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教学质量督导与评估处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审核评估   >   质量报告   >   正文

德州学院2017-2018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作者: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 2020-09-04

说明: 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WeChat Files\6805c25724844c041f0258c682a863b.jpg

 


 

第一部分  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1

一、学校定位... 1

二、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2

三、在校学生情况... 4

四、本科生源质量情况... 4

第二部分 师资与教学条件... 5

一、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 5

二、教育教学水平... 5

三、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 6

四、教学经费投入... 6

五、教学设施... 7

第三部分  教学建设与改革... 8

一、专业建设... 8

二、课程建设... 9

三、教材建设... 9

四、教学改革... 9

五、实践教学... 11

六、创新创业教育... 12

第四部分 专业培养能力... 13

一、人才培养目标... 13

二、人才培养条件... 13

三、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17

四、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17

五、学风管理措施与效果... 18

第五部分质量保障体系... 19

一、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 19

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21

三、质量监控... 22

四、质量信息及利用... 23

五、质量改进... 24

第六部分  学生学习效果... 25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情况... 25

二、学生毕业及学位授予情况... 25

三、攻读研究生情况... 26

四、毕业生就业与发展情况... 26

五、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情况... 26

第七部分 特色发展... 27

一、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27

二、多措并举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28

三、创新创业教育成效凸显... 29

第八部分 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情况... 30

一、2016-2017年教学工作问题整改措施及成效... 30

二、2017-2018学年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31

 


德州学院2017-2018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德州学院是省属全日制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位于山东省德州市。学校始建于1971年,历经德州师范专科学校、德州高等专科学校、德州学院三个时期。20003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省属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

近年来,学校始终坚持遵循办学规律、服务区域发展与立足实际相结合,立足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积极创建服务区域、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大学。200611月,在全国同类院校中首批、全省同类院校中率先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99月,被山东省教育厅和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第一批山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01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7年获批十三五首批山东省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基地,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确定为山东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2017-2018学年,德州学院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全面推动内涵式发展,深化综合改革,推进依法治校,加强教学管理规范化,扎实推进人才培养工作机制改革,教风学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明显,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实现较大突破,人才培养特色逐步形成。

第一部分  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学校定位

(一)办学方向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决策部署,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以建设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为目标,以提高办学质量为发展主题,以硕士学位授权点立项建设、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为抓手,重点实施质量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开放办学、文化引领、创新驱动、校园提升、共享发展八大战略,努力实现应用型学科专业、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双师双能教师队伍、应用型研究和服务社会、应用型办学条件、现代大学治理、国际交流合作能力的突破提升,努力建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堆积高水平科技高地、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培育高水平服务社会能力、构建高水平管理服务体系、凝练高水平大学文化、建设高水平校园环境,创建区域优势领先、学科特色鲜明、人才培养成效显著、服务地方反哺作用突出、大学文化引领辐射功能日益彰显的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大学。

(二)办学定位

1.办学目标定位。坚持遵循办学规律、服务区域发展与立足实际相结合,积极创建服务区域、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大学。

2.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实基础、强实践、求创新、宽视野、高素养、重责任”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

3.学科专业建设定位。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校地互动、产教融合、整体优化、协同发展、特色鲜明” 的原则,大力发展应用型学科专业和传统文理学科的应用型方向,建立紧密对接区域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努力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相互支撑的学科专业结构布局。

4.办学类型定位。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

5.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开展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对接教育,开展继续教育和留学生教育,并面向经济社会转型需要,争取开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

6.服务面向定位。扎根德州,面向山东,辐射周边,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圈一带”等国家和山东省发展战略,努力成为立足德州、辐射周边的应用型人才输出地、科技创新支撑地、高层次人才聚集地、科技成果转化地和政府急需的新型高端智库、文化传承与创新承载地。

二、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现有71个本科专业,专业设置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11个学科门类,形成以文、理、工、管为主,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专业布局更趋合理,设置更加科学。

1.1 德州学院2018年本科专业设置一览表

序号

学科门类

专业类

专业名称

1

经济学

经济学类

经济统计学

2

经济与贸易类

国际经济与贸易

3

法学

法学类

法学

4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

思想政治教育

5

教育学

教育学类

学前教育

6

小学教育

7

体育学类

体育教育

8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9

文学

中国语言学类

汉语言文学★◆

10

汉语国际教育

11

外国语言学类

英语

12

日语

13

俄语

14

商务英语

15

新闻传播学类

新闻学

16

历史学

历史学类

历史学

17

理学

数学类

数学与应用数学

18

信息与计算科学

19

物理学类

物理学

20

应用物理学

21

化学类

化学

22

地理科学类

地理科学

23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24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25

生物科学类

生物科学

26

生物技术

27

统计学类

应用统计学

28

心理学类

应用心理学

序号

学科门类

专业类

专业名称

29

工学

机械类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30

车辆工程

31

材料类

材料化学

32

能源动力类

热能与动力工程

33

电子信息类

电子信息工程

34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35

自动化类

自动化

36

计算机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37

网络工程

38

物联网工程

39

软件工程

40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41

化工与制药类

化学工程与工艺

42

制药工程

43

生物制药

44

纺织类

纺织工程

45

服装设计与工程*★

46

非织造材料

47

交通运输类

交通运输

48

汽车服务工程

49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环境工程

50

生物工程类

生物工程

51

建筑类

风景园林

52

城乡规划

53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食品质量与安全

54

电气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55

农学

植物生产类

园艺

56

动物生产类

动物科学

57

医学

护理学类

护理学

58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59

工程管理

60

工商管理类

会计学

61

工商管理

62

市场营销

63

公共管理类

公共事业管理

64

行政管理

65

艺术学

音乐与舞蹈学类

音乐学

66

音乐表演

67

美术学类

美术学

68

设计学类

视觉传达设计

69

环境设计

70

产品设计

71

服装与服饰设计

合计

11

40

71

 

1-1 学科专业比例示意图

三、在校学生情况

本学年学校全日制在校生25412,其中本科生20212人,占全日制在校学生人数的79.54%;专科5200人,五年一贯制1363人,函授生14536人,联合培养研究生24人,折合在校生26866人。

四、本科生源质量情况

2017-2018学年,学校面向全国23省、市、自治区招生录取6971人,(省内6365人,省外606人),其中普通本科生4800人(省内4194人,省外606人),普通专升本学生671人;26个本科专业文理兼招,16个本科专业设置专业方向,生源充足,生源质量较高。山东省普通文理类本科一志愿报考率达100%,其中普通文史类最低录取分535分,高出本科普通批录取控制分数线30分,普通理工类最低录取分472分,高出本科普通批录取控制分数线37分。省外普通文理类一志愿报考率为97.69%。本科新生报到率为97.64%

第二部分 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

2017-2018学年,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大力实施“天衢英才”人才工程和“双百计划”,加强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取得明显成效。截止20188月底,先后引进“天衢英才”高层次人才6人,知名高校优秀博士毕业生60

2018年,学校共有教职工1600人,其中专任教师1199人,外聘教师304人,生师比为19.89:1。专任教师中博士248人,硕士630人,教授(正高)115人,副教授(副高)435人,讲师(中级)577人,专任教师队伍的年龄、职称、学位和学缘结构日趋合理。

2.1 德州学院2018年师资队伍结构统计表

年龄结构

35

36-45

46-55

55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166

13.85

541

45.12

433

36.11

59

4.92

职称结构

教授

副教授

讲师

助教以下

115

9.59

435

36.28

577

48.12

72

6.01

学位结构

博士

硕士

学士

其他

248

20.69

630

52.54

200

16.68

121

10.09

学缘结构

本校毕业

外校毕业

省内学校毕业

省外学校毕业

20

1.67

1179

98.33

664

55.38

535

44.62

二、教育教学水平

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现有国家“千人计划”、国家“万人计划”和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各1人,拥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全国职业教育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先后获批“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1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1人、山东省青年科技奖1人、山东省突出贡献科学家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省级教学名师7人、山东省优秀教师1人、山东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山东省高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基地)首席专家3人、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3人、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5人、山东省优秀教学团队5个,德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5人、德州市优秀中青年专家10人、德州市首席专家2人、德州市现代产业首席专家2人。

学校不断加强教师业务素质培养,运用集中培训与跟踪指导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等方式,培养教师教学组织、教学评价、教学研究、教学创新的能力。2017-2018学年,学生对学校课程的总体满意率为98.28 %,对教师的授课效果满意度为96.12 %;学校教师在第五届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1人获二等奖,1人获三等奖,5人获优秀奖;在全国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电子技术基础、电子线路课程授课竞赛(华东赛区)初赛中,1人获一等奖,1人获二等奖;2018年初,学校荣获山东省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

三、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

学校坚持“向教学第一线倾斜”原则,通过设立教授、副教授岗位津贴、教师教学研究专项经费、教学名师和教学骨干教师津贴等激励项目,鼓励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同时,将本科教学课时量、教学效果作为教师业务考核、职称晋升的评价标准,确保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

2017-2018学年,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人数达100%。全校共开设本科课程1739 门,其中教授授本科课程152门,占总课程的8.74 %,副教授授本科课程592 门,占总课程的34.04 %;全校开设本科课程3931门次,教授授本科课程287门次,占总课程门次的7.3 %,副教授授本科课程1317门次,占总课程门次的33.65%

四、教学经费投入

学校进一步开拓资金来源渠道,合理利用中央、省级教育专项基金,大力推进校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挖掘社会资源,充分利用企、事业单位优质资源,弥补校内本科教学资源的不足,促进本科教学,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

2.2德州学院2017年教学与经费投入统计表

项目

经费总额(万元)

生均经费(元)

本科教学日常运行经费

3294.27

1654

本科教学专项经费

784.93

394

本科教学实验经费

155.8

78

本科教学实习经费

52.85

27

2-1 2017年教学与经费投入统计图

五、教学设施

(一)教学场地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1347478 m22021.12亩),生均占地面积53.02m2,各类用房建筑面积668249.86 m2。教学行政用房建筑面积344328.00 m2,其中教室面积 96693.00m2,图书馆面积28458 m2,实验室、实习场所面积132273.00 m2,专用科研用房面积27551m2,体育馆7302 m2,会堂面积4978 m2,行政办公用房47073 m2,生均教学行政用房建筑面积13.55 m2

目前,学校设有食堂(餐厅)5个,建筑面积49725 m2,学生公寓建筑面积225120.2 m2,计5279间,操场4个,占地92649 m2,学生生活环境舒适优美。

(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截止2018930日,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0393.54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7590.63元,其中单价10万元以上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230台(件),价值6641.48万元。本学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832.19万元。

(三)实验室基本情况

学校建有18个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拥有各类实验室256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山东省工程实验室2个,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实验室服务教学和科研的能力不断提升。

(四)图书资源建设

坚持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相互补充,实体文献与虚拟文献并行发展的文献资源建设理念,构建了学科门类齐全、重点学科突出、多类型多载体多语种的文献保障系统。建设开通了数字移动图书馆,为全校师生提供了更为快捷、方便的文献信息服务。学校现为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成员单位,与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国家图书馆等全国性文献保障服务系统常年保持直通链接关系,开通了文献传递和馆际互借业务。

2017年,学校馆藏图书221万余册,中外文印本期刊1273种,电子图书173447种,中外文电子期刊37489册,拥有中外文数据库共计31个,本科生均图书流通量为4.01/人。

 

