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教学质量督导与评估处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审核评估   >   质量报告   >   正文

德州学院2018-2019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作者: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 2020-09-04

说明: S师新报头题-德说明: S师新报头题-州说明: S师新报头题-学说明: S师新报头题-院

2018-2019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二〇一九年十二月

 

 

第一部分  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1

一、办学定位. 1

二、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1

三、在校学生情况. 4

四、本科生源质量情况. 4

第二部分 师资与教学条件. 5

一、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 5

二、教育教学水平. 5

三、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 6

四、教学经费投入. 6

五、教学设施. 7

第三部分  教学建设与改革. 9

一、专业建设. 9

二、课程建设. 9

三、教材建设. 10

四、教学改革. 10

五、实践教学. 11

第四部分 专业培养能力. 13

一、人才培养目标. 13

二、人才培养条件. 13

三、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18

四、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18

五、学风管理措施与效果. 19

第五部分 质量保障体系. 20

一、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 20

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22

三、日常监控及运行. 23

四、本科教学基本状态分析. 24

五、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整改. 24

六、专业认证工作. 25

第六部分 学生学习效果. 26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情况. 26

二、学生指导与服务. 26

三、学生毕业及学位授予情况. 27

四、攻读研究生情况. 27

五、毕业生就业情况. 28

六、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情况. 28

七、毕业生就业行业流向. 30

第七部分 特色发展. 30

一、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打造优质校务服务体系. 30

二、实施美育教育改革,构建“弘美”大课堂. 32

第八部分 需要解决的问题. 34

一、存在的问题. 34

二、解决措施. 34

 附件:德州学院2018-2019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核心支撑数据一览表..............36

附表1:各专业教师数量及生师比一览表.........................................38

附表2:各专业教师职称结构一览表.............................................40

附表3:各专业教师学位结构一览表.............................................43

附表4:各专业教师年龄结构一览表 ............................................45

 附表5:各专业学分比例情况一览表.............................................47

 附表6:各专业教授上课情况一览表.............................................49

 附表7:各专业实践教学及实习实训基地情况一览表...............................51

附表8:各专业毕业生毕业就业情况一览表.......................................53

 

 


德州学院2018-2019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德州学院是山东省政府直属全日制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位于山东省德州市。学校始建于1971年,历经德州师范专科学校、德州高等专科学校两个时期,20003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省属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德州学院。

学校牢固树立教学中心地位,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200611月,在全国同类院校中首批、全省同类院校中率先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99月,被山东省教育厅和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第一批山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01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7年获批十三五首批山东省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基地,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确定为山东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196月,顺利通过教育部审核评估整改工作专项检查。     

2018-2019学年,德州学院在省委、省政府和省教育厅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及“新高教40条”文件精神,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推进高质量发展,深化综合改革,推进依法治校,加强教学管理规范化,教风学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明显,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实现较大突破,人才培养特色逐步形成。  

第一部分  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办学定位

1.办学目标定位: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大学。

2.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专业能力强、职业素养高,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3.学科专业建设定位:以文理为基础,工科为重点,大力发展新兴和交叉学科,形成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

4.办学类型定位: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

5.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

6.服务面向定位:根植德州,面向山东,融入京津冀。

二、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专业建设思路,出台了《德州学院专业动态调整实施办法》《德州学院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管理办法》《德州学院专业建设与结构调整规划(2019-2021年)》等文件,不断完善专业设置及专业调整机制。2018-2019学年,停招产品设计、动物科学、经济统计学、应用心理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5个专业,新上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本科招生专业67个,专业设置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大学科门类,形成了以文理为基础,工科为重点,重点发展与地方产业体系密切结合的应用型、新型学科专业,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  

1.1 德州学院2019年本科专业设置一览表

序号

学科门类

专业类

专业名称

1

经济学

经济与贸易类

国际经济与贸易

2

法学

法学类

法学

3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

思想政治教育

4

教育学

教育学类

学前教育

5

小学教育

6

体育学类

体育教育

7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8

文学

中国语言学类

汉语言文学

9

汉语国际教育

10

外国语言学类

英语

11

日语

12

俄语

13

商务英语

14

新闻传播学类

新闻学

15

历史学

历史学类

历史学

16

理学

数学类

数学与应用数学

17

信息与计算科学

18

物理学类

物理学

19

应用物理学

20

化学类

化学

21

地理科学类

地理科学

22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23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24

