工程、商务英语专业顺利获得教育部备案,本科专业总数为69个,专业布局更趋合理,专业设置更加科学。目前,专业设置涉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大学科门类。

4.1 德州学院2017年本科专业设置一览表

序号

学科门类

专业类

专业名称

比例(%

1

经济学

经济学类

经济统计学

2.90

2

经济与贸易类

国际经济与贸易

3

法学

法学类

法学

2.90

4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

思想政治教育

5

教育学

教育学类

学前教育

5.80

6

小学教育

7

体育学类

体育教育

8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9

文学

中国语言学类

汉语言文学★◆

10.14

10

汉语国际教育

11

外国语言学类

英语

12

日语

13

俄语

14

商务英语

15

新闻传播学类

新闻学

16

历史学

历史学类

历史学

1.45

17

理学

数学类

数学与应用数学

17.39

18

信息与计算科学

19

物理学类

物理学

20

应用物理学

21

化学类

化学

22

地理科学类

地理科学

23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24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25

生物科学类

生物科学

26

生物技术

27

统计学类

应用统计学

28

心理学类

应用心理学

序号

学科门类

专业类

专业名称

比例(%

29

工学

机械类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32.78

 

30

材料类

材料化学

31

能源动力类

热能与动力工程

32

电子信息类

电子信息工程

33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34

自动化类

自动化

35

计算机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36

网络工程

37

物联网工程

38

软件工程

39

化工与制药类

化学工程与工艺

40

制药工程

41

生物制药

42

纺织类

纺织工程

43

服装设计与工程*★

44

非织造材料

45

交通运输类

交通运输

46

汽车服务工程

47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环境工程

48

生物工程类

生物工程

49

建筑类

风景园林

50

城乡规划

51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食品质量与安全

52

电气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53

农学

植物生产类

园艺

2.90

54

动物生产类

动物科学

55

医学

护理学类

护理学

1.45

56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0.14

57

工程管理

58

工商管理类

会计学

59

工商管理

60

市场营销

61

公共管理类

公共事业管理

62

行政管理

63

艺术学

音乐与舞蹈学类

音乐学

10.14

64

音乐表演

65

美术学类

美术学

66

设计学类

视觉传达设计

67

环境设计

68

产品设计

69

服装与服饰设计

合计

11

40

69

100

注:*标记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标记为省级特色专业,标记为双学士学位专业

2017年,学校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教育部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专业规范和《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工作的通知》(鲁教高函〔201616号)文件精神,出台《德州学院关于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方式,重构“实基础、强实践、求创新、宽视野、高素养、重责任”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坚持德育为先、需求导向,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多元化成才。学校组织各教学单位成立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工作小组,积极吸收行业、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引入行业标准,重构课程体系,经过多轮次人才需求调研,校内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校外专家评审,完成了适应学分制改革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修)订。重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以社会需求和学生终身发展需要为导向,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总目标,明晰培养的人才类型和服务面向,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从知识结构、应用能力、综合素质、服务面向和人才类型等方面描述。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明确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各领域的培养要求。人才培养通用要求,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法纪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科学文化素养、信息应用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要求。人才培养专业要求,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中相应专业培养要求,分项表述毕业生应获得的具体知识和能力。对应培养要求,科学设置课程,明确课程内容、规范课程名称,明晰课程功能,建立课程与培养要求的对应关系矩阵,将规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自2017级学生中开始执行。

在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各专业均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为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环节赋予了合理的学时和学分。专业选修课学分不少于专业课总学分的30%。文、法、经、管类实践教学学分不少于总学分的20%,理、工、农、医类实践教学学分不少于总学分的30%

二、课程建设

(一)课程建设规划与执行

学校根据创新性应用型培养目标,从“知识、能力、素质、智慧”四位一体的课程建设要求出发,依据《德州学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明确了课程资源建设的总体思路、具体计划、配套措施,有效地推动了课程体系改革。按照山东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要求,学校积极推进在线课程建设,引进超星尔雅网络教学平台,购买10门慕课课程,并着手开展1000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工程。

(二)课程的数量、结构及优质课程资源建设

适应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积极推进应用型课程建设,建成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智慧培养,内容丰富的优质课程资源。结合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学校的精品课程、优质课程及系列课程建设也取得显著成效,共建成省级精品课程36门,省级双语示范课程(首批)1门,校级精品课程303门,校级网络课程700余门。2016-2017学年建设校级双语课程6门。

三、教材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教材建设工作,2016年,学校划拨80万专项经费支持自编教材建设,共建成特色教材16部。学校积极推动“马工程”重点教材的推广使用,确保相关课程均使用“马工程”重点教材,并安排专题培训活动。其中,17名教师参加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任课教师示范培训班学习,38名教师参加校内培训学习。

四、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及政策措施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准确把握国家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战略部署,坚持遵循办学规律、服务区域发展与立足实际相结合,进一步明确了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办学定位,夯实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基础条件,突出学科专业特色,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校地互动、产教融合、整体优化、协同发展、特色鲜明”的原则,大力发展应用型学科专业和传统文理学科的应用型方向,逐步形成以文理学科为基础、工管学科为主体,以信息技术、能源机械、食品生物、纺织服装、材料化工、经济管理、人文教育为引领的优势专业群。注重人才培养特色,根据国家战略、区域发展、学生需求和学生实际,坚持立德树人,努力培养“实基础、强实践、求创新、宽视野、高素养、重责任”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