(五)信息化条件建设

本学年学校信息化建设共投入经费约800万元,其中运行经费约100万元,网络设施及平台建设经费约600万元,多媒体教学设施建设经费约100万元。

学校启动智慧校园建设升级改造项目,对原有数据中心平台进行了升级改造,建设网上迎新系统、学工系统、离校管理系统、学生宿舍管理系统等;建设网上服务办事大厅,初步实现“数据多走路、师生少跑腿”的目标;对接OA系统、人事管理系统、教务系统、财务系统、一卡通系统、实验管理系统、档案系统、资产系统等原有软件平台,基本消除校内信息孤岛,初步建成智慧校园

对学生宿舍内网络弱电系统进行了重新综合布线,涉及20栋学生公寓、3300多间宿舍,对学校各办公楼、学生宿舍楼间老旧光缆进行了重新铺设,实现了各楼宇间光缆的直接连接,校园网主干实现万兆通信,能够较好满足教学、管理等中心工作的需要,新投资建设了93套多媒体教室,教室全部做到了网络互联、监控覆盖,改善了硬件条件,提升了教学水平。

第三部分  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学校注重突出学科专业特色,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为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定期更新教学大纲,适时修订专业教材,科学构建课程体系,结合专业特色和优势,及时优化专业布局,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2017-2018学年,学校对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修订完善;积极开办双学位、双专业教育,出台了《德州学院双学位 双专业教育实施细则(修订)》,制定了48个本科专业的双学位、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双学位、双专业开设专业达到38个。

二、课程建设

学校大力推进课程教学规范化建设,落实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预设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使每一门课程、每一个单元、每一个章节的教学活动都有的放矢,支撑和服务于人才培养方案中知识、能力、素质目标的实现。

(一)课程数量与结构

2017-2018学年,共开设本科课程 1739 门,必修课 856门,占课程总数的49.22%,选修课883门,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为0.969:1,与人才培养方案中比例基本一致,其中涵盖省级精品课程37门,省级双语示范课程(首批)1门,校级精品课程337门,校级网络课程800余门。

(二)在线课程建设

学校实施在线课程建设计划,出台《德州学院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实施方案》,有序推进在线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目前已建成的省级、校级精品课程全部建设为在线开放课程。

优化网络教学集成系统平台,通过整合全校名师教学视频丰富备课资源,搭建教学共享平台,支持所有在授本科课程的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课程制作、在线课程教学、过程分析统计、研究性教学、碎片化学习等。各院部积极推进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目前已申报建设在线开放课程133门,获批教育部“2018年智慧教学试点项目”一项。

三、教材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教材建设。2017-2018学年,全校教师共主编教材 17部。学校重点支持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教材,积极推动“马工程”重点教材的推广使用,确保相关课程均使用“马工程”重点教材,并安排专题培训活动。其中,7名教师参加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任课教师示范培训班学习,50余名教师参加校内培训学习。

四、教学改革

2017-2018学年,学校继续坚持“校地互动、产教融合、整体优化、协同发展、特色鲜明”的原则,大力发展应用型学科专业和传统文理学科的应用型方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实基础、强实践、求创新、宽视野、高素养、重责任的人才培养平台建设,扎实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程。

(一)有力推动教学方法改革

学校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教师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以“精彩一课”磨课活动为平台,每周组织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教法交流与辅导活动;出台《德州学院教学观摩比赛活动实施办法》《德州学院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实施办法》,积极组织青年教师教学比赛,有效激发教师教学热情;鼓励广大教师探索适应时代、专业和学生实际需求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采用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深入推进学分制改革制度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积极稳妥推进学分制改革进程。深化与学分制相配套的教学、后勤、人事和学生管理制度等综合改革,完成2017级全校所有层次、类型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2017级学生的网上选课及改选、退选工作以及2017级学生2017-2018学年课程修读学分统计及认定工作,实现了93门课程两位教师的同时开课、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和教师的目的,为完全学分制的实施、学生自主选课制度的全面铺开开好头、起好步。

(三)进一步加强“新工科”建设研究

学校积极组织参加“新工科”建设研讨、培训、交流活动,有力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进程,通过举办相关的研究与实践研讨会,学习、研讨“新工科”建设的最新研究成果,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建设。组织“新工科”建设相关课题申报并取得一定成果,其中,“‘新工科背景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山东省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四)积极推进产学研项目合作

学校不断探索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积极开展产学项目合作系列活动,先后组织开展了2018年教育部高教司有关企业支持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以及山东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就业教育通识课程指导纲要研究项目的申报、校内评审和上报工作,有效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工作完成2017年获批教育部高教司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中期检查及2018年获批项目的开题工作,确保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顺利进展。

学校制定《德州学院教学改革项目管理办法》,组织开展有关研讨会、交流会,鼓励教师申报各级各类教改项目,围绕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开展研究。2017-2018学年,学校共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研讨会、课题开题报告会、课题中期检查、课题申报经验交流会等活动20多项,获批山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7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工程教育专项课题1项、教育部高教司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3项;获批山东省企业培训与职工教育重点课题9项,并顺利结项,获得课题研究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获得山东省职工教育与职业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6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7项。学校被评为山东省校企合作先进单位、山东省企业培训与职工教育重点课题研究先进单位。

五、实践教学

(一)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完善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确保实践能力培养贯穿全学程不断线,理工农医类专业实践学分比例达到30%以上,人文社科类专业达到20%以上,师范生教育实践累计不少于1个学期,逐步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课程比例。

(二)规范实践教学管理

一是规范实验教学管理,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组织完成本学期实验课程安排和跨学院课程的排课工作,每周均组织实验课程的教学巡查,并将检查结果进行实时通报;严格执行实验项目管理审批制度,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实验教学工作量的统计审核。二是规范学生的实习实训,确保实习实训质量。对实习大纲、实习计划和安排、实习总结、实习报告和成绩做明确要求,加强对实习工作全过程的监督、检查,规范实习教学各环节,以提高实习质量。

(三)加大专业大实践平台项目建设力度

学校推进协同育人工作,通过加强与企业、行业之间的合作,推进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完善专业大实践平台建设,扩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本学年新增实习实训基地72个。重点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平台建设、“厚德明法求实创新”大实践平台、全学段教师教育实践教学平台、吟诵实践育人平台、音乐专业大实践育人平台、信息管理学院信息管理综合大实践平台和山东中大-贝莱特集团平台等7个专业大实践平台项目,组织近4000人次参与实习实训,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稳步提升毕业论文(设计)水平

根据《德州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工作管理办法(修订)》(德院校办字﹝201714号),学校进一步做好规范和指导工作,对毕业论文(设计)加强质量监控。学校举办毕业论文(设计)重复率系统检测培训会,利用大雅系统对所有2018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进行重复率检测,检测不达标者不予进入答辩环节。各学院在预先控制、过程控制中加强监管,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学校根据“大雅毕业论文检测系统”对部分论文的抽检结果,并推荐优秀论文参加山东省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的评选。

(五)开展师范生顶岗支教实习活动

2017-2018学年,学校组织来自教育科学学院、音乐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等10个学院的1200多名师范生到庆云、乐陵、武城、平原、宁津、夏津、临邑、陵城区等八个县(市)的乡镇中小学和幼儿园顶岗支教。学生通过顶岗支教实习,专业知识得到扩展,责任心明显增强,说课、上课能力显著提高,为实现高质量就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六、创新创业教育

(一)健全科技文化竞赛育人机制

坚持“以训带赛、以训促学”,以学生为主体,以竞赛项目为依托,搭建科技创新实践与竞赛平台,不断健全科技文化竞赛育人机制。本学年共完成29项新赛事的级别认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国家级、省部级竞赛等近100项,获得国际级奖励20项、国家级奖励911项、省部级奖励741项。其中国际一等奖2项、二等奖12项,国家特等奖1项、一等奖85项、二等奖278项、三等奖477项。教师指导学生发表论文209篇,SCI收录1篇,核心期刊论文8篇,获批实用新型专利15项,外观设计专利2项。学校申报的“基于‘创新学分、创新名师、创新生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优化探索与实践” 获得山东省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二)组织创新创业项目申报与结项验收

一是认真组织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申报。坚持“兴趣驱动、自助实践、重在过程”,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并加强项目培育工作。2017年,组织申报国创项目247项,推荐其中179项参加国创项目遴选,获批80项。其中,创新训练项目66项、创业训练项目12项、创业实践项目2项。本学年有23个项目顺利结项,发表论文19篇,申请实用新型专利3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大学生竞赛奖励21项,调研报告3篇,制作一台教学delta架构立体成型机。二是积极组织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项目申报。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关于推荐第十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项目的通知》,积极组织参会项目的推荐遴选工作,并顺利通过遴选,省属高校此次共有5所高校的学术论文、5所高校的创新项目、2所高校的创业项目入选,我校学生代表发表的学术论文入选,并在年会上做了学术交流,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

(三)扩大创新创业基地建设

扩大创新创业基地场地面积,增强基地功能,为师生搭建良好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目前学校正在建设德州学院创新创业基地,总占地面积5600余平米,拥有大学生创业工作区、创业书吧、苗圃区、成果转化区、路演厅、会议室及洽谈室等多个功能区,为全校师生提供充足的创新创业实训场所。

(四)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进一步构建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根据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修改完善教学计划、培养方案、创新创业能力考核办法,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内容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探索以岗位创业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科技文化创新实践活动,先后荣获2018年“创青春”山东省大学生创业大赛省银奖1项、省铜奖6项、乡村振兴奖1项,全国“互联网+”快递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银奖1项、铜奖1项,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大赛暨第四届“发现杯”全国大学生互联网软件设计大奖赛全国三等奖3项、华东赛区区域奖6项,山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省级奖6

第四部分 专业培养能力

一、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及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结合学校新修订的《2017年德州学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汇编》,以社会需求和学生终身发展需要为导向,遵循高等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方式,重构“实基础、强实践、求创新、宽视野、高素养、重责任”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坚持德育为先、需求导向,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多元化成才。

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从知识结构、应用能力、综合素质、服务面向和人才类型等方面描述,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明确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各领域的培养要求,着力培养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人才培养通用要求,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法纪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科学文化素养、信息应用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要求。人才培养专业要求,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中相应专业培养要求,分项表述毕业生应获得的具体知识和能力。对应人才培养方案特点,科学设置课程,明确课程内容、规范课程名称,明晰课程功能,建立课程与培养要求的对应关系矩阵,将规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

二、人才培养条件

(一)教学经费投入力度

学校将内涵建设放在重要地位,进一步优化专业布局,加强专业规范化建设,开展校内考评,加大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建设力度,深入推进学分制改革,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保障体系,加大教学质量建设投入,坚持集聚优势、重点突破的原则,引导科研要素和资源向重点优势学科、前沿交叉学科和领军团队倾斜,择优扶重。

各专业教学经费投入不断增加。2017年,学校教学经费支出总额为4287.85万元,其中本科教学日常运行经费为3294.27万元,生均教学专项经费、实验经费、实习经费逐步加大各专业在抓好软件建设的同时,加大对教学场地、科研仪器设备、实验室等硬件建设投入力度,做到教学经费向教学一线倾斜、向实验实习倾斜,改善办学条件,提高专业化办学水平,促进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保障专业化建设稳定发展,较好满足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教学设施