生物科学类

生物科学

25

生物技术

26

生物信息学

27

统计学类

应用统计学

28

工学

机械类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29

车辆工程

30

材料类

材料化学

31

能源动力类

热能与动力工程

32

电子信息类

电子信息工程

33

自动化类

自动化

34

计算机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35

网络工程

36

物联网工程

37

软件工程

38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39

化工与制药类

化学工程与工艺

40

制药工程

41

生物制药

42

纺织类

纺织工程

43

服装设计与工程

44

非织造材料

45

交通运输类

交通运输

46

汽车服务工程

47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环境工程

48

生物工程类

生物工程

49

建筑类

风景园林

50

城乡规划

51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食品质量与安全

52

电气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53

农学

植物生产类

园艺

54

医学

护理学类

护理学

55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56

工程管理

57

 

工商管理类

会计学

58

工商管理

59

市场营销

60

公共管理类

公共事业管理

61

行政管理

62

艺术学

音乐与舞蹈学类

音乐学

63

音乐表演

64

美术学类

美术学

65

设计学类

视觉传达设计

66

环境设计

67

服装与服饰设计

 

1-1 学科专业比例示意图

三、在校学生情况

本学年学校全日制在校生26160人,其中本科生20271人,占全日制在校学生人数的77.49%;专科5880人,成人函授生12920人,联合培养研究生31人,留学生9人,折合在校生数27470人。

四、本科生源质量情况

2019年德州学院本科录取一志愿首次投档完成招生计划,录取分数较往年稍有提高,本科批各科类录取情况如下:

1)公费师范生,我校第二年度招生公费师范生,文史类录取最低527分,高出录取控制线24分;理工类录取最低500分,高出录取控制线57分;美术类录取最低465分,高出录取控制线139分;音乐类录取最低381分,高出录取控制线55

2)普通文史类专业录取最低分527分,高出录取控制线24分;校企合作办学专业录取最低分520分,高出录取控制线17分。普通理工类专业录取最低分476分,高出录取控制线33分;校企合作办学专业录取最低分462分,高出录取控制线19分。

3)美术类艺术文录取综合分最低537分,艺术理录取综合分最低525分;音乐类专业,今年首次使用音乐类联考(济南大学平台)成绩,联考成绩艺术文录取最低75.93分,艺术理录取最低74.67分。

4)体育类录取综合分最高564分,最低531分。

5)春季高考类专业,各类别录取情况为:①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录取最低分625分;②服装设计与工程录取最低分598分;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录取最低分598分;④制药工程录取最低分625分;⑤护理学录取最低分663分;⑥国际经济与贸易录取最低分657分;⑦市场营销录取最低分644分;⑧学前教育录取最低分612分。

第二部分 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

学校紧紧围绕建设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积极推进高校青年教师成长发展计划,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同时努力培育优秀高端人才,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师数量不断增加,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新成效。

2019年,学校共有教职工1636人,其中专任教师1306人,外聘教师418人,生师比为18.13。专任教师中博士326人,硕士661人,教授(正高)114人,副教授(副高)451人,讲师(中级)572人,专任教师队伍的年龄、职称、学位和学缘结构日趋合理。

2.1  德州学院2019年师资队伍结构统计表

年龄结构

≤35

36-45

46-55

55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218

16.69

559

42.80

415

31.78

114

8.73

职称结构

教授

副教授

讲师

助教以下

114

8.73

451

34.53

572

43.80

169

12.94

学位结构

博士

硕士

学士

其他

326

24.96

661

50.61

189

14.47

130

9.95

学缘结构

本校毕业

外校毕业

省内学校毕业

省外学校毕业

21

1.61

1285

98.39

669

51.23

637

48.77

二、教育教学水平

学校着力打造适应办学特色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拥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获批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1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2人、山东省青年科技奖1人、山东省突出贡献科学家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省级教学名师7人、山东省优秀教师1人、山东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山东省高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基地)首席专家3人、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4人。学校大力实施天衢英才工程,至今已引进7人,其中国家千人计划”1人,国家万人计划”1人,泰山学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

学校不断强化教师发展中心组织建设和职能,实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全面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在第六届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共获二等奖4人、三等奖4人、优秀奖3人,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全国高校教师教学竞赛分析报告(2012-2018中,位居全国普通高校第103名,山东省普通高校第6名;2018年获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实现了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零的突破。 