(二)积极开展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

1.人才培养模式系统化改革扎实推进

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系统化改革的重点是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发展完善实基础、强实践、求创新、宽视野、高素养、重责任的人才培养平台建设。

一是积极开展教师工作坊交流研修活动。编印德州学院定制培训讲义、德州学院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质量教师工作坊学习材料,依托德州学院教师发展中心,着力实施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不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水平;着眼于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建立专门的工作交流群,积极开展教师交流,提高工作实效,促进教师职业发展的工作目标。

二是扎实推进工科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参加工程教育认证学习、培训、交流活动,为纺织服装类专业申请专业认证工作做好准备;编印德州学院工程教育研究学习材料,举办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研讨会,学习、研讨“新工科”建设的最新研究成果,交流我校工科专业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建设的工作设想和工作思路;积极推动推动学校“新工科”研究与建设工作,组织“新工科”建设相关课题的申报,力争取得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适时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

三是积极推进学分制改革。学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系统设计,统筹兼顾,经过前期探索学分制、实施学年学分制、完善学年学分制、探索完全学分制几个阶段的准备,2017年,学校获批实施学分制管理试点单位。为扎实推进学分制改革,学校出台学分制改革系列文件,编印《德州学院学分制学生手册》、学分制学籍管理政策解读、学分制知识问答、学分制选课问答、学分制收费问答等学习材料,普及学分制改革知识,学分制改革实施效果良好。

2.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新突破

积极开展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研究。2016年学校获批教育部高教司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9项。2017年第一批获批教育部高教司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3项,研究成果有效地推进了校企协同育人工作。学校通过实施校内学科专业整合及校企资源整合、人员整合,为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强力支撑。

3.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取得显著成效

本学年,学校不断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积极开拓第二课堂,重视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活动,取得的良好成绩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五、课堂教学

(一)教学大纲的制订与执行

各教学单位依据《德州学院课程规范化建设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和加强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编制了规范的教学大纲,经专家论证后实施。任课教师在每学期开学前,须依照教学大纲要求设计教案,选用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制定教学日历、确定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

(二)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式

本学年,学校采取多种措施推进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一是以教师工作坊为平台,每周组织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教法交流与辅导活动;二是组织青年教师教学比赛,380余名教师院部初赛、复赛,37名教师参加学校决赛,其中4人获一等奖,8人获二等奖,12人获三等奖;三是鼓励广大教师积极采用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学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加强学生的学业指导;加强信息化教学建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引进校外优质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慕课等网络教育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三)考试考核的方式方法及管理

一是积极实施学生评价改革。立足于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建立了对学生的思考判断、分析综合、创新思维、实践动手等能力综合评价体系,积极引入企业、行业评价元素,建立了多元化的人才评价模式,更加注重考评学生的学习、实践、科研、创新、合作与社会适应能力等多方面素质,达到全面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是积极推动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建立了考核内容综合化、考核形式多样化,考核过程全程化的多元化课程考核模式,采用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将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相结合,既综合评价学习过程的知识获取、探索研究、创新思维等多方面能力,又评价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知识和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客观、全面地反映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       

本学年,学校在64门课程中开展了课程考核方式改革试点工作,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为全校全面铺开课程考试考核改革积累了经验。

三是进一步规范考试考核管理。重新修订《德州学院考试管理办法》等文件,对考试各环节均做出明确规定。实施了课程考试试题库建设计划,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开设的课程均建设了题库,实行教考分离。

六、实践教学

(一)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近年来,德州学院从提高应用型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出发,积极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了层次化、多元化、特色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是遵循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构建层次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大学低年级学生中主要开展认知实践和基础实践活动,大学高年级学生中主要开展综合实践和创新实践活动。

二是针对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构建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学校组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提供不同层次的实践内容,提出灵活多样的实践要求,吸引所有学生主动并有选择地参与这些实践活动,并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结合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在多种实践活动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题目或任务,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三是针对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构建特色化实践教学体系。在加强实验、实训教学和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学环节建设的基础上,学校的实践教学方式也实现了创新,实践教学连续性、实验教学项目性、实习教学岗位性、科技创新应用性、毕业设计实证性的实践教学特色更加符合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开放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学校积极推进校内实验室共享与开放。一是实施平台整合,将综合性大型工程技术实训中心及学校有关的重点实验室进行整合,对生物物理、生物技术与生物资源利用、配位化学与功能材料等三个省级实验室实施共建共享;二是积极探索产学研一体化实验室的建设,建成省级校企合作发展平台12个,市级校企合作发展平台30余个,并与企业共建实验室等30余个。依托这些校企合作平台,学校工科专业学生进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专业实习和完成学位论文,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在各级各类科技竞赛活动中取得多项突出成绩;三是积极创造条件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本学年学校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科研实验室等面向全体学生全天候开放达120万人时数,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四是加强综合实验、设计性教学项目的开发,有效培养了学生工程项目设计能力。