不断加大校区、校园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教学环境和硬件配套设施。截止930日,学校固定资产总值为109694.35万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为20393.54万元(新增值为1832.19万元),信息化设备资产为6170.37万元。各专业根据自身学科特点,通过新建实验室,开发实验室面积,改造实验室布局,提高实验室使用率、及时更新仪器设备等方式,不断提高教学基本条件。各专业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生均图书、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等教学资源基本能够满足教学需要。

4-1 学校固定资产情况图

(三)专任教师情况

1.各专业专任教师情况分析

近年来,各学院积极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不断加大专业教师的培养力度。从各专业整体来看,教师队伍的学历、职称、年龄结构日趋合理,素质优良,发展趋势良好。专任教师数量不断增加,学历、学位层次不断提高,教授、副教授所占比例不断加大,年轻教师队伍日趋壮大,生师比逐步减小。

2.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多措并举,助力青年教师综合能力提升。组织新进教师参加岗前培训,组织举办专题讲座,开展青年教师沙龙,邀请校内外专家举办学术报告,组织科研沙龙、学术研讨,科研经验交流会等活动,搭建多种形式的科研交流平台,充分利用学校重点学科(实验室)等现有平台,指导广大教师选方向、找位置,有计划的参与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不断提升青年教师教学、科研水平。

二是完善制度,积极推进教师成长发展。制定《德州学院教师培养培训暂行办法》《德州学院教师出国(境)访学研修管理办法》2017-2019年教师培养计划》等,提供经费保障,鼓励教师以国内访学、出国(境)访学研修、单科进修、考取硕、博研究生、进入博士后流动站等方式继续深造,努力提高学历、学位层次,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科研能力。2018年,完成学业回校博士5人,在读博士33人,在站博士后12人,访学结束回校16人,已批准省公派出国留学人员8人,国内访问学者8人。同时,加强校企合作,鼓励应用型学科专业教师深入企事业单位生产一线挂职锻炼、观摩交流等,在服务产业过程中提升教师应用素质及能力。

三是加大力度,努力培育优秀高端人才。根据学科建设需求和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发挥现有“泰山学者”和其他高层次人才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加强对优秀人才的跟踪培养,打造多样化、个性化、有助于人才成长与发展的事业平台,鼓励有潜力的教师积极争取省级以上人才工程项目。

四是完善措施,为教师成长和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进一步完善措施,在任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等方面为青年教师营造积极向上、宽松和谐的环境,建立激发青年教师发挥其创造潜能的科学机制,形成人才使用、人才评价,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公平有效的制度。根据国家和省关于职称制度改革意见,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并实施了教授直聘暂行规定,2017年底职称晋升中,有两位优秀博士研究生被直聘为教授,两名博士分别出生于1985年和1984年,是学校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2018年,直聘教授许士才被公示为国务院特贴专家、泰山学者。

(四)科研支撑教学情况

一是建立健全学术组织,进一步促进科研与教学深度融合。2017-2018学年,学校成立第五届学术委员会及分委员会,建立健全学校和院级学术组织,激发活力,凝练学科方向,合理配置资源条件,提高学科建设对专业建设的支撑度。

二是加强学科建设与硕士专业学位点培育,促进重点学科与专业设置融合。201711月,学校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确定为硕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制定《德州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和《德州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实施方案》,并召开推进会,对立项建设的生物学、纺织科学与工程、中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工程、机械工程、材料工程、软件工程等4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领域进行了专项调研和工作推进。依托学科优势和特色,组织49名教师参加西安工程大学兼职研究生导师遴选工作,大力加强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启动重点学科招标课题申报,优化学科团队,目前已形成50个科研创新团队。

三是强化学科支撑专业、科研反哺教学意识,促进教学科研一体化建设。重点学科遴选充分考虑重点专业群建设,重点学科有力支撑重点专业。有科研项目的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科研训练,做好科研助手,将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内容。在做好学校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统一规划、统筹安排的基础上,坚持教学生产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上课堂的指导思想,促进教学科研一体化。

(五)实践教学及创新创业教育

各学院根据专业特点适当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开发并增设部分体现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将社会实践,实习实训、毕业论文等实践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体现课内实践教学与课外多种实践活动之间彼此依存、密不可分。

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课程体系中设立创新与创业教育模块,包括大学生创业教育、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以及拓展提高与创新创业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程,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就业指导课,通过相关课程的开设,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自主创业,帮助学生掌握创业基本要领;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努力创造条件把同学们引入第二课堂,增加学生实践机会,增强创新创业能力。

实习实训基地是保障实践教学及创新创业教育正常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各学院广泛利用各种渠道,多方联系,在稳定原有基地的基础上,加强校校、校企合作,不断扩展新的实习实训基地,逐步提高基地利用效率和学生实习、实训质量。同时,鼓励老师带领学生参与实习基地项目,一方面有助于教师了解实际生产中的技术需求,提高科研能力,并促进教师的科研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另一方面学生较早的了解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有助于提高创新创业技能,激发学习积极性和对新技术的探索精神,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国际交流情况

学校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通过邀请海外高端智力来校举办大师班、推动本科生国际(境外)交流、营造国际化校园文化等多种途径,为在校生提供参与国际交流的平台。本学年,学校深化与波兰、俄罗斯、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的合作,新签合作协议十余份,选派45名在校生赴俄罗斯、韩国、波兰、台湾地区进行交流、研修、参赛及攻读硕士研究生。学校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2018年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首批四名学生获得资助,成为我校学生赴海外交流学习的重要资助渠道。邀请俄罗斯马林斯基剧院马琳娜女士、意大利“意·思”现代舞团、美国加州大学叶扬教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国际著名经济思想史学家TERRY PEACH先生、波兰格但斯克工业大学瓦德科教授以及泰国、乌克兰、俄罗斯多么专家教授来校举办讲座十余场,让在校生不出校门了解世界前沿专业发展趋势。学校成功举办国际文化节、波兰文化周、中韩创新创业文化周、英语角、俄罗斯诗歌朗诵比赛等大型国际教育项目,将国际化元素融入校园文化生活,进一步激发了在校生参与国际化交流、提升外语水平的积极性。

三、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为保持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各学院瞄准专业发展前沿,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学生现实需要与终身发展,借鉴国内外课程改革成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更新调整教学内容,不断优化完善现行课程体系,加强精品课程优质课程以及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形成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优质教学资源

(一)加强基础文化课程建设

在构建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时,坚持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原则,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必需与够用。在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改变原来单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方式,优化通识课程,丰富公共选修课内容,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健全人格,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二)构建实基础、重应用的课程体系

从满足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综合能力的需求出发,分析德州市、山东省乃至全国的行业经济发展趋势,通过广泛调研与专家论证,确定各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专项能力要素,并以此为基础对课程进行重组或新开课程,构建针对就业岗位的教学内容体系。确立明确的专业课方向,从课程设置、教学设备、实验条件和师资配备方面使学生真正能系统的掌握所学专业方向,为毕业后工作或攻读研究生继续深造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强化突出专业特色的课程建设

以突出专业特色为重点,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将科研成果运用到课程教学中,鼓励教师多开设高水平、有特色的专业选修课。各专业根据自身特点,加强实践课程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针对原来基础课程设置过多、课时量偏大等问题,进一步强化实践技能训练,在课程体系调整中,除增加实践课程的教学时数外,鼓励教师进行课程改革,可在用中学而不是学后用。

四、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2017-2018学年,学校认真落实《山东高校德育综合改革指导纲要(试行)》,出台《德州学院贯彻落实〈山东高校德育综合改革指导纲要(试行)〉实施方案》、《德州学院深入实施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工作方案》,积极实施“立德树人”工程建设,构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提升体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通过实行综合教育学分制度,有效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充分展示广大学生“明是非、知荣辱、强素质、重修养”的良好精神风貌。

(一)开展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

积极引导各学院开展毕业生离校、新生入学等教育活动,围绕三大系列七大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就业创业教育、诚实守信教育、典型示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纪律教育和文明素养教育等;完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的配套制度,出台《德州学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制定并下发《德州学院学生会改革方案》等,全面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文化教育

(二)发挥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

通过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离校教育、毕业生资助政策宣传课、资助政策现场咨询等活动为广大受助学生提供饮水思源、反哺社会的机会,将经济资助与心理健康教育、励志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相结合,有效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三)搭建社会公益和志愿者服务平台

围绕《德州学院服务德州行动计划》要求,以助力学生成长为核心,搭建 “社会公益组织平台”“校级志愿服务平台”“院级志愿服务载体”“班级特色志愿活动”四大服务平台,引导学生参与西部计划、“三下乡”等志愿服务,本学年共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服务活动200余项。

五、学风管理措施与效果

2017-2018学年,学校遵循从严治校,打造“严实硬”的学风建设工作体系,加大巡查督查力度,注重教育引导,增强学生内驱力。一是融入体系构建全过程,以制度强学风。出台《德州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的意见》《德州学院勤工助学工作管理办法(修订)》《德州学院励志奖学金评审办法(暂行)》,修订《德州学院学生管理规定》《德州学院学生奖励处分管理办法》《德州学院违纪处分条例》《德州学院学生申诉处理办法》和《德州学院院级学生工作考核评估办法》。二是融入管理服务全过程,以管理助学风。实行学生工作日查周报月析年评制度,着力抓好上课、晚自习纪律考勤检查、学生请销假、违规违纪学生的处理、宿舍学风建设、辅导员夜间值班、学生按时归寝、班级例会、月度分析、调查研究的等工作。三是融入文化建设全过程,以文化育学风。通过“爱文明活动”大学生文明素质养成、文明宿舍评选、学风主题教育、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新生入学教育等多种活动形式,提升教育的实效性。四是融入典型引领全过程,以榜样树学风。开展“国家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获得者事迹展”“德州学院2017届优秀毕业生典型事迹报告会”“德州学院十大优秀学生”评选宣讲会等活动。

第五部分质量保障体系

2017-2018学年,学校多措并举狠抓薄弱环节,加强各项教学建设,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强化本科教学管理,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的长效机制,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落到实处。

一、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

学校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人才培养工作落到实处。

(一)学校领导重视教学情况

学校党委行政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本科教学工作,并将教学工作作为学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重要议事内容。2017-2018学年,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全国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精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引领和保障全面从严治校引向深入,大力促进学校党风政风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先后召开了45学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专题会议等,研究部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学校在第三次党代会、2017年暑期读书班会议、2018年工作会议等会议上,都要求全校上下高度重视教学工作,并提出了具体要求。校领导分头到二级学院和教学部开展实地调研20余次,积极落实校领导联系院部制度、领导干部联系班级制度、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二)教学工作会议基本情况

201711月,学校召开了教学工作会议,着重指出,要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努力从领导重视、制度规范、经费保障、科研促进、管理服务等五个方面,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落到实处,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会议强调,学校要进一步强化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大力实施质量立校战略,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全面深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能力,进一步优化专业布局,切实抓好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深入开展教学审核评估整改工作,建立保障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三)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政策与措施

1.政策引领

出台《德州学院专业建设管理办法》《德州学院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建设资金管理办法》《德州学院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管理办法》等文件,加强专业建设;印发《关于在全校教职工中开展师德教育建设月活动的通知》,加强师德建设;出台了《德州学院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暂行办法》,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出台《德州学院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德州学院关于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的补充规定(暂行)》等文件,把教学工作作为一项重要规定性指标,突出教学的重要地位。学校在年度处级领导班子及处级干部考核中,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考核的核心指标。实行教务例会制度,本学年共召开教务例会21次,发放教务通知21期,有效地保证了各项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教学巡查、教室卫生安全检查、期中教学检查、期末考试巡查等活动,进一步规范了教学管理。