三、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

学校坚持“向教学第一线倾斜”原则,通过设立教师教学研究专项经费、教学名师和教学骨干教师津贴等激励项目,鼓励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同时,将本科教学课时量、教学效果作为教师业务考核、职称晋升的评价标准,确保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

2018-2019学年,共开设本科课程2329门,其中教授授本科课程176门,占总课程的7.56%,副教授授本科课程700门,占总课程的30.06%;全校开设本科课程4838门次,教授授本科课程299门次,副教授授本科课程1337门次。

四、教学经费投入

教学经费是维持学校教学活动顺利展开的基础和前提,学校教学经费的管理和使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2018年学校进一步开拓资金来源渠道,在合理利用中央、省级教育专项资金的基础之上、积极寻求社会办学力量,坚持“向教学第一线倾斜”的原则,加大本科教学经费投入,对教学经费进行合理的使用和管理,提升本科教学水平,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2018年本科教学经费投入情况如下表所示:

                  2.2  2018年本科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项目

金额(万元)

生均经费(元)

本科教学日常运行经费

3946.85

1981

本科教学专项经费

1376.95

691

本科教学实验经费

208.31

105

本科教学实习经费

65.92

33

2-1 2018年教学与经费投入统计图

五、教学设施

(一)教学场地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1347478 m22021.12亩),生均占地面积51.51m2,各类用房建筑面积681795.74 m2。教学行政用房建筑面积344329.06 m2,其中教室面积 96694.60m2,图书馆面积28458 m2,实验室、实习场所面积132270.76 m2,专用科研用房面积27551m2,体育馆7301.76 m2,行政办公用房47072.39m2,生均教学行政用房建筑面积13.16 m2

目前,学校设有食堂(餐厅)5个,建筑面积49724.5 m2,学生公寓建筑面积225120.2 1m2,计5279间,操场4个,占地92649 m2,学生生活环境舒适优美。

截止到2019930日,学校固定资产总值111292.5983万元。

(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截止到2019930日,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2158.98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0.81万元,其中单价10万元以上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255台(件),价值7694.56万元。本学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827.69万元。

(三)实验室基本情况

目前,学校建有18个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拥有各类实验室256个。建成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1个,校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建设项目4个。建设山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山东省工程实验室2个,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

(四)图书资源建设

2018年,学校馆藏图书232万余册,中外文印本期刊902种,电子图书268017种,中外文电子期刊589163册,拥有中外文数据库共计31个,本科生均图书流通量为2.82/人。

学校坚持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相互补充,实体文献与虚拟文献并行发展的文献资源建设理念,构建了学科门类齐全、重点学科突出、多类型多载体多语种的文献保障系统。学校现为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成员单位,与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国家图书馆等全国性文献保障服务系统常年保持直通链接关系,开通了文献传递和馆际互借业务,设立博文楼借阅中心,进一步拓宽读者服务空间,建立桑恒昌文学馆,加强与社会各界联系。

(五)信息化条件建设

在信息化基础保障方面,一是做了校园网核心机房“双电源线路热备”切换、UPS新风系统建设以及机房温度、湿度信息报警系统等工作,确保了核心机房硬件物理设施的安全运行;二是加强学校信息系统安全保障工作,对外采用租赁安全服务方式,实现了所有学校对外信息系统运行状态的全天候监控、访问链接的安全过滤和内部系统漏洞的定期扫描,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内建设了堡垒机、VPN系统、WAF、日志服务器等,实现了校园网内网信息系统安全保护;三是加强信息系统等级保护推进工作,将若干重要系统均进行了等保测评,进一步加强信息系统安全。

持续深化信息化在学校管理中的推广应用:一是网上服务大厅30多个业务流程全部启用,办理各种网络审批事项近4000件,“数据多走路、师生少跑腿”目标基本实现;二是大力推进无纸化办公,学校通知均通过内网办公信息系统传递,校长办公会、党委会均实现无纸化办公,节约了资源、提升了效率;三是学生管理实现从新生注册到学生离校全程信息化管理,新生实现网上预报到、网上选宿舍、入校电子报道,实现学生评优、测评、管理等各项工作全程信息化管理,启用了毕业生离校系统,工作效率大大提升;四是决策支撑系统投入运行,以数据中心为基础,对学校教职工、学生、科研工作、资产情况、图书情况、学生住宿、校友情况、教研信息等方面的数据从多个重要维度进行全面分析,分析结果以饼图、折线、柱状图等图形方式呈现,清晰易懂、对比明显,为学校发展规划提供决策支持。