(三)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的落实及效果

学校多措并举强化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

一是强化专业大实践平台项目建设。2016年,学校重点建设了9个专业大实践平台项目,组织3100余人次参与实习实训;建成校级实习实训基地155个,形成了覆盖全市并向周边地区延伸的校企合作网络,组织各类见习、实习、顶岗实习、金工实习等11000余人次。

二是严格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利用“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对论文进行了抽检,推荐14篇参加山东省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的评选, 112016届学生毕业论文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学士论文。面向预毕业生分期分批举办“挖掘信息资源、助力论文写作”培训讲座, 2200名多学生因此受益。

三是进一步规范学生的实习实训工作。对实习大纲、实习计划和安排、实习总结、实习报告和成绩都做了明确要求,并加强对实习工作全过程的监督、检查。

七、第二课堂

(一)广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

1.完善“青春团校工程”。举办5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大学生骨干培训班主题培训,300名学生干部接受培训并顺利结业;“共青团博雅课堂”大学生素质公益培训总人数达到1200余人,获山东省第二届大中专学生社团节创意沙画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德州学院团委”微信公众号有粉丝22000余人,发布思想引领、服务成长类图文信息400多期,入围团中央和南方周末数据实验室发布的全国高校团委微信排行榜周榜前一百名。

2.完善“文化育人体系”。举办社团文化艺术节等10余项校园经典活动;搭建“德院青年之声”线上与线下平台,被评为2016年山东“青年之声”优秀服务项目;“孔子学堂”获批授牌;承办山东省第二届大中专学生社团节创意沙画大赛,获得省级奖6项;获山东省第三届“广播梦想秀”“最佳优等声”1项,“鲸彩创新奖”1项,“十佳节目”1项,学校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获第三届山东省青少年“国学达人挑战赛”优秀奖2项。

3.完善“创新创业体系”。 62项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作品顺利结项;获全国“互联网+”快递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2项,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大赛暨第四届“发现杯”全国大学生互联网软件设计大奖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华东区域赛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获2016年“创青春”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1项,铜奖8项,我校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1项;“齐鲁大学生”创业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2项,我校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

4.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开展校内志愿者服务活动200余项,连续两年校团委被团中央评为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等次项目办”;获全省第二届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金奖1项,铜奖1项;1个志愿服务团队获得全国“三下乡”优秀服务团队称号;学校荣获山东省无偿献血先进高校,3人荣获山东省高校无偿献血工作先进个人,青年志愿者联合会服务队荣获山东省高校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先进集体;3人荣获德州市2016年度青年志愿服务先进个人,青年志愿者联合会荣获德州市2016年度青年志愿服务先进集体。

(二)积极创造条件,推进学生参加国内外交流学习

我校着力扩大教育对外开放,采用多种措施积极推进学生双向交流,努力提升学生跨文化理解和交际能力。

一是稳步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扩大招生规模,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2016-2017学年新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144人,2015级中俄合作办学项目49人顺利赴国外友好院校进行深造,2012级中俄合作班学生32人全部毕业,取得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学历认证。

二是积极搭建跨国(境)教育交流合作平台,鼓励更多在校生通过学分互认方式赴海外交流深造。2016-2017学年学校选派55名在校生赴韩国、俄罗斯、台湾大学交换学习。6名学生被波兰、韩国高校录取免费攻读硕士学位。1名学生赴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攻读“3+1+1”本硕连读项目。1名学生被国家汉办选派到越南进行汉语志愿者活动。

三是顺应学校生源多元化的要求,积极开展留学生招生工作。我校共招收留学生39人,国别涉及韩国、俄罗斯、乌克兰、摩尔多瓦等国家。

八、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本学年,学校扎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建立了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一是建立科技文化竞赛育人机制。着眼于创新方法与能力培养,以学生为主体,以竞赛项目为依托,不断加强竞赛管理制度和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切实实现了通过竞赛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形成了以“文化育人、因材育人、管理育人、专业育人、实践育人、创新育人”为内容的“六维育人”竞赛管理机制。

二是建立“三维课堂”育人机制。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从专业教育多维课堂视角出发,构建了以“第一课堂”解决学生对“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素质”的认知问题,以“第二课堂”进行日常创新训练固化,以“第三课堂”促进学生社会实践与创新能力提高的“三维课堂”创新教育模式。

三是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创新创业能力,构建了创新创业培育服务综合体系。依托学校的专业特色,进行创新创业模拟训练;通过开辟第一、二、三课堂的方式对在校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培训,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了创新创业认知教育、创新创业模拟实践体验、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培养;创立青春创新创业见习基地,与市内有关企业、部门联合,为大三、大四学生提供创新创业见习平台;在专业教育基础上,以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设置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的创新创业类课程;通过举办讲座、论坛等方式,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体验;广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将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创造条件,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习或科教孵化基地。

本学年,学校获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80项,发表论文177篇,其中被SCI收录1篇,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篇,获批实用新型专利13项;组织学生参加国际、国内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获得国际赛事奖励20项,国家级奖励569项、省部级奖励550项。