2.管理服务

继续贯彻“以全面从严治党引领和保障全面从严治校”的管理理念,以全面从严治党为引领和保障,全面从严治教、治学、治校。学校积极巩固落实省委专项巡视整改成果,切实加强党风建设,不断优化学校政治生态;大力提高各职能处室和教辅单位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切实加强服务作风建设;有效组织师德建设活动和教师宣誓活动等,切实加强教风建设,不断优化学校教育生态;积极开展学风建设月活动和大学生文明素质养成等活动,切实加强学风建设,不断优化学校学术生态。学校实施了《德州学院处级领导班子和处级干部年度考核办法》等制度,把为教学服务作为衡量和评价学校各部门工作质量的主要指标。学校各职能处室和教辅单位积极主动服务和支持教学工作,形成了管理服务教学、后勤保障教学的良好局面。学校把教学工作作为舆论宣传的中心,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教学,及时报道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的优秀事迹,形成了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教风带学风、以学风促教风的舆论氛围。

3.经费投入

积极拓宽经费来源渠道,筹集教学投入资金,通过教师教育基地建设项目、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发展项目、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项目等项目,争取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入。2017年学校获批中央财政支持地方资金1150万元,改善了实验室条件;引进社会资金580万,进行网络设施改造,加强智慧化校园建设,提升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环境的现代化、科技化;成立了4个二级学院理事会,争取到社会捐赠的仪器设备和资金合计人民币2222.5万元,进一步改善了教学条件。

4.评价激励

2017-2018第一学期制(修)订的《德州学院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德州学院关于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的补充规定(暂行)》等系列职称评聘文件中,把教学工作作为一项重要规定性指标,达不到基本教学要求,一票否决;在山东省、德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教学名师等各类人才推荐评审中,把教学成绩作为重要条件;在年度考核中,考核指标对院部的教务教学、职能部门的服务教学部分都有明确比例要求;实施激励措施,对表现突出的优秀青年教师实行教授直聘暂行规定。

5.条件保障

努力优化育人环境,2017年争取到省财政资金400万元,对老校区部分楼宇和公共设施进行了提升改造,对供水、供电、供暖等公共设施进行了修缮。完善实施了多处校园文化景点的建设工程,拓宽校园道路,加快新校区楼宇建设进度,较好地改善了办学条件,优化了校区育人环境。

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为建立和完善我校保障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学校依据评估整改方案,继续推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工作进程。

(一)质量标准建设

为适应本科教学管理的新情况,规范教学管理,学校继续完善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考试考核、教学监督评价等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具体包括学生评教、同行评教、听评课、二级学院(部)督导督察工作、实验教学、毕业论文(设计)、理论课堂教学、技能课堂教学、教材建设、成绩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修订)、专业(群)建设、课程建设等质量标准及指标体系。

(二)学校质量保障模式及体系结构

学校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质量保障模式及体系结构。通过协调学校各职能部门,整合学校的各类办学资源,有效实现体系的导向、监督、诊断、调控和激励等基本功能。学校不断强化制度体系、管理体系、督导评价体系、评价监控体系、信息反馈体系与调控体系等保障体系建设,实现对各教学环节的全面质量管理。

(三)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制度建设

教学质量管理继续实行一项考核、一个系统、四项检查、四种形式的运行机制。一是修订教学单位教务管理考核办法,提高教学单位教务管理工作效率。二是升级教务管理系统,搭建德州学院教学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升教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水平。三是每学期组织教学巡查、期中教学检查、试卷复查、期末考试纪律检查等。四是编印教学通报,及时通报教学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定期两周一次的教务例会,总结、通报上两周工作完成情况,部署近两周教学工作;通过编印教学信息简报宣传推广教学工作过程中的新举措、新成绩,激发教学单位教学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完善学分制配套管理制度,继续推进学分制管理改革。

学校修订了20余个教学管理文件,完善了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改革了本科专业评估、课程评估、实验实习教学评估、课堂教学质量评价、院(部)教学质量评价制度,规范了课堂教学的备课、讲授、讨论、作业、答疑、考试和实践教学的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环节的过程管理。

(四)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建设

继续实施三级教学质量监控管理,由校、院(部)、系(教研室)三级教学管理人员组成,不断充实教学管理队伍。我校原有校级督导员17名,人数较少,且学科专业不太均衡,2018年,学校根据学科专业布局及教学工作需要,增补了高职称、高学历、熟悉教学管理、热心督导工作的优秀教师为校级督导专家,目前督导专家成员已达44名。与此同时,院(部)、系(教研室)也根据实际按照学校要求调整了督导队伍,形成了一支高职称、高学历、综合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教学管理队伍。

三、质量监控

(一)成立校级督导委员会分委员会

为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完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保证我校教学督导工作更好开展,充实校级督导队伍,学校成立了校级督导委员会分委员会。我校原有校级督导员17名,人数较少,且学科专业不太均衡,学校根据学科专业布局及教学工作需要,增补了热心督导工作、具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教学经验丰富、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督导员。目前,我校督导专家成员已达44名。

(二)实施全覆盖听课制度

1.强化督导专家听课指导工作

听课对象为四类教师:1.38周岁以上的教师(198011日以前出生);2.有上实验课的教师;3.2018年新引进的上课博士教师;4.需要评职称听课的教师。要求督导专家以对学校和教师高度负责的精神,做到“坚持标准、严格要求、实事求是、公正合理”,不带任何院部、个人或行业偏见,不徇私情。强化督导,重视研讨交流与反馈,对工作过程中发现的情况及问题集中向相关教学单位、相关教师反馈,帮助其扬长补短,提高教学工作水平。

2.落实领导干部听课制度

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听课制度,特别是校领导听课制度。教务处组织好校领导的听课活动,并督促其他领导干部按时按要求听课,同时做好听课材料的收集归档。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听课要求进行细化,具体为:1.各教学单位书记、院长及教学副院长每学期不少于8学时;2.各教学单位副书记、其他副院长每学期不少于6学时;3.各教学单位系(教研室、中心)主任、副主任每学期不少于10学时。

3.实施教务处巡查和抽查听课制度

开展教学巡查制度,教务处所有人员分为五组,全校十二栋教学楼分成五个区域,每天都由不同组巡查教师上课是否有迟到、早退,私自调课换课,私自调换上课地点等现象,巡查课程包括基础课、专业课、实验课、公选课等全覆盖,督促任课教师严格按照教学规范认真讲课;同时,教务处所有人员可在学校全日制在校生开设的所有课程范围内随机听课,每周至少1学时推门听课,促使教师端正上课态度、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4.认真落实学校有关教学管理文件精神

为规范教师教学,明确教学各环节的岗位责任,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强调教师职责、主讲教师工作规范、辅导教师工作规范、实践教学教师工作规范、考试工作教师工作规范等内容,组织各教学单位教师认真学习《德州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德州学院教师课堂教学管理规定》、《德州学院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等文件规定,并按照规范和规定认真执行,学校不定期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全校通报。

5.公布教学秩序监督电话和监督邮箱

加大教学常规检查,设立教学秩序监督电话和教学秩序监督邮箱,全体老师和同学对不认真履行教学职责的任课教师、教学辅助人员、教学管理人员进行监督,一经查实,学校将视情节轻重按《德州学院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严肃处理。

四、质量信息及利用

(一)校内教学状态数据库建设情况

学校加强了校内教学状态数据库建设,对生源质量、在校学生学习状况、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应届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就业质量、毕业生职业满意度和工作成就感、毕业生社会满意度等能反映教学质量的信息进行跟踪调查与统计分析,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机构与个人。学校还以不同形式向政府报告和向社会公开人才培养质量信息,接受监督与评价。

(二)质量信息统计、分析、反馈机制

开展专业培养满意度调查。2017-2018学年,学校20个学院按照学校的工作安排,针对所开设本科专业以座谈或问卷调查等形式,组织学生开展专业培养情况满意度调查,学生的总体满意率为89.15%。根据学生反映的问题,各学院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整,专业培养能力与水平进一步提升。

开展课程满意度调查。2017-2018学年,学校利用教务管理系统,组织全校学生对学期开设的课程开展满意度调查,并作出综合评价,共收到学生评价信息426261条,学生对课程的总体满意率为98.28%。各院(部)根据满意度调查结果,对部分课程做出了重点检查与监控,并对相应任课教师进行有针对的帮扶和指导,提高了授课质量。

开展网上学生评教活动。2017-2018学年,学校利用德州学院教学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组织全校学生开展网上评教活动。2017年下半年参评学生23175人,网上评教参评率为91.2%2018年上半年参评学生23531人,网上评教参评率为92.6%。学校按照评教结果,确定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等级,向各院(部)反馈,作为教师教学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

(三)质量信息公开及年度质量报告

2017年,学校按要求编制2016-2017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专业人才培养状况报告,并向社会公开发布,让社会公众更加全面地了解学校的办学情况,让政府更加有效地实施监管与指导,主动接受社会问责、进行社会公开评价。

五、质量改进

(一)质量改进的途径与方法

1.抓好薄弱环节,强化规范化管理

认真查找教学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尤其是中外合作学生、专科学生、春季招生学生的班级上课情况,严管、严抓教学秩序,把从严管理的规矩立起来、把课堂教学建设强起来,基本实现教学管理无死角。

2.明确权责边界,创新工作方法

找准与二级学院的工作边界,明确责任分工,简化工作流程,规范程序,重心下移,处理好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和优化服务的关系,做好组织、管理、服务、督促、检查和评价工作。抓好二级学院院长、教学院长、教学秘书、系(教研室、中心)主任四支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形成完整高效的教学管理体系,通过业务培训、交流研讨等方式,提升教学管理能力和专业化水平。

3.加强内涵建设,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从形式到内涵,鼓励教师的个性发展,开展高质量、有特色的教学,引导教师研究如何教和怎样教才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过去只重常规教学过渡到更重启发式教学。一是开展教师工作坊磨课活动。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锻炼教师教学业务基本技能,通过每周一到两次的“磨课”环节,打造每位参加活动教师的“精彩一课”,由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录制成视频在德州学院校园网上分享。二是开展青年教师沙龙活动。活跃青年教师的教学思维,引导青年教师树立求真务实、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教学改革、教学研究作风,为青年教师搭建教学能力提升平台,充分发挥教学骨干的传帮带作用,以中青年教师骨干的教学研究精神带动青年教师优秀教学品质的养成,形成汇聚才智、博采众长、协同发展的教学氛围。

4.建立教学质量标准,全方位监测教学工作

高校教学工作涉及教、学、管各个方面,在影响教学质量的诸因素中,教师教的质量是决定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在评教、评学、评管中,要以评教为重点,带动评学和评管。为确保对教师进行全面、科学、客观、公正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定听评课质量标准、同行评价标准等人才培养各环节教学质量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规范课堂标准,强化过程管理,全方位监测教学工作。

(二)质量改进的效果与评价

学校党政领导、各教学单位党政负责人、职能部门负责人等积极开展听课活动及教学巡查活动,使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教学督导制度、教学检查制度、学生评教制度、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教师同行评价制度、教师评学制度、毕业生质量跟踪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形成了质量保障与改进的长效运行机制。通过严抓教学督导与评价,教学效果明显好转:一是教学秩序大幅度提升。通过开展教学巡查制度,任课教师的教学责任意识显著增强,绝大多数教师都能够遵守规章制度,按时上下课,按要求调停课,教学秩序良好,教学风气有了大幅度提升。二是教学氛围呈良好态势。随时抽查的日常听课制度极大增强了任课教师的重视程度,大部分教师授课能做到课前备课充分、对教学内容熟练、态度认真负责、课堂氛围良好。三是课堂纪律明显好转。通过日常教学督导听课,教师重视遵守师德师风,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出勤率明显增加,迟到早退、不认真听讲的现象大大减少。