第三部分  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一是注重突出学科专业特色,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为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定期更新教学大纲,适时修订专业教材,科学构建课程体系,结合专业特色和优势,及时优化专业布局,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本学年,学校出台了《德州学院专业动态调整实施办法》《德州学院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管理办法》等文件,建立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定期进行专业动态调整。

二是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专业集群。以区域产业规划和经济发展为方向,积极对接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乡村振兴及“6+6”优势产业体系等,以4个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专业(群)和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5个校级专业群和2个省级自筹专业群建设为引领,带动我校特色优势专业集群发展;组织开展4项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中期评估工作,通过专业群自评、校内检查、校外专家评估等程序,整改存在的问题,查找与结项要求的差距,有效地促进专业群建设。

三是稳步推进专业认证工作。以思想政治教育和学前教育两个专业作为师范类专业认证试点开展相关工作,逐步铺开对全校师范类专业的认证工作;在纺织工程和服装设计与工程两个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的基础上,有计划、分步骤实施全校工科专业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

二、课程建设

学校大力推进课程教学规范化建设,落实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预设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使每一门课程、每一个单元、每一个章节的教学活动都有的放矢,支撑和服务于人才培养方案中知识、能力、素质目标的实现。

(一)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融通,实现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化,充分发挥课堂育人主阵地功能。

(二)课程数量与结构

2018-2019学年,共开设本科课程 2329门(4838门次),其中,必修课1169门(3329门次),占课程总数的50.19%,选修课1160门(1509门次),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为1.008:1,与人才培养方案中比例基本一致。

(三)在线课程建设

学校根据教育部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进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和激励政策支持,确定了118门在线开放课程名单,其中,2019年上半年招标重点建设课程21门,省平台上线18门;2019年下半年招标建设22门,目前共引进和自建在线开放课程45门。

学校不断优化网络教学集成系统平台,通过整合全校名师教学视频丰富备课资源,搭建教学共享平台,支持所有在授本科课程的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课程制作、在线课程教学、过程分析统计、研究性教学、碎片化学习等,进一步推进了课程教学信息化改革,获批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组织的“2018年智慧教学试点项目”1项。

三、教材建设

学校加强教材的规划、编写、审查、引进和选用等环节的规范管理,确保选用的教材价值导向正确,统一使用工程重点教材,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学科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优先在国家公布的目录中选用。鼓励教师根据教学成果、教学经验编写符合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的有特色、有创新、适用性强的高质量教材,2018-2019学年,全校教师共主编教材 25部。为确保使用“马工程”重点教材,安排专题培训活动,共11名教师参加教育部、省教育厅“马工程”重点教材任课教师示范培训班学习,50余名教师参加校内培训。

四、教学改革

2018-2019学年,学校继续坚持“校地互动、产教融合、整体优化、协同发展、特色鲜明”的原则,大力发展应用型学科专业和传统文理学科的应用型方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程,着力培养专业能力强、职业素养高,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一)有效推动教学方法改革

为大力提升我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本学年组织30余名骨干教师参加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山东省教学服务中心承办的“融合创新 加快一流课程与教材建设”研讨会,并藉此举办系列相关报告会;定期组织开展青年教师沙龙、教师工作坊、EMI专题培训、ISCE培训、精彩一课”磨课、青年教师比赛等一系列活动,以赛带训,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强化教学基本功和能力训练;出台《德州学院教学观摩比赛活动实施办法》《德州学院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实施办法》,组织青年教师教学沙龙,“超星杯”高校教师教学比赛,有效激发教师教学热情;鼓励广大教师探索适应时代、专业和学生实际需求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采用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实施学分制和双专业、双学位改革

学分制改革是基础性的教育体制改革举措,是人才培养模式全新塑造,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的重新组织和创新。学校自2016年开始探索进行学分制改革,2017年正式启动学分制改革,根据省教育厅等4部门《关于印发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学分制管理规定的通知》要求,制定和完善了相关配套管理制度8个,并向有关处室、各院部印发,使师生更好的了解、理解和执行政策,全面顺利推进学分制改革。至今,学分制改革已取得重要突破,各项改革措施正在深入推进。在学分制的基础上,2018年实施双学位、双专业教育改革,出台了《德州学院双学位双专业教育实施细则(修订)》,制定了48个本科专业的双学位、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8-2019第一学期共开设专业38个,学生报名569人,比500人的预期目标超出13.8%