九、科研支撑教学

2016-2017学年,学校进一步实施科研教学一体化工程,提高科研与教学、重点学科与专业设置的融合度,夯实本科专业教学基础。

一是加强学科建设与硕士专业学位点的培育,培育打造学科特色,促进我校重点学科与本科专业的进一步融合。

二是实施“科研反哺教学”战略,更好地服务教学。本学年,学校批准校级课题人才引进项目28项,科研启动经费96万元;获批国家级课题8项,省部级课题25项,出版高水平学术著作7部,发表SCIEISSCICSSCI等高水平科研论文69篇,获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获批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26项。

三是鼓励教师把握学术动态、追踪学科前沿。为提高授课水平,广大教师积极参加对外学术交流,密切追踪学科前沿,并将最新科研成果和学科前沿知识及时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之中。积极吸收本科生参与课题研究,并结合研究课题指导学生开大学生科开展技创新活动。本学年,基于教师的研究项目,学生发表研究论文179篇,获批实用新型专利65项,外观专利1项。

第五部分  质量保障体系

2016年上半年,学校接受了教育部、教育厅组织的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专家肯定了学校的办学成绩,提出了意见和建议。7月,学校依据评估自查自评工作情况及专家反馈意见,制订了审核评估整改工作方案并按要求开展了评估整改工作。学校多措并举狠抓薄弱环节,加强各项教学建设;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的长效机制;组织各单位对照自查自评工作情况、教育部审核评估专家组的反馈意见,制定本单位(部门)整改方案、建立审核评估整改工作台帐,针对存在的问题和短板认真开展整改工作。

20173月,教育厅公布了《德州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报告》,学校按要求修订完善了《德州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工作方案》,按时上报省教育厅,并继续开展整改工作,期间校领导带队到教学单位开展了四次集中整改督查工作,有效推动了各单位的评估整改工作,强化了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一、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为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管理,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和完善我校保障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依据评估整改方案,继续推进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工作进程。

(一)质量标准建设

为适应本科教学管理的新情况,规范教学管理,学校完善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考试考核等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质量标准包括德州学院学生实验报告评价标准、德州学院实验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德州学院规范化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等20余个文件。

(二)学校质量保障模式及体系结构

学校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质量保障模式及体系结构。通过协调学校各职能部门,整合学校的各类办学资源,有效实现体系的导向、监督、诊断、调控和激励等基本功能。学校不断强化制度体系、管理体系、督导评估体系、评价监控体系、信息反馈体系与调控体等保障体系建设,实现对各教学环节的全面质量管理。

(三)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制度建设

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实行一项考核、一个系统、四项检查、四种形式的运行机制。一是修订教学单位教务管理考核办法,提高教学单位教务管理工作效率;二是升级教务管理系统,搭建德州学院教学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升教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水平;三是每学期组织教学巡查、期中教学检查、试卷复查、期末考试纪律检查等,编印教学通报,及时通报教学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四是定期教务例会,总结、通报上两周工作完成情况,部署近两周教学工作;五是完善学分制配套管理制度,推进学分制管理改革。

学校修订了20余个教学管理文件,制定和完善了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改革了本科专业评估、课程评估、实验实习教学评估、课堂教学质量评价、院(部)教学质量评价制度,规范了课堂教学的备课、讲授、讨论、作业、答疑、考试和实践教学的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环节的过程管理。

(四)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建设

学校建立了由校、院(部)、系(教研室)三级教学管理人员组成的教学质量管理组织系统,对处(室)、院(部)教学管理人员实行聘任制。2016年,学校根据实际调整充实了处、院(部)教学管理队伍,形成了一支高学历、高职称、综合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教学管理队伍。

二、质量监控

继续实施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考核评价。学校继续推行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考核机制,强化了两级教学督导制度。建立学校和院(部)两级督导评价考核工作组,随机开展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本学年,学校教学督导委员会专家针对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听课156门次,校领导、各院(部)领导及督导组听评课1900余门次。

完善了教师和学生质量评价体系。在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对两端重点监控,完善了以教师同行评教和学生评教两大评价体系。实行教师同行评价与教师评学制度,坚持基于教务管理系统的学生评教制度、课程满意度调查制度和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建立了院(部)教学工作评价机制。以院(部)教学工作质量评价为依托,实行教学单位教务管理考核和教学单位教学工作水平评价制度,对22个院(部)教学工作基本状态和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建立学校内部教学单位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编制制度;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评估机制。在组织专家对有关教学单位进行实验教学与实习教学评估的实践基础上,完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与实习教学评价体系,进一步强化学校实践教学工作,加强对实践教学工作的管理。

建立了信息反馈制度。教学督导专家、教学信息员、学生信息员不定期对生源质量、学生学习状况、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毕业生就业去向、就业质量、毕业生工作状况、用人单位的反映等信息进行反馈,保证了对教学各个环节的有效调控。