第六部分  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情况

2017-2018学年,学校依托学生工作会议,建立校、院两级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分别接受学生来访,解决学生思想、学习、生活中的各类问题,并及时了解学生对指导与服务的评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学校的学生指导与服务工作认可度较高,并在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等众多方面为学校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思路和视角。同时,学校借助期中教学检查、期末教学检查的机会,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对课程设置、教师教学、学习环境、后勤服务等的评价与建议,结果显示:学生对教学情况总体满意度较高,并对课程安排、师资分配方面提出了有益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二、学生毕业及学位授予情况

2018届共有本科毕业生5000人,其中毕业4949人,毕业率98.96%,授予学位4861人,学位授予率97.22%,结业51人;毕业生中81名学生取得双专业毕业证书,其中78名学生获得双学士学位。

三、攻读研究生情况

学校高度重视本科生考研工作,加强管理,周密组织,积极协调,热情服务,积极营造浓厚氛围,切实做好考研组织、宣传、服务工作。2017-2018学年,学校制定并实施了《德州学院2018届毕业生考研工作方案》,多措并举加强对2018年考研课程辅导和复试指导。2018届共有800余名毕业生考取研究生,其中有200多名毕业生被北京大学等国内985211高校录取。

四、毕业生就业与发展情况

学校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引导学生结合就业形势,科学定位,确定合理的就业期望值,树立创业谋职多渠道就业观念;根据人才需求状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教学、教材改革,更新知识内容,保证课程和教学安排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环境,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加大实习实训力度,增强学生就业实力;加强素质教育,使大学生不仅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还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素质,全面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017届共有毕业生5992人,其中本科5089人,占总人数的84.93%,截止到201712月底,2017届本科毕业生年底就业率为93.44%2018届共有毕业生6719人,其中本科5000人,占总人数的74.42%,截止到20188月底,我校2018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9.14%众多毕业生考取教师事业编、公务员、选调生,有的进入国内知名大中型企业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为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做出了贡献。毕业生在各自岗位上获得多项荣誉:如教学能手、最美教师、教学新秀、先进个人、优秀工作者、个人优秀教学成果奖等各类奖项。

五、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情况

学校通过电话和邮件调查的形式,对2017届毕业生用人单位抽样进行满意度调查,电话调查216人次,邮件调查700人次,回收有效答卷870份。调查统计结果见下表。

调查数据分析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2017届毕业生的总体评价较高,多数毕业生在工作单位表现出大学生应有的素质与水平,这是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肯定和认可。同时,用人单位也反映了部分毕业生在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岗位适应能力较差的问题。学校将继续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使毕业生尽快融入工作岗位。

 

 

6.1  用人单位对2017届毕业生的满意度调查分析表

调查项目

非常满意%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累计满意度%

总体评价

54.67

30.00

15.33

0

100

职业道德

52.67

26.67

18

0.67

97.33

工作

态度

积极性

52.67

26

20.67

0.67

99.33

责任心

吃苦耐劳

工作

能力

专业知识

51.33

28

20

0.67

99.33

动手实践

创新能力

团队

精神

沟通能力

46.74

48.79

3.19

1.28

98.72

第七部分 特色发展

学校紧紧围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搭建校内协同、校企协同、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地协同、国际合作等多种“协同育人”平台,持续强化实践教学建设,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逐步形成自身鲜明特色。

一、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一)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在专业教育基础上,以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设置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的创新创业类课程,丰富创新创业教育教材和课程资源,构建课内创新课程体系、课外创新教育体系、以及适于不同学科、专业、年级学生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创新教育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创新教育的有机结合,夯实创新创业教育基础。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基因和创业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创业情商。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努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向学生注入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方面的培养,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二)构建校企“协同育人”人才培养体系

校企协同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实现学校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生个体职业发展对创新性应用型人才需求的目标统一;校企协同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搭建校地共育平台,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协同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努力达成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效整合;校企协同优化培养过程,帮助学生完成从知识向能力、从理论向实践的飞跃;校企协同开展人才培养评价与考核,从实践、科研、创新、合作与社会适应能力等多方面,全面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综合素质。

(三)建立“三维课堂”育人机制

坚持“协同育人”的理念,从专业多维课堂视角出发,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在育人环节上,注重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教育、管理、服务相协同;在育人内容上,注重学术素养、专业素养、职业素养、创新素养相协同;在育人载体上,注重课内和课外两个课堂相协同;在育人队伍上,注重专职团学工作和专业教师两支队伍相协同;构建以“第一课堂”解决学生对“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素质”的认知问题,以“第二课堂”进行日常创新训练固化,以“第三课堂”促进学生社会实践与创新能力提高的“三维课堂”教育模式。

二、多措并举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一)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组织与制度

规范校企合作管理,确保合作办学项目的顺利实施,成立校企合作办学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教学的校领导担任,负责制定校企合作发展战略、项目审核,畅通校企双方的合作渠道,拓宽校企合作空间,推进校企双方共同发展;出台《德州学院校企合作办学项目管理办法》,规定合作办学企业和合作办学项目的基本条件,规范项目审批过程中的项目申报、项目审查、项目批准、合同签署等环节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建立统一领导、归口管理、科学决策、规范实施、事权清晰、高效顺畅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开展校企合作办学项目审计工作,规范校企合作办学行为,提高合作办学质量,维护学校和学生权益。

(二)整合校企人才合力,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围绕地方经济建设支柱产业,增设专业并强化相关专业建设,不断加强政、企、研、校之间的联系,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为学校人才培养和建立教学基地、科研基地、实习实训基地、毕业生就业基地服务。一是凝聚校企资源合力,提升实验教学条件。通过对校内资源整合、企校资源聚合,实现实验室功能的提升,实施实验室开放、共享,实验教学的模式和手段的改革创新,增加有利于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综合性、研究性、创新性实验。二是整合校企人才合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建立“访问工程师”和特聘教授制度,依托校企合作联盟、卓越教育计划等项目,聘用具有现场业界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和企业高级技师、高级技工等高技能人才,充实实验实训队伍,柔性使用,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三是凝聚校企智慧合力,强化特色实践教材建设。开展校企双方合作教材建设工作,结合学校办学基础、行业特色及办学特色,以学生为主体,以应用为重点,编制以实践项目为导向的特色实践教材。

(三)构建具备自身特色的创新创业育人模式

一是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六维”管理育人模式。采用校级管理机构管理育人、校竞赛专家委员会因材施教、校竞赛指导委员会文化育人、院系管理机构专业育人、实践教学平台实践育人、指导教师创新育人的模式,加强学校竞赛指导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实践教学平台的作用,充分利用教学资 源,发挥学校整体育人功能,通过各类媒介宣传、举办专家论坛、校内竞赛答辩等形式,积极营造竞赛文化氛围。发挥校院管理机构的作用,强化制度建设,开设竞赛课程,保障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活动的健康开展。发挥实践教学平台作用,使广大学生进入实验室、企业、实习车间等场所,学思结合,动手操作,切实实现通过竞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竞赛管理目标。

二是建立地方应用型高校“一二三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根据地方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需求,探索建立以引导学生形成创新创业意识与理念为突破、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以模拟和实操创新创业过程为核心的“一二三四”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该体系中的“一”是指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二”是指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两大类型教育,“三”是指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和大学生创业教育创新试验区三大实践平台;“四”是指组织机构保障机制、师资保障机制、条件保障机制和创新创业成果评价机制四大保障机制。以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通过借助创新科研训练、大学生科技竞赛、创新认知实验、创业素质实训和创业时间模拟等实践教育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能力,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三、创新创业教育成效凸显

一是地方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初现。学校积极筹建双创中心,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主动适应地方发展需要,面向服务、生产、管理一线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注重加强对理论教学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强化以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学。通过借力企业优势资源,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显著增强,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

二是互惠双赢合作局面逐步形成。学校认真落实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商务厅《关于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鲁教高字[2009]11号)精神,自2011年开始与企业合作招生,截止2017年底,全校共有9个学院与9个企业合作开展了校企合作办学项目,涉及25个专业,共招收学生4244人,现有在校生3791人。所开展的25个校企合作办学项目均有严格的论证程序,并经过校长办公会或分管校长专题会议研究,合作企业基本具备技术领先、理念先进、行业知名度高、技术力量雄厚、有良好发展前景、有实训基地等基本条件,合作专业符合山东省产业政策,有利于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促进学生就业。

三是一系列创新创业成果涌现。通过与企业合作,学校编写出版了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原理与应用、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服装工业制版与推板技术、纬编工艺与产品设计、中央空调实用工程技术、软件工程实用教程、环境监测实验等特色实践教材;通过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师生参与项目的积极性提高,本学年 “基于单片机的智能水杯设计”获批教育部高教司2018年第一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积极搭建科研训练平台,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本学年教师指导学生发表论文209篇,SCI收录1篇,核心期刊论文8篇,获批实用新型专利15项,外观设计专利2项,学校申报的“基于‘创新学分、创新名师、创新生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优化探索与实践”获得山东省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第八部分 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情况

一、2016-2017学年教学工作问题整改措施及成效

(一)科学进行办学定位与目标定位

针对办学定位的内涵分析表面化、概念化,部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清晰的问题,学校制定和落实《德州学院学院章程》《德州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加强对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宣传与讨论,并就“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进行深入解读,围绕培养定位与目标,结合学校转型发展,进一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整改成效:学校的办学定位更加明确,全校师生对定位与目标的理解更加深刻,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更加具体,与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契合度更高,学校教学中心地位进一步凸显,职能部门为教学中心工作服务的意识不断加强。

(二)加快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学校师资队伍学历层次偏低,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专任教师实践经验欠缺等问题,学校进一步完善《德州学院人才引进与管理办法》,制定 “十三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加大高水平人才的引进力度,激励专任教师读博,实施人事制度改革,理顺体制、健全制度、加大投入,通过改革分配制度、加强研究方法指导、积极组织教师申报各级教学改革立项项目等方式,激发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整改成效:高学历人才、“双师型”教师数量不断增加,教师发展中心组织建设和职能得到强化,教师教学积极性不断提高,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及讲授基础课的比例不断增加,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取得较大成效。

(三)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针对办学经费紧张,优秀课程资源和高水平教材不足,整体科学的专业建设规划设计缺乏等问题,学校开源节流,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不断强化实践教学设施建设,加强优质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国家级优质教育资源平台,根据《德州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德州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出台相关制度文件和建设规划,整合相近专业,优化专业资源配置。

整改成效:教学经费投入逐步增长,办学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优秀课程资源和高水平教材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专业资源配置更加优化。

(四)强化人才培养过程管理

针对教学管理制度缺乏指导、落实不到位,课堂时间设计不合理,实习、实训基地偏少等问题,学校修订和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对教学检查与管理,以学校转型发展为契机,大力推进实践教学改革。

整改成效:消除了部分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过于陈旧,内容过于原则、粗放问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实践教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实训基地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实践效果明显提高。