(三)推动教学改革与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出台学校教改教研相关激励政策文件,鼓励教师从事教学改革研究,引导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及学生培养上。本学年组织开展山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期检查、山东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就业教育通识课程指导纲要研究项目申报交流会、山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开题报告会、校教改结项报告会、校教改重点项目开题报告会、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中期检查等20多项教学研究与改革活动。组织开展2018年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遴选工作,1名申报者从教学名师中脱颖而出,代表山东省参加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的遴选。

学校获批山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7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工程教育专项课题1项、获批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2018年度工程教育专项课题1项、教育部高教司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项目69项;获批山东省企业培训与职工教育重点课题8项,获得山东省职工教育与职业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6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7项,学校被评为山东省校企合作示范单位、山东省企业培训与职工教育重点课题研究先进单位。

五、实践教学

(一)规范实践教学管理

一是规范实验教学管理,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组织完成本学期实验课程安排和跨学院课程的排课工作,每周均组织实验课程的教学巡查,并将检查结果进行实时通报;严格执行实验项目管理审批制度,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实验教学工作量的统计审核。二是规范学生的实习实训,确保实习实训质量。对实习大纲、实习计划和安排、实习总结、实习报告和成绩做明确要求,加强对实习工作全过程的监督、检查,规范实习教学各环节,以提高实习质量。

(二)加大专业大实践平台项目建设力度

为推进协同育人工作,加强学校与企业、行业之间合作,推进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共建设12个校级专业大实践平台;重点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平台、音乐专业大实践育人平台、吟诵实践教学平台、机电工程学院专业大实践平台、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育人大实践平台和历史学院“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等6个大实践平台。本学年新增建设各类校级实习实训基地246个,组织近6000人次参与校内外实习实训,开阔了学生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三)引入“校友邦”实习管理平台

为提升实践教学信息化服务管理水平,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实习实训教学动态监管,规范实习教学环节,提高实习实训教学质量,切实解决在实训、实习、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需求岗位落实难、实习过程监管难、实习质量保障难等问题, 20187月学校引入“校友邦”实习管理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实践教学动态监管,2018年下半年对平台的使用进行业务培训、试用观察,2019年上半年正式通过“校友邦”平台开展毕业实习,实行学生在线打卡、教师全过程监控,切实确保实习效果。

(四)稳步提升毕业论文(设计)水平

一是严格毕业论文管理,加强质量监控。根据《德州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工作管理办法》,做好毕业论文的规范指导工作,加强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监控。为杜绝毕业论文(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抄袭、拷贝、篡改已有科研成果等学术不端现象,利用维普系统对所有2019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进行全覆盖重复率检测,同时抽检毕业论文450余篇,检测不达标者不予进入答辩环节。二是建立奖励办法,提高毕业论文质量。修订《德州学院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设计)评选及奖励办法》,鼓励撰写高质量毕业论文,对各教学单位推荐的204篇优秀毕业论文的基础上,按程序进行评选,评选出201853篇、201967篇校级优秀论文。

(五)开展师范生顶岗支教实习活动

2018-2019学年,组织我校来自教育科学学院、音乐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等12个学院的1117名师范生到庆云、乐陵、武城、平原、宁津、夏津、临邑、陵城区等八个县(市)圆满完成为期4个月的实习支教活动。学生通过顶岗支教实习,专业知识得到扩展,责任心明显增强,说课、上课能力显著提高,为实现高质量就业奠定了良好基础。2019年上半年共有384余人获得支教学校颁发的各类荣誉证书、感谢信等445件,其中,有对学校领导的肯定,有对学生家长的感激,更有孩子们真挚的敬爱。

第四部分 专业培养能力

一、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及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结合学校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以社会需求和学生终身发展需要为导向,遵循高等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多元化成才,培养专业能力强、职业素养高,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从知识结构、应用能力、综合素质、服务面向和人才类型等方面描述,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明确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各领域的培养要求,着力培养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人才培养通用要求,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法纪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科学文化素养、信息应用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要求。人才培养专业要求,根据国标及专业认证标准对应的专业培养要求,分项描述毕业生应获得的具体知识和能力,对应人才培养方案特点,科学设置课程,明确课程内容、规范课程名称,明晰课程功能,建立课程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对应的关系矩阵,将规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中。