三、质量信息及利用

(一)校内教学状态数据库建设情况

学校加强了校内教学状态数据库建设,对生源质量、在校学生学习状况、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应届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就业质量、毕业生职业满意度和工作成就感、毕业生社会满意度等能反映教学质量的信息进行跟踪调查与统计分析,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机构与个人。学校还以不同形式向政府报告和向社会公开人才培养质量信息,接受监督与评价。

(二)质量信息统计、分析、反馈机制

开展专业培养满意度调查。2016-2017学年,学校20个学院按照学校的工作安排,针对所开设本科专业以座谈或问卷调查等形式,组织学生开展专业培养情况满意度调查,学生的总体满意率为88.75%。根据学生反映的问题,各学院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整,专业培养能力与水平进一步提升。

开展课程满意度调查。2016-2017学年,学校利用教务管理系统,组织全校学生对学期开设的课程开展满意度调查,并作出综合评价,共收到学生评价信息415472条,学生对课程的总体满意率为97.78%。各院(部)根据满意度调查结果,对部分课程做出了重点检查与监控,并对相应任课教师进行有针对的帮扶和指导,提高了授课质量。

开展网上学生评教活动。2016-2017学年,学校利用教务管理系统,组织全校学生开展网上评教活动。2016年下半年参评学生16823人,网上评教参评率为73.6%2017年上半年参评学生19817人,网上评教参评率为86.7%。评教优秀率均达89.5%。学校按照评教结果,确定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等级,向各院(部)反馈,作为教师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

(三)质量信息公开及年度质量报告

2016年,学校按要求编制2015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16年度专业人才培养状况报告,并向社会公开发布,让社会公众更加全面地了解学校的办学情况,让政府更加有效地实施监管与指导,主动接受社会问责、进行社会公开评价。

四、质量改进

(一)质量改进的途径与方法

一是健全组织保障。学校和各院部均设有教学督导组织,专门负责教学质量监控,推动质量改进工作;学校教学督导委员会主要进行决策和政策上的调控,校长是全校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院(部)教学督导组负责指导本院(部)的教学质量改进工作,院(部)负责人是本单位教学质量改进的第一责任人,系(教研室)负责人具体负责本系(教研室)的教学组织、安排和教学运行、教学质量改进工作。

二是完善制度保障。学校完善了《德州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德州学院关于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和管理的若干意见》等教学管理的相关文件制度,规范了教学工作流程,明确了岗位职责,保证了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三是加强条件保障。一是加强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与技术应用型、复合应用型人才相适应的教师队伍;二是加强了实验室建设,提升了实验室功能。2016-2017学年,学校投资设备总值921.9万元,对实验室、实训基地和工程训练中心进行了提升建设,使校内实训条件大为改观;三是加大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满足了顶岗实习需要。学校分别与省内外50余家单位签署了共建协议,共建立校级实训教学基地155个。

(二)质量改进的效果与评价

2016-2017学年,学校认真落实《德州学院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学校党政领导、各教学单位党政负责人、职能部门负责人,积极开展听课活动及教学巡查活动,使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教学督导制度、教学检查制度、学生评教制度、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教师同行评价制度、教师评学制度、毕业生质量跟踪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形成了质量保障与改进的长效运行机制。

第六部分  学生发展

一、招生及生源情况

2017年,学校在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录取7036人,(省内6414人,省外622人),其中普通本科生4916人(省内4294人,省外622人),普通专升本学生644人,普通专科生1476人。2017年有40个本科专业文理兼招,22个本科专业设置专业方向,生源充足,生源质量较高。山东省普通文理类本科一志愿报考率达100%,其中文史类最低录取分510分,高出省属二本线27分,理工类最低录取分469分,高出省属二本线36分。省外普通文理类一志愿报考率为94.69%。本科新生报到率为98.39%

二、学生学习满意度情况

2016-2017学年,学校依托学生座谈会、辅导员深入宿舍等途径,建立校、院两级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分别接受学生来访,解决学生思想、学习、生活中的各类问题,并及时了解学生对指导与服务的评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学校的学生指导与服务工作认可度较高,并在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等众多方面为学校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思路和视角。

三、学生指导与服务情况

(一)学生指导与服务的内容及效果

2016-2017学年,学校积极构建“思想引领、成长发展、困难资助、心理疏导、基础管理、安全稳定、制度建设”七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全面提升指导和服务工作水平。

一是精准资助效果良好。本学年,学校为4565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了档案,资助学生11750人次,资助金额3306.291万元,发放资助金和学生贷款总额占到了学费收入的26.7%

二是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扎实有效。建成占地520平米新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完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五级工作网络建设;开展了6次面向心理健康工作人员的培训;进行了6114人心理普查;举办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开展了五大类20余项活动,师生参与人数达到了3000余人次。

三是公寓服务与管理工作水平显著提升。加强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提高学生公寓的文化氛围;改造公寓硬件设施,优化了住宿环境。

(二)学生指导与服务的组织与条件保障

一是部门联动形成育人合力。建立并实施学工部与宣传部、团委、教务处、招生就业处等相关部门的联动机制,形成“立德树人”的工作合力。

二是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获山东省第三届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三等奖1项;获省辅导员工作论坛成果三等奖1项,山东省高校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优秀科研成果1项,5个案例获评全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秀工作案例;2名辅导员获得第六届山东高校优秀辅导员荣誉称号;12名辅导员获得校级优秀辅导员称号;50余名辅导员取得心理咨询职业资格证书;6名研究生通过公开招聘担任我校专职辅导员;