(五)提高生源质量及毕业生质量

针对部分专业报考率和报到率偏低、生源质量不高,专业教师参与学生学业指导、学生和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满意度的制度性反馈渠道缺乏,创业教育的基础条件薄弱等问题,学校多措并举,提高生源质量,强化制度、机制以及政策保障,鼓励专业教师参与学生学业指导,实施科学的制度性反馈渠道设计,加强毕业生持续跟踪的工作力度,完善创业教育体系,改善创业教育条件。

整改成效:生源质量逐步提高,专业教师参与学业指导的机制得以健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初次就业率有所提高,创业教育的基础条件逐步改善。

(六)完善教学管理体制机制

针对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机构不够健全,教学单位的质量监控制度不严,督导专家听课意见反馈机制不健全,教学质量监控没有做到全覆盖等问题,学校强化评价、反馈、督导三位一体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建立覆盖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加强二级院(部)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健全教学质量监控、学籍管理制度。

整改成效:制定完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考试考核等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督导队伍人员增加,教学单位质量监控制度的执行力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监控做到了全面覆盖。

二、2017-2018学年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经费短缺的问题依然存在,办学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

办学经费的短缺制约着办学条件的改善。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学校起点低,底子薄,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上都必须加大资金投入。由于长时间办学经费来自地方财政,生均经费一直较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验室建设、学科专业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高质量人才引进及青年教师培训等项目的建设力度。

改进措施: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特别是积极争取政府性项目资金支持,着力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高内涵建设质量,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具有较大国内影响的应用型大学。

(二)高水平的优秀课程资源建设依然存在短板,仍需持续整改课程量不足的问题

优质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够,公共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的数量不能满足学生选课及学分制改革的需要。由于优秀课程资源和高水平的教材建设力度不够,现有教学资源内容不够丰富,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智慧的培养受到限制。

改进措施:进一步加强课程群建设,整合关键课程资源,着力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公共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的建设方式和融合途径,探索基础理论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与实验实践课程的合理衔接和功能互补方式;进一步加强公共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打破学校内部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壁垒,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效益;进一步推进国家级、省级与校级精品课程、实用教材、优秀多媒体课件、优秀教学成果、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优质资源的开放共享,为教师教学、科研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提供优质服务;进一步加强数字化校园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力度,为全校师生提供内容丰富、配置先进的数字信息共享资源,满足其多样化的教学、科研和学习需求。

(三)专任教师及高水平学科带头人数量不足、学历偏低的问题尚未整改到位,人才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强化

师资队伍的数量略显不足、学历层次偏低、高水平学科带头人数量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从近三年情况看,专任教师总数增加缓慢,而学生规模在逐年扩大,师资队伍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双师型”教师数量远不能满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需要。

改进措施:下一步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一是支持和督促现有青年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士学位的人员报考在职研究生,攻读博士学位;二是实施“双百博士”引进计划,2108年、2019年分别引进100名优秀博士。届时,将改变师资队伍的数量不足,学历层次偏低,高水平学科带头人数量不足的问题。

 

 

 

附件:


 


德州学院2017-2018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核心支撑数据一览表

序号

数据指标名称

数据

备注

1-1

本科生人数

20212

 

1-2

折合在校生人数

26866

 

1-3

全日制在校生人数

25412

 

1-4

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

79.54%

 

2-1

专任教师数量

1199

分专业教师数量及结构见附表1234

2-2

外聘教师数量

304

 

2-3

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比例

45.87%

 

2-4

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

20.69%

 

2-5

具有硕士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

52.54%

 

3-1

全校本科专业总数(国标专业)

71

 

3-2

当年本科招生专业总数(国标专业)

1739

 

3-3

当年新增专业(国标专业)

2

 

3-4

当年停招专业(国标专业)

0

 

4

生师比

19.89

分专业生师比附表1

5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万元)

7590.63

 

6

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万元)

1832.19

 

7

生均纸质图书数(册)

4.01

 

8-1

电子图书(册)

173447

 

8-2

数据库(个)

31

 

9-1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m2

13.55

 

9-2

生均实验室面积(m2

6.54

 

10

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元)

1654

 

11

本科专项教学经费(万元)

784.93

 

12

生均本科实验经费(元)

78

 

13

生均本科实习经费(元)

27

 

14

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数

1739

 

15

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人才培养方案中)

27.93%

分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见附表5

16

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人才培养方案中)

32.15%

分专业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见附表5

17

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不含讲座)

92.79%

分专业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见附表6

18

教授授本科课程占总课程数的比例

14.81%

分专业教授授本科课程占总课程数的比例见附表6

19

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基地

589

分专业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基地见附表7

20

应届本科生毕业率

99.16%

分专业应届本科生毕业率见附表8

21

应届本科生学位授予率

98.65%

分专业应届本科生毕业率见附表8

22

应届本科生初次就业率

98.77%

分专业应届本科生初次就业率见附表8

23

体质测试达标率

93.33%

分专业体质测试达标率见附表8

24

学生学习满意度

98.16%

 

25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

100.00%

 

说明:
 
  1.
本表所涉数据全部来源于学校2018年秋季学期在教育部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填报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
 
  2.
有关数据的统计口径和统计方式参照《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知〉》(教发[2004]2号)、《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11]2号)和“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数据填报指南”。
 
  3.
学生学习满意度调查方法:座谈、问卷调查、学生来访。
 
  4.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方法:电话抽查和邮件调查。
 
  5.
上述单项数据并非教学质量指标,不可用于教学质量的评估比较。

 

 

 

附表1






各专业教师数量及生师比一览表

序号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专业教师总数

本科学生数

专业生师比

1

081601

纺织工程

44

74

1.68

2

081602

服装设计与工程

61

373

6.11

3

130504

产品设计

 

 

 

4

130505

服装与服饰设计

39

577

14.79

5

081603T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

24

47

1.96

6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53

413

7.79

7

082502

环境工程

44

249

5.66

8

070301

化学

41

264

6.44

9

080403

材料化学

43

286

6.65

10

080801

自动化

23

300

13.04

11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36

581

16.14

12

080501

能源与动力工程

21

371

17.67

13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23

241

10.48

14

040106

学前教育

60

421

7.02

15

071102

应用心理学

 

 

 

16

040107

小学教育

40

376

9.40

17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59

299

5.07

18

120203K

会计学

53

938

17.70

19

020102

经济统计学

 

 

 

20

120201K

工商管理

30

292

9.73

21

120202

市场营销

35

416

11.89

22

060101

历史学

17

144

8.47

23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16

207

12.94

24

130401

美术学

22

274

12.45

25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22

206

9.36

26

130503

环境设计

25

487

19.48

27

081801

交通运输

62

330

5.32

28

080208

汽车服务工程

60

164

2.73

29

080207

车辆工程

60

58

0.97

30

071001

生物科学

36

486

13.50

31

071002

生物技术

35

146

4.17

32

083001

生物工程

26

121

4.65

33

082702

食品质量与安全

31

254

8.19

34

090102

园艺

16

174

10.88

35

090301

动物科学

 

 

 

36

082803

风景园林

16

177

11.06

37

082802

城乡规划

8

142

17.75

38

120103

工程管理

13

178

13.69

39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32

306

9.56

40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27

404

14.96

41

071202

应用统计学

24

252

10.50

42

080910T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10

174

17.40

43

040201

体育教育

43

551

12.81

44

04020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29

94

3.24

45

050201

英语

19

563

29.63

46

050207

日语

7

120

17.14

47

050203

俄语

5

116

23.20

48

050262

商务英语

14

60

4.29

49

050101

汉语言文学

42

515

12.26

50

050301

新闻学

43

254

5.91

51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49

128

2.61

52

070201

物理学

34

137

4.03

53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45

586

13.02

54

070202

应用物理学

38

119

3.13

55

080714T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11

58

5.27

56

080905

物联网工程

46

583

12.67

57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65

829

12.75

58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51

404

7.92

59

080903

网络工程

47

424

9.02

60

080902

软件工程

23

349

15.17

61

101101

护理学

64

420

6.56

62

081302

制药工程

53

254

4.79

63

083002T

生物制药

51

120

2.35

64

130202

音乐学

43

585

13.60

65

130201

音乐表演

29

269

9.28

66

030503

思想政治教育

42

146

3.48

67

030101K

法学

23

597

25.96

68

120402

行政管理

19

227

11.95

69

070501

地理科学

14

242

17.29

70

070502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24

102

4.25

71

070503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12

158

13.17


附表2












各专业教师职称结构一览表

序号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总数

教授

副教授

讲师

助教

其他正高级

其他副高级

其他中级

其他初级

未评级

1

081601

纺织工程

44

1

18

18

3

0

1

0

3

0

2

081602

服装设计与工程

61

2

20

32

2

0

1

0

4

0

3

130504

产品设计

 

 

 

 

 

 

 

 

 

 

4

130505

服装与服饰设计

39

3

12

21

1

0

1

0

1

0

5

081603T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

24

1

11

10

1

0

0

0

1

0

6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53

7

19

24

1

0

2

0

0

0

7

082502

环境工程

44

5

14

23

0

0

2

0

0

0

8

070301

化学

41

8

13

17

2

0

1

0

0

0

9

080403

材料化学

43

7

13

20

2

0

1

0

0

0

10

080801

自动化

23

3

6

11

0

0

3

0

0

0

11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36

3

9

21

0

0

3

0

0

0

12

080501

能源与动力工程

21

3

9

7

0

0

2

0

0

0

13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23

3

6

11

0

0

3

0

0

0

14

040106

学前教育

60

4

27

23

3

0

3

0

0

0

15

071102

应用心理学

 

 

 

 

 

 

 

 

 

 

16

040107

小学教育

40

0

17

20

1

0

2

0

0

0

17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59

0

16

38

2

0

2

0

1

0

18

120203K

会计学

53

1

10

4

0

0

1

0

0

0

19

020102

经济统计学

 

 

 

 

 

 

 

 

 

 

20

120201K

工商管理

30

1

7

21

0

0

1

0

0

0

21

120202

市场营销

35

1

9

20

1

0

2

2

0

0

22

060101

历史学

17

7

2

8

0

0

0

0

0

0

23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16

4

3

9

0

0

0

0

0

0

24

130401

美术学

22

3

17

2

0

0

0

0

0

0

25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22

0

5

14

0

1

0

0

2

0

26

130503

环境设计

25

1

8

13

1

0

2

0

0

0

27

081801

交通运输

62

4

19

36

2

0

1

0

0

0

28

080208

汽车服务工程

60

3

15

37

2

0

3

0

0

0

29

080207

车辆工程

60

3

19

36

1

0

1

0

0

0

30

071001

生物科学

36

4

13

19

0

0

0

0

0

0

31

071002

生物技术

35

5

11

19

0

0

0

0

0

0

32

083001

生物工程

26

2

9

15

0

0

0

0

0

0

33

082702

食品质量与安全

31

2

10

19

0

0

0

0

0

0

34

090102

园艺

16

2

10

4

0

0

0

0

0

0

35

090301

动物科学

 

 

 

 

 

 

 

 

 

 

36

082803

风景园林

16

0

8

8

 