二、人才培养条件

(一)教学经费投入力度

学校将内涵建设放在重要地位,进一步优化专业布局,加强专业规范化建设,开展校内考评,加大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建设力度,深入推进学分制改革,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保障体系,加大教学质量建设投入,坚持集聚优势、重点突破的原则,引导科研要素和资源向重点优势学科、前沿交叉学科和领军团队倾斜,择优扶重。

各专业教学经费投入不断增加。2018年,学校教学经费支出总额为5598.03万元,其中本科教学日常运行经费为3946.85万元,生均教学专项经费、实验经费、实习经费逐步加大各专业在抓好软件建设的同时,加大对教学场地、科研仪器设备、实验室等硬件建设投入力度,做到教学经费向教学一线倾斜、向实验实习倾斜,改善办学条件,提高专业化办学水平,促进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保障专业化建设稳定发展,较好满足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教学条件

不断加大校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教学环境和硬件配套设施。截至2019930日,学校固定资产总值为111292.5983万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为22158.98(新增值为1827.69万元),其中单价10万元以上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255台(件),价值7694.56万元。各专业根据自身学科特点,通过新建实验室,开发实验室面积,改造实验室布局,提高实验室使用率、及时更新仪器设备等方式,不断提高教学基本条件。各专业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生均图书、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等教学资源基本能够满足教学需要。

(三)专任教师情况

1.各专业专任教师结构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强师资培训等措施,提高专任教师整体水平。近年来,从各专业整体来看,教师队伍的学历、职称、年龄结构日趋合理,素质优良,发展趋势良好。专任教师数量不断增加,学历、学位层次不断提高,教授、副教授所占比例不断加大,年轻教师队伍日趋壮大,生师比逐步减小。

2.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凝神聚力,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推进人才工程建设。2019年,学校围绕师资队伍建设发展目标,在2018年出台“双百计划”的基础上,凝神聚力,持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完善人才引进长效机制,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目前,162名博士通过了学校组织的面试,全职引进6名外籍博士来校工作,实现了全职引进外籍教师零突破;加大 “天衢英才”工程建设力度,2019年出台《德州学院“天衢英才”工程实施办法》,柔性引进包括“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泰山学者”等领军人才在内的“天衢英才”6名。

二是多措并举,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学校通过组织开展师德建设集中教育活动,组织教师观看优秀教育电视影片观摩交流活动,开展师德建设专题讲座,组织2019年德州学院“十大最美教师”、“最美教育工作者”评选等,让广大教师充分体会立德树人是师德建设的核心;通过举办名师讲座,以典型事例和先进理念引领广大教师,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课程思政”有关文件精神,切实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三是出台政策,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学校积极实施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成长计划,进一步修订完善《德州学院教师培养培训暂行办法》《德州学院教师出国(境)访学研修管理办法》,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和外出访学,为访学进修教师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按照学科和专业建设的发展需求,选派青年教师赴国内外高校攻读博士学位和访学研修,提高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目前,有32名在职教师攻读博士,13名教师博士后在站,14名青年骨干教师分赴国内外知名教学科研机构访学研修。

四是拓展途径,加大新入职教师培训力度。以教师发展中心为依托,拓展新入职教师培养培训渠道,在常规的岗前培训、进修、访学、网络培训等师资培养培训工作之外,深入开展新入职教师校内培训。有针对性的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分别从教学、科研、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开展专题讲座8场;邀请校内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专题培训6场,组织教学沙龙、科研沙龙等10余场,多种途径和方式促进新入职教师尽快转变和适应角色,促进师德修养及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和规划个人发展途径。

五是完善措施,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修订并印发《德州学院教师挂职锻炼管理办法》,实施“百名教授、博士进企业”行动计划,加强校企合作,积极鼓励院(部)及教师个人依托各类协同创新中心、产学研合作基地、校企合作基地、实习实训基地等平台,采取考察观摩、技能培训、跟岗实习、顶岗实践、在企事业单位兼职或任职,参与产品技术研发等形式,组织开展挂职锻炼,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在服务产业过程中提升教师应用素质能力,本学年共有45名教师获批并进入企业挂职锻炼。