三是管理信息化建设扎实推进。学校自行设计运行的“综合教育学分管理评定系统”,实现综合教育学分申报、评定、审核与录入等工作的网络化信息管理,加强了综合教育学分制的网络化、系统化与规范化水平。

四是学生自我管理运行良好。学校不断完善学生自我管理体系,设立“校内事务助理”岗位,成立校学生事务管理委员会,实施“校院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

四、学风与学习效果

(一)学风建设的措施与效果

学校以全面从严治党引领和保障全面从严治学、从严治教,实施部门联动、单位协同全校齐抓共管,学风得到根本性好转。

本学年,学校累计查课近400次,通报批评学生387次;落实班级例会制度,召开周日班级例会20余次;落实院级日查周报月析年评制度,发布月度分析7期;开展“优良学风班”“优良学风宿舍”评比活动,大力营造热爱学习、投身学习的良好氛围。开展“十大优秀学生”评选活动,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示范引导作用。学风建设的一系列措施,在德院校园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

(二)学生学业成绩及综合素质表现

本学年,我校通过实行综合教育学分制度,大力开展公民素质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学业成绩显著提高,综合素质获得较大提升,涌现出一批“明是非、知荣辱、强素质、重修养”的学生典型。政法学院2013级法学专业学生周新荣获得2016年“大众报业杯”山东高校十大优秀学生提名奖。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5级新闻学专业学生王朝義撰写的《红旗赋》荣获山东省委高校工委组织的《全省大学生“传承长征魂,共筑中国梦”主题征文》活动三等奖。

五、学生毕业及学位授予情况

2017年共有本科毕业生5092人,其中毕业4952人,毕业率97.25%,授予学位4899人,学位授予率98.93%,结业140人;毕业生中281名学生取得双专业毕业证书,其中265名学生获得双学士学位。

2016年体质健康测试学生21274人,优秀111人,占0.52%,良好3749人,占17.62%,不及格1880,不达标457人(50分以下),达标率97.85%。

六、毕业生就业与发展情况

2016届共有毕业生5765人,其中本科4793人,占总人数的83.14%2017届共有毕业生5995人,其中本科5092人,占总人数的84.94%。截止到201612月底,我校2016届本科毕业生年底就业率为96.76%。截止到20178月底,我校2017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7.66%

七、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情况

学校通过电话和邮件调查的形式,对2016届毕业生用人单位抽样进行满意度调查,电话调查235人次,邮件调查684人次,回收有效答卷776份。调查统计结果见下表。

6.4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调查分析表

调查项目

非常满意%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累计满意度%

总体评价

44.23

48.58

5.35

1.84

98.16

职业道德

49.76

46.52

3.47

0.25

99.75

工作

态度

积极性

46.61

48.76

3.58

1.05

98.95

责任心

吃苦耐劳

工作

能力

专业知识

44.16

45.48

4.86

5.50

94.50

动手实践

创新能力

团队

精神

沟通能力

46.74

48.79

3.19

1.28

98.72

经过对调查数据分析,可以看到,用人单位对我校2016届毕业生的总体评价较高,多数毕业生在工作单位表现出大学生应有的素质与水平,这是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肯定和认可。同时,用人单位也反映了部分毕业生动手能力不强,岗位适应能力较差的问题。学校也将继续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尽量缩短毕业生融入岗位的时间。

第七部分  特色发展

近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地方性、应用型、重特色”的办学定位,紧紧围绕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开展育人工作,大力实施创新教育,并形成了鲜明特色。

一、构建创新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一)实施课程结构与体系改革,重构“创新性”教育的课程体系

着眼于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搭建包括职业教育与创新教育平台的四个课程平台,设置包括创新教育课程模块的四类课程模块,通过职业教育与创新教育课程模块化教育与教学,保证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不断提高。

(二)实施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创新教育”元素渗透每个教学环节

一是改革教育教学内容,强化创新思维培养。学校教师积极开展研究型教学,将学科、专业发展的前沿动态,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专业选修课程、职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使用经过校企合作编著的自编教材。

二是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创新能力培养。鼓励教师采用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突出综合性、研究性、创新性实验,创造条件增设开放性实验和模拟生产、模拟科研等实验,为学生提供自发设计实验内容的条件,使实验课真正发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作用。

二、打造拥有创新精神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实施创新名师培养工程,打造一支创新思维活跃、创新欲望强烈、创新能力高强、创新素质一流的创新教师队伍。目前,学校创新名师已达44名,在学生的创新教育中发挥了示范作用。

三、积极营造创新教育文化氛围与传统

学校出台《德州学院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管理办法》等文件,积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活动“六维”管理育人模式,通过媒介宣传、专家论坛等形式,积极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创新激励机制,对在学科竞赛中获得奖励的师生给予奖励激励。创新教育入心进脑,师生协同、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文化传统。