0

0

0

0

0

37

082802

城乡规划

8

0

3

4

1

0

0

0

0

0

38

120103

工程管理

13

1

4

6

2

0

0

0

0

0

39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32

4

13

13

2

0

0

0

0

0

40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27

2

9

15

1

0

0

0

0

0

41

071202

应用统计学

24

5

8

11

0

0

0

0

0

0

42

080910T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10

2

5

3

0

0

0

0

0

0

43

040201

体育教育

43

3

14

21

3

0

1

1

0

0

44

04020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29

1

8

18

1

0

1

0

0

0

45

050201

英语

19

1

8

10

0

0

0

0

0

0

46

050207

日语

7

0

1

6

0

0

0

0

0

0

47

050203

俄语

5

0

0

3

2

0

0

0

0

0

48

050262

商务英语

14

0

5

9

0

0

0

0

0

0

49

050101

汉语言文学

42

8

18

16

0

0

0

0

0

0

50

050301

新闻学

43

5

17

20

0

0

1

0

0

0

51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49

4

24

20

1

0

0

0

0

0

52

070201

物理学

34

4

12

15

1

0

2

0

0

0

53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45

3

9

32

1

0

0

0

0

0

54

070202

应用物理学

38

3

15

17

1

0

2

0

0

0

55

080714T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11

1

1

7

2

0

0

0

0

0

56

080905

物联网工程

46

2

13

28

2

0

1

0

0

0

57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65

7

23

33

2

0

0

0

0

0

58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51

5

15

27

3

0

0

0

1

0

59

080903

网络工程

47

6

19

18

3

0

1

0

0

0

60

080902

软件工程

23

2

2

16

2

0

1

0

0

0

61

101101

护理学

64

6

27

23

4

1

2

0

1

0

62

081302

制药工程

53

4

17

28

2

0

1

0

1

0

63

083002T

生物制药

51

5

16

27

2

0

0

0

1

0

64

130202

音乐学

43

3

17

18

2

0

0

1

0

2

65

130201

音乐表演

29

2

12

13

1

0

0

1

0

0

66

030503

思想政治教育

42

4

15

17

3

1

2

0

0

0

67

030101K

法学

23

3

10

10

0

0

0

0

0

0

68

120402

行政管理

19

3

7

9

0

0

0

0

0

0

69

070501

地理科学

14

3

3

7

0

0

1

0

0

0

70

070502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24

4

4

14

0

0

0

0

2

0

71

070503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12

1

2

9

0

0

0

0

0

0


 

附表3







 

各专业教师学位结构一览表

 

序号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总数

博士

硕士

学士

无学位

 

1

081601

纺织工程

44

6

33

4

1

 

2

081602

服装设计与工程

61

4

51

5

1

 

3

130504

产品设计

 

 

 

 

 

 

4

130505

服装与服饰设计

39

3

28

7

1

 

5

081603T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

24

6

17

1

0

 

6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53

22

22

7

2

 

7

082502

环境工程

44

15

19

9

1

 

8

070301

化学

41

14

17

10

0

 

9

080403

材料化学

43

16

19

7

1

 

10

080801

自动化

23

6

12

3

2

 

11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36

12

20

3

1

 

12

080501

能源与动力工程

21

10

9

2

0

 

13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23

8

10

3

2

 

14

040106

学前教育

60

3

38

9

10

 

15

071102

应用心理学

 

 

 

 

 

 

16

040107

小学教育

40

2

30

5

3

 

17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59

10

40

7

2

 

18

120203K

会计学

53

2

34

9

8

 

19

020102

经济统计学

 

 

 

 

 

 

20

120201K

工商管理

30

6

20

3

1

 

21

120202

市场营销

35

6

21

6

2

 

22

060101

历史学

17

8

3

6

0

 

23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16

9

3

3

1

 

24

130401

美术学

22

3

15

4

0

 

25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22

1

11

7

3

 

26

130503

环境设计

25

0

14

8

3

 

27

081801

交通运输

62

4

48

7

3

 

28

080208

汽车服务工程

60

3

45

7

5

 

29

080207

车辆工程

60

3

48

6

3

 

30

071001

生物科学

36

10

17

9

0

 

31

071002

生物技术

35

17

12

6

0

 

32

083001

生物工程

26

18

7

1

0

 

33

082702

食品质量与安全

31

12

16

3

0

 

34

090102

园艺

16

4

5

7

0

 

35

090301

动物科学

 

 

 

 

 

 

36

082803

风景园林

16

3

8

5

0

 

37

082802

城乡规划

8

3

5

0

0

 

38

120103

工程管理

13

4

4

5

0

 

39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32

4

23

5

0

 

40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27

9

14

4

0

 

41

071202

应用统计学

24

8

9

7

0

 

42

080910T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10

5

4

1

0

 

43

040201

体育教育

43

1

31

9

2

 

44

04020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29

1

22

4

2

 

45

050201

英语

19

3

15

1

0

 

46

050207

日语

7

0

7

0

0

 

47

050203

俄语

5

2

3

0

0

 

48

050262

商务英语

14

1

10

3

0

 

49

050101

汉语言文学

42

16

18

8

0

 

50

050301

新闻学

43

13

24

6

0

 

51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49

11

29

8

1

 

52

070201

物理学

34

8

19

5

2

 

53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45

10

30

5

0

 

54

070202

应用物理学

38

11

20

5

2

 

55

080714T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11

2

9

0

0

 

56

080905

物联网工程

46

6

34

5

1

 

57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65

15

42

6

2

 

58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51

8

39

2

2

 

59

080903

网络工程

47

13

30

1

3

 

60

080902

软件工程

23

4

14

4

1

 

61

101101

护理学

64

3

34

26

1

 

62

081302

制药工程

53

17

30

6

0

 

63

083002T

生物制药

51

18

28

5

0

 

64

130202

音乐学

43

3

30

8

2

 

65

130201

音乐表演

29

2

21

5

1

 

66

030503

思想政治教育

42

9

28

5

0

 

67

030101K

法学

23

4

12

7

0

 

68

120402

行政管理

19

6

7

6

0

 

69

070501

地理科学

14

7

2

5

0

 

70

070502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24

14

6

4

0

 

71

070503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12

2

7

3

0

 

 

 

 

 

 

 

 

附表4







 

各专业教师年龄结构一览表

 

序号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总数

35岁及以下

36-45

46-55

56岁及以上

 

1

081601

纺织工程

44

10

19

15

0

 

2

081602

服装设计与工程

61

8

36

17

0

 

3

130504

产品设计






 

4

130505

服装与服饰设计

39

8

21

10

0

 

5

081603T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

24

6

11

7

0

 

6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53

6

26

20

1

 

7

082502

环境工程

44

1

25

16

2

 

8

070301

化学

41

4

19

18

0

 

9

080403

材料化学

43

6

20

15

2

 

10

080801

自动化

23

1

13

8

1

 

11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36

3

23

10

0

 

12

080501

能源与动力工程

21

3

13

5

0

 

13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23

1

13

8

1

 

14

040106

学前教育

60

6

19

30

5

 

15

071102

应用心理学






 

16

040107

小学教育

40

3

16

21

0

 

17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59

2

38

18

1

 

18

120203K

会计学

53

0

26

26

1

 

19

020102

经济统计学






 

20

120201K

工商管理

30

0

20

10

0

 

21

120202

市场营销

35

1

22

12

0

 

22

060101

历史学

17

1

3

12

1

 

23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16

5

3

6

2

 

24

130401

美术学

22

3

10

9

0

 

25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22

2

13

7

0

 

26

130503

环境设计

25

1

13

10

1

 

27

081801

交通运输

62

6

31

23

2

 

28

080208

汽车服务工程

60

8

27

23

2

 

29

080207

车辆工程

60

6

28

25

1

 

30

071001

生物科学

36

3

20

13

0

 

31

071002

生物技术

35

5

20

10

0

 

32

083001

生物工程

26

3

18

5

0

 

33

082702

食品质量与安全

31

5

20

6

0

 

34

090102

园艺

16

2

4

8

2

 

35

090301

动物科学






 

36

082803

风景园林

16

2

6

8

0

 

37

082802

城乡规划

8

0

6

2

0

 

38

120103

工程管理

13

3

6

3

1

 

39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32

1

13

18

0

 

40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27

3

13

11

0

 

41

071202

应用统计学

24

1

15

7

1

 

42

080910T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10

2

7

1

0

 

43

040201

体育教育

43

2

24

13

4

 

44

04020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29

0

19

8

2

 

45

050201

英语

19

1

12

5

1

 

46

050207

日语

7

3

3

1

0

 

47

050203

俄语

5

2

2

1

0

 

48

050262

商务英语

14

9

3

2

0

 

49

050101

汉语言文学

42

3

15

22

2

 

50

050301

新闻学

43

1

23

18

1

 

51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49

2

22

24

1

 

52

070201

物理学

34

3

17

12

2

 

53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45

4

29

12

0

 

54

070202

应用物理学

38

5

18

13

2

 

55

080714T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11

3

7

1

0

 

56

080905

物联网工程

46

3

30

12

1

 

57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65

3

40

20

2

 

58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51

4

33

14

0

 

59

080903

网络工程

47

4

25

17

1

 

60

080902

软件工程

23

4

10

9

0

 

61

101101

护理学

64

9

20

29

6

 

62

081302

制药工程

53

12

22

18

1

 

63

083002T

生物制药

51

11

23

16

1

 

64

130202

音乐学

43

7

26

7

3

 

65

130201

音乐表演

29

4

16

6

3

 

66

030503

思想政治教育

42

2

20

18

2

 

67

030101K

法学

23

1

13

7

2

 

68

120402

行政管理

19

2

11

5

1

 

69

070501

地理科学

14

5

2

7

0

 

70

070502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24

8

8

8

0

 

71

070503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12

4

4

4

0

 























 

 

 

 

 

附表5





各专业学分比例情况一览表

序号

校内专业代码

校内专业名称

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

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

1

081601

纺织工程

17.65%

26.47%

2

081602

服装设计与工程

19.41%

26.47%

3

130504

产品设计

 

 

4

130505

服装与服饰设计

40.94%

28.44%

5

081603T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

30.59%

27.65%

6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32.35%

27.94%

7

082502

环境工程

32.35%

26.76%

8

070301

化学

15.29%

26.76%

9

080403

材料化学

47.35%

22.65%

10

080801

自动化

31.76%

24.71%

11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38.24%

23.53%

12

080501

能源与动力工程

37.65%

24.12%

13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38.24%

23.53%

14

040106

学前教育

26.25%

32.50%

15

071102

应用心理学

 

 

16

040107

小学教育

26.25%

33.13%

17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19.06%

20.00%

18

120203K

会计学

32.81%

20.63%

19

020102

经济统计学

 

 

20

120201K

工商管理

34.69%

27.50%

21

120202

市场营销

35.94%

26.25%

22

060101

历史学

31.25%

20.00%

23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23.75%

21.25%

24

130401

美术学

49.69%

26.25%

25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45.31%

26.88%

26

130503

环境设计

45.00%

26.88%

27

081801

交通运输

30.00%

27.65%

28

080208

汽车服务工程

30.29%

27.06%

29

080207

车辆工程

30.29%

27.06%

30

071001

生物科学

33.53%

25.59%

31

071002

生物技术

31.76%

26.76%

32

083001

生物工程

30.29%

28.53%

33

082702

食品质量与安全

30.59%

21.47%

34

090102

园艺

33.53%

26.76%

35

090301

动物科学

 

 