(四)科研支撑教学情况

学校继续强化科研对教学的支撑作用,推动教学与科研融合发展,促进教学水平稳步提升。

一是加强科研育人平台建设。生物物理实验室圆满完成建设计划任务书的各项任务目标,顺利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现场验收,正式纳入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序列;首次获批1个山东省院士专家工作站(高端石油装备院士专家工作站);获批山东省工程实验室1个(太阳能利用核心部件检测与优化工程实验室);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学科2个(民俗文化学、地域音乐文化研究);结合我校专业学科特色,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与国家天文台郭守敬望远镜运行和发展中心共建“德州学院天文科学研究院”,填补我省天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空白;为助力德州市和山东省乡村振兴和新旧动能转换,成立德州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和德州学院医养健康研究院等2个研究平台。

二是强化科研师资队伍建设。以项目制方式启动重点学科招标课题申报工作,引导各学科进一步整合优化团队,围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化工、纺织服装、现代高效农业等产业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形成50多个科研创新团队。

三是稳步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为提升学校办学层次奠定基础。签订《德州学院与波兰格但斯克工业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教育合作协议》,实现研究生、导师互访。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3名教师新增为西安工程大学兼职研究生导师,另有3名教师新增为山东师范大学兼职研究生导师。与山东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的122015级硕士研究生顺利毕业,毕业论文盲审优良率100%。研究生发表科研论文18篇,其中发表SCI收录论文2篇。

四是精心组织科学研究,促进高水平成果产出。2019年,获批国家基金项目6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3,山东省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1项,其他省部级、教育厅项目27项,横向课题55项,到账科研经费1000多万元;发表SCICSSCIEI等论文41篇,SCI二区以上科研论文36篇;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教育厅、市级科研成果奖66项;出版学术专著17部,获批专利20项。

五是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努力培育创新性人才。面向学生开放各类实验平台,鼓励优秀科研人员指导学生参与各类科技活动,增强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六是依托科研成果,推动教材更新。我校教师充分利用在科学研究中形成的成果,编著完成20部具有学科特色、专业特色的实践教材,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五)创新创业教育情况

一是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获得佳绩。为强化机构建设,学校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2018年,学校完成30项新赛事的级别认证工作,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第十二届ICAN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国赛俄罗斯第25届皮格马利翁国际青年时装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国际级、国家级、省部级竞赛110项,共获得市厅级以上奖励1816项,获得国家级以上奖励1081项、省部级奖励716项,其中国际级一等奖1项、优秀奖3项;国家特等奖17项、一等奖128项、二等奖369项、三等奖542项。教师指导学生发表论文286篇,SCI收录2篇,A类论文二篇,C类论文10篇获批实用新型专利22项,外观设计专利2项。2019年,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10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4项;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国赛特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获国赛二等奖1项;获“西门子”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二等奖3项;获“建行杯”第五届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赛银奖1项;“挑战杯”全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省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2014-2018 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评估结果(本科)TOP300中,德州学院位列234名,在山东省内位列16名。

二是顺利完成创新创业项目申报与结项。坚持“兴趣驱动、自助实践、重在过程”,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并加强项目培育工作。2018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共立项29项,有450余名学生参与;2019年获批18项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5项省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近1000名学生参与。本学年共有86个项目顺利结项,发表论文93篇,申请实用新型专利3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大学生竞赛奖励30多项,调研报告1篇,制作实物3件,制作2APP

三是不断改善创新创业条件。共建立创业教育教学实验室17个、校内创业实习基地1个、校外创业实习基地3个,开设创业教育课程10门,编写创业教育教材7部;规划建设符合德州市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标准的创业园区,在校内成立了创业实习基地—德州学院七点创业谷,广泛吸纳校内外创新创业项目入驻;设置专项经费,对大学生创业项目申请注册有限公司进行资金补贴,引进社会资金与成熟的大学生创业项目进行合作;聘请创新创业社会导师对学生进行指导,邀请创业成功人士来校举办创新创业论坛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及各级主管部门举办的创业大赛等相关活动,鼓励大学生从创业意识向创业成果、创业项目发展。

四是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完善教学计划、培养方案、创新创业能力考核办法,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内容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探索以岗位创业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本学年修订了《德州学院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管理办法》《德州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德州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考核暂行办法》等相关文件,激励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结合山东省“三个一”培训计划,在全校范围内,本着学生自愿的原则,积极宣传,组织学生参加在校大学生创业培训,提升学生创业项目成功率和存活率。

(六)国际交流情况

学校通过搭建中外合作平台、积极邀请海外高端专家来校举办讲座