四、构建立体多元的创新教育运行机制

(一)构建“创新素质”教育机制

建立科技文化竞赛育人机制。设立创新学分制度,将学生的创新活动纳入学业管理及评价系统,调动与激励学生广泛参与科技文化创新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着眼于创新方法与能力培养,以学生为主体,以竞赛项目为依托,不断加强竞赛管理制度和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切实实现了通过竞赛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建立“三维课堂”育人机制。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从专业教育多维课堂视角出发,构建了以“第一课堂”解决学生对“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素质”的认知问题,以“第二课堂”进行日常创新训练固化,以“第三课堂”促进学生社会实践与创新能力提高的“三维课堂”创新教育模式。

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学校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创新创业能力,构建了创新创业培育服务综合体系。依托学校的专业特色,进行创新创业模拟训练;通过开辟第一、第二、第三课堂的方式对在校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培训,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了创新创业认知教育、创新创业模拟实践体验、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培养;创立青春创新创业见习基地,与市内有关企业、部门联合,为大三、大四学生提供创新创业见习平台;在专业教育基础上,以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设置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的创新创业类课程;通过举办讲座、论坛等方式,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体验;广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将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创造条件,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习或科教孵化基地。

(二)将“创新元素”纳入考评体系

为配合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学校出台《德州学院综合教育学分管理办法》,将教育管理、文化科技创新、社会实践、职业技能及自选活动等五个方面纳入综合教育学分,对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在改革学校评价方式与方法的基础上,学校还积极引入社会评价元素,建立了多元化的人才评价模式,更加注重考评学生的学习、实践、科研、创新、合作与社会适应能力等多方面素质,达到全面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综合素质的目的。

(三)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创新教育体系

近年来,学校大学生创新培养体系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构建了由课内创新课程体系、课外创新教育体系、逐层递进的创新能力训练体系等构成的适于不同学科、专业、年级学生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创新教育体系,实现了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创新教育的有机结合。通过理论课程研究性思维训练、实践教学研究性技能培养、课外研究训练等方式,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性教学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近三年,学校先后获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64项,发表论文409篇,其中被SCI收录4篇,核心期刊论文12篇,获批实用新型专利109项;组织学生参加国际、国内赛事,获得国际赛事奖励51项,国家级奖励1641项、省部级奖励1193项。

第八部分  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情况

一、学校针对上一年度存在问题采取的整改措施及成效

(一)针对应用型转型发展尚在探索阶段,经验不足,进展幅度不够大的问题,学校采取的整改措施及成效。

学校多措并举,积极推进向应用型转型发展。一是在学校第三次党代会上提出了积极创建服务区域、特色鲜明、质量过硬、优势突出的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目标;二是学校“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努力培养“实基础、强实践、求创新、宽视野、高素养、重责任”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三是对原有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围绕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按照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总体原则,以突出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了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育体系;四是加强了应用型办学的理论研究,取得了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通过整改,学校的应用型学科专业进一步增加,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扎实推进,双师双能教师队伍数量有了较大增加,应用型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应用型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二)针对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条件有待于继续完善的问题,学校采取的整改措施及成效。

2016-2017学年,采取以下措施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条件。一是稳步增加教学经费投入,在继续巩固国家财政投入主渠道的基础上,积极争取校友、行业企业和社会投入。进一步压缩非教学开支,确保新增资金优先投入教学;二是积极拓展渠道获取资源,进一步探索合作模式和合作切入点,形成人才培养合力,采取共建实验室、校外实践基地等形式,在加强学校对企业和社会服务的同时拓展办学资源,实现合作双赢;三是加强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加强重点学科服务平台、专业能力提升实践基地、校级公共教学平台和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群实验室建设,弥补教学科研设备经费不足;四是科学做好总体规划,提高设施使用效益,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五是积极推进基础设施管理机制改革,筹划建设基础设施信息化管理系统,切实提高基础设施利用率和管理服务质量。通过整改,学校的办条件有了显著改善,实验条件能够满足创新能力培养需要,实践教学基地的数量与质量的提升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顶岗实习岗位。

(三)针对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双师型师资相对不足的问题,学校采取的整改措施及成效。

针对该问题,学校积极拓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思路,加强学校与与企业、高水平工科大学、工程研究院的交流合作,协同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并建立了多方协同闭环式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出台政策推动学校工科专业教师在本校与企业、高水平工科大学、工程研究院之间进行流动,分别进行专业教学、工程训练、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应用技术研究等活动,从而锻炼他们的工程应用能力。同时,学校也更加注重从企业、高水平工科大学、工程研究院聘请的兼职教师,帮助学校进行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通过整改,学校的专业课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应用技术研究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具有双师型资质的教师数量也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

二、2016-2017学年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一)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从生源质量总体来看,在整个本科招生层次中仍居于较低位置,少部分专业报考率和报到率偏低。究其原因,一是学校升本时间不长,基础设施与老牌本科院校相比仍有相当的差距,尤其是少部分专业教学质量不够高,缺乏特色,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二是学校所处城市处于东部发达省份的欠发达地区,经济实力不够强,知名度不够高,对考生吸引力不够大;三是招生宣传工作的思路、策略和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