36

082803

风景园林

20.00%

27.06%

37

082802

城乡规划

22.35%

37.06%

38

120103

工程管理

17.50%

20.31%

39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16.47%

21.18%

40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14.12%

27.06%

41

071202

应用统计学

14.12%

28.24%

42

080910T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17.06%

27.06%

43

040201

体育教育

41.25%

28.13%

44

04020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43.13%

21.25%

45

050201

英语

34.38%

22.50%

46

050207

日语

29.38%

29.38%

47

050203

俄语

15.00%

450.00%

48

050262

商务英语

34.38%

28.13%

49

050101

汉语言文学

16.25%

20.00%

50

050301

新闻学

29.38%

26.25%

51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28.13%

26.25%

52

070201

物理学

17.24%

29.31%

53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30.34%

65.17%

54

070202

应用物理学

24.73%

8.60%

55

080714T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43.08%

37.69%

56

080905

物联网工程

5.97%

8.21%

57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0.00%

21.76%

58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30.00%

26.88%

59

080903

网络工程

20.59%

20.59%

60

080902

软件工程

21.18%

27.06%

61

101101

护理学

23.53%

20.59%

62

081302

制药工程

31.18%

20.59%

63

083002T

生物制药

30.00%

20.59%

64

130202

音乐学

20.00%

20.63%

65

130201

音乐表演

20.00%

21.88%

66

030503

思想政治教育

22.50%

29.06%

67

030101K

法学

12.50%

26.25%

68

120402

行政管理

11.88%

27.50%

69

070501

地理科学

30.00%

26.47%

70

070502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30.00%

27.06%

71

070503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31.76%

27.06%

 

 

 

 

 

 

 

 

附表6





各专业教授上课情况一览表

序号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主讲本科课程的本专业教授占本专业教授总数的比例

教授讲授本专业课程占本专业课程总数比例

1

081601

纺织工程

100.00%

4.76%

2

081602

服装设计与工程

100.00%

9.23%

3

130504

产品设计

 

 

4

130505

服装与服饰设计

100.00%

1.82%

5

081603T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

100.00%

3.45%

6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77.78%

11.67%

7

082502

环境工程

100.00%

11.59%

8

070301

化学

100.00%

26.09%

9

080403

材料化学

100.00%

18.18%

10

080801

自动化

100.00%

10.91%

11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00.00%

12.63%

12

080501

能源与动力工程

100.00%

12.37%

13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00.00%

11.11%

14

040106

学前教育

100.00%

5.36%

15

071102

应用心理学

 

 

16

040107

小学教育

100.00%

1.56%

17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18

120203K

会计学

100.00%

5.80%

19

020102

经济统计学

 

 

20

120201K

工商管理

100.00%

5.08%

21

120202

市场营销

100.00%

13.79%

22

060101

历史学

100.00%

44.83%

23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100.00%

9.09%

24

130401

美术学

100.00%

15.19%

25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100.00%

17.91%

26

130503

环境设计

100.00%

18.75%

27

081801

交通运输

100.00%

10.00%

28

080208

汽车服务工程

100.00%

7.14%

29

080207

车辆工程

100.00%

7.14%

30

071001

生物科学

100.00%

14.29%

31

071002

生物技术

100.00%

7.69%

32

083001

生物工程

100.00%

6.45%

33

082702

食品质量与安全

100.00%

4.44%

34

090102

园艺

100.00%

7.69%

35

090301

动物科学

 

 

36

082803

风景园林

 

 

37

082802

城乡规划

 

 

38

120103

工程管理

100.00%

8.70%

39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100.00%

11.54%

40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100.00%

12.50%

41

071202

应用统计学

100.00%

18.52%

42

080910T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100.00%

13.50%

43

040201

体育教育

75.00%

13.21%

44

04020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50.00%

4.08%

45

050201

英语

100.00%

2.08%

46

050207

日语

 

 

47

050203

俄语

 

 

48

050262

商务英语

 

 

49

050101

汉语言文学

100.00%

23.68%

50

050301

新闻学

100.00%

11.63%

51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100.00%

9.46%

52

070201

物理学

80.00%

13.33%

53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20.00%

7.41%

54

070202

应用物理学

60.00%

14.29%

55

080714T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20.00%

15.79%

56

080905

物联网工程

40.00%

5.66%

57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00.00%

14.08%

58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00.00%

13.92%

59

080903

网络工程

100.00%

13.79%

60

080902

软件工程

100.00%

8.00%

61

101101

护理学

100.00%

15.91%

62

081302

制药工程

100.00%

5.56%

63

083002T

生物制药

100.00%

10.00%

64

130202

音乐学

100.00%

100.00%

65

130201

音乐表演

100.00%

100.00%

66

030503

思想政治教育

100.00%

14.63%

67

030101K

法学

100.00%

5.56%

68

120402

行政管理

100.00%

13.64%

69

070501

地理科学

100.00%

22.92%

70

070502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100.00%

35.71%

71

070503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37.50%

8.33%

 

 

 

 

 

 

 

附表7




各专业实践教学及实习实训基地情况一览表

序号

校内专业代码

校内专业名称

实践教学及实习实训基地数量

1

081601

纺织工程

27

2

081602

服装设计与工程

11

3

130504

产品设计

 

4

130505

服装与服饰设计

19

5

081603T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

2

6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11

7

082502

环境工程

11

8

070301

化学

10

9

080403

材料化学

8

10

080801

自动化

8

11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0

12

080501

能源与动力工程

10

13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7

14

040106

学前教育

14

15

071102

应用心理学

 

16

040107

小学教育

7

17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1

18

120203K

会计学

3

19

020102

经济统计学

 

20

120201K

工商管理

0

21

120202

市场营销

2

22

060101

历史学

6

23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10

24

130401

美术学

14

25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14

26

130503

环境设计

14

27

081801

交通运输

27

28

080208

汽车服务工程

23

29

080207

车辆工程

23

30

071001

生物科学

9

31

071002

生物技术

11

32

083001

生物工程

11

33

082702

食品质量与安全

8

34

090102

园艺

6

35

090301

动物科学

 

36

082803

风景园林

7

37

082802

城乡规划

6

38

120103

工程管理

8

39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4

40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6

41

071202

应用统计学

3

42

080910T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0

43

040201

体育教育

13

44

04020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12

45

050201

英语

11

46

050207

日语

9

47

050203

俄语

9

48

050262

商务英语

11

49

050101

汉语言文学

19

50

050301

新闻学

4

51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11

52

070201

物理学

1

53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5

54

070202

应用物理学

1

55

080714T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5

56

080905

物联网工程

5

57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5

58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0

59

080903

网络工程

4

60

080902

软件工程

3

61

101101

护理学

8

62

081302

制药工程

2

63

083002T

生物制药

2

64

130202

音乐学

7

65

130201

音乐表演

5

66

030503

思想政治教育

15

67

030101K

法学

11

68

120402

行政管理

2

69

070501

地理科学

10

70

070502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9

71

070503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9

 

 

 

 

 

 

 

 

附表8






各专业毕业生毕业就业情况一览表

序号

校内专业代码

校内专业名称

毕业率

学位授予率

初次就业率

体质达标率

1

081601

纺织工程

100%

100%

86.67%

99.31%

2

081602

服装设计与工程

100.00%

98.75%

100.00%

94.37%

3

130504

产品设计

 

 

 

 

4

130505

服装与服饰设计

97.83%

93.33%

98.91%

93.92%

5

081603T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

100.00%

100.00%

94.74%

92.00%

6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100.00%

100.00%

100.00%

94.61%

7

082502

环境工程

100.00%

100.00%

98.25%

88.45%

8

070301

化学

100.00%

100.00%

100.00%

92.55%

9

080403

材料化学

100.00%

100.00%

100.00%

96.21%

10

080801

自动化

100.00%

100.00%

98.11%

87.64%

11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98.81%

98.80%

97.62%

92.89%

12

080501

能源与动力工程

98.99%

98.98%

98.53%

96.40%

13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4

040106

学前教育

100.00%

99.17%

100.00%

97.30%

15

071102

应用心理学

 

 

 

 

16

040107

小学教育

100.00%

100.00%

99.22%

96.76%

17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100.00%

100.00%

100.00%

91.42%

18

120203K

会计学

99.63%

100.00%

100.00%

92.50%

19

020102

经济统计学

 

 

 

 

20

120201K

工商管理

100.00%

100.00%

100.00%

92.55%

21

120202

市场营销

100.00%

100.00%

100.00%

96.61%

22

060101

历史学

100.00%

100.00%

91.43%

85.40%

23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100.00%

100.00%

100.00%

91.80%

24

130401

美术学

100.00%

98.18%

85.96%

91.08%

25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95.24%

96.67%

96.83%

89.83%

26

130503

环境设计

96.65%

98.84%

97.65%

86.50%

27

081801

交通运输

100.00%

94.06%

99.01%

92.06%

28

080208

汽车服务工程

97.37%

97.30%

97.37%

94.97%

29

080207

车辆工程

 

 

 

 

30

071001

生物科学

100.00%

100.00%

98.30%

97.22%

31

071002

生物技术

100.00%

100.00%

100.00%

95.17%

32

083001

生物工程

100.00%

100.00%

100.00%

93.81%

33

082702

食品质量与安全

100.00%

100.00%

97.83%

94.80%

34

090102

园艺

100.00%

100.00%

100.00%

95.51%

35

090301

动物科学

 

 

 

 

36

082803

风景园林

100.00%

96.43%

100.00%

86.15%

37

082802

城乡规划

100.00%

100.00%

100.00%

79.26%

38

120103

工程管理

 

 

 

87.81%

39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100.00%

97.87%

100.00%

96.84%

40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97.62%

90.24%

100.00%

92.13%

41

071202

应用统计学

100.00%

100.00%

100.00%

97.36%

42

080910T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43

040201

体育教育

96.90%

97.60%

99.22%

100.00%

44

04020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45

050201

英语

98.44%

96.83%

99.22%

95.88%

46

050207

日语

100.00%

100.00%

100.00%

95.65%

47

050203

俄语

96.67%

100.00%

100.00%

89.29%

48

050262

商务英语

 

 

 

95.33%

49

050101

汉语言文学

99.44%

99.43%

98.87%

96.76%

50

050301

新闻学

98.70%

97.37%

100.00%

93.56%

51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100.00%

97.37%

100.00%

94.89%

52

070201

物理学

100.00%

100.00%

100.00%

94.53%

53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100.00%

99.38%

99.38%

90.04%

54

070202

应用物理学

100.00%

100.00%

100.00%

92.45%

55

080714T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100.00%

100.00%

96.30%

97.27%

56

080905

物联网工程

100.00%

100.00%

100.00%

96.44%

57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98.05%

90.55%

100.00%

91.10%

58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99.25%

99.25%

100.00%

93.55%

59

080903

网络工程

95.71%

97.01%

100.00%

90.18%

60

080902

软件工程

 

 

 

 

61

101101

护理学

100.00%

100.00%

100.00%

97.01%

62

081302

制药工程

100.00%

100.00%

100.00%

93.85%

63

083002T

生物制药

100.00%

100.00%

100.00%

92.00%

64

130202

音乐学

98.63%

96.76%

99.45%

90.02%

65

130201

音乐表演

92.31%

95.24%

100.00%

85.76%

66

030503

思想政治教育

100.00%

96.15%

100.00%

98.45%

67

030101K

法学

98.87%

98.29%

100.00%

93.37%

68

120402

行政管理

100.00%

98.11%

100.00%

93.93%

69

070501

地理科学

97.96%

100.00%

97.96%

90.95%

70

070502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100.00%

100.00%

100.00%

95.69%

71

070503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95.74%

100.00%

100.00%

95.38%

 

    德州学院教学质量督导与评估处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