2.教学评价体系仍需进一步合理规划。我校采用学生评教和同行评价的方式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实际运行中,发现两者在评价的客观性上存在着一定问题,评价的区分度亦不够明显。究其原因:一是评价主体不够客观;二是对教师评价等级未作比例限制,缺乏刚性要求,造成评价流于形式,教学评价结果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三是在学生评教过程中,缺少必要的教育和引导,致使部分学生对网上评教重视不够。

(二)整改措施

1.进一步做好招生宣传工作。积极实施“阳光招生”工程,严格落实招生政策,积极主动做好招生宣传工作,参加各地市招生咨询会,增加与学生和家长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和家长更详细的了解德州学院的办学优势与特色。随着学校东校区建设工作的推进,学校的教学环境和场所会得到很大改善,把学校具有优势特色的资源利用到招生宣传中,提高学生对德州学院的认知。努力抓好学考生咨询和服务工作,通过现场咨询、电话答疑、网络交流、对外宣传等多种形式为考生做好服务。

2.完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强化教学质量标准建设。认真修订教学质量标准,完善评价指标体系。修订《教师本科教学评价质量办法》,设定教师评价等级的比例限制,增强评价区分度。进一步提高教学督导与评估工作的信息化程度,加强教学工作信息交流平台的建设,建立教学督导与评估网,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手段进行教学评估和信息的收集与反馈。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网上评教的教育和引导,切实提高学生网上评教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充分重视教学信息的收集,拓宽教学信息收集的渠道,重视来自学生、教师、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和处理在各教学环节评价中发现的问题。

 

 

 

 

 

 

 

 

 

 

 

 

 

 

 

 

 

 

 

 

 

 

附件:德州学院2016-2017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

序号

数据指标名称

数据

1-1

本科生人数

19913

1-2

折合在校生人数

26890

1-3

全日制在校生人数

25578

1-4

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

77.85%

2-1

专任教师数量

1211

2-2

外聘教师数量

260

2-3

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比例

45.49%

2-4

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

23.56%

2-5

具有硕士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

54.87%

3-1

全校本科专业总数

69

3-2

当年本科招生专业总数

59

3-3

当年新增专业

软件工程、商务英语

3-4

当年停招专业

生物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非织造材料与工程、艺术设计、经济统计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对外汉语

4

生师比

20.1

5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万元)

0.69

6

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万元)

921.9

7

生均纸质图书数(册)

80.44

8-1

电子图书(册)

1118541

8-2

数据库(个)

29

9-1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m2

13.45

9-2

生均实验室面积(m2

2.9

10

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元)

1106.57

11

本科专项教学经费(万元)

1453.21

12

生均本科实验经费(元)

77.91

13

生均本科实习经费(元)

44.65

14

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数

1969

15

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人才培养方案中)

29.84%

16

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人才培养方案中)

24.58%

17

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不含讲座)

60.00%

18

教授授本科课程占总课程数的比例

15.64

19

应届本科生毕业率

97.25%

20

应届本科生学位授予率

98.93%

21

应届本科生就业率

98.20%

22

体质测试达标率

97.85%

23

学生学习满意度

94.26

24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

98.16

说明:

1.本表所涉数据全部来源于学校2017年秋季学期在教育部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填报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

2.有关数据的统计口径和统计方式参照《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知〉》(教发[2004]2号)、《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11]2号)和“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数据填报指南”。
  3.
学生学习满意度调查方法:开展专业培养满意度调查。2016-2017学年,学校20个学院按照学校的工作安排,针对所开设本科专业以座谈或问卷调查等形式,组织学生开展专业培养情况满意度调查,学生的总体满意率为88.75%。根据学生反映的问题,各学院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整,专业培养能力与水平进一步提升。

开展课程满意度调查。2016-2017学年,学校利用教务管理系统,组织全校学生对学期开设的课程开展满意度调查,并作出综合评价,共收到学生评价信息415472条,学生对课程的总体满意率为97.78%。各院(部)根据满意度调查结果,对部分课程做出了重点检查与监控,并对相应任课教师进行有针对的帮扶和指导,提高了授课质量。

开展网上学生评教活动。2016-2017学年,学校利用教务管理系统,组织全校学生开展网上评教活动。2016年下半年参评学生16823人,网上评教参评率为73.6%2017年上半年参评学生19817人,网上评教参评率为86.7%。评教优秀率均达89.5%。学校按照评教结果,确定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等级,向各院(部)反馈,作为教师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

4.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方法:学校通过电话和邮件调查的形式,对2016届毕业生用人单位抽样进行满意度调查,电话调查235人次,邮件调查684人次,回收有效答卷776份。经过对调查数据分析,可以看到,用人单位对我校2016届毕业生的总体评价较高,多数毕业生在工作单位表现出大学生应有的素质与水平,这是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肯定和认可。同时,用人单位也反映了部分毕业生动手能力不强,岗位适应能力较差的问题。学校也将继续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尽量缩短毕业生融入岗位的时间。

5.上述单项数据并非教学质量指标,不可用于教学质量的评估比较。

 

    德州学院教学质量督导与评估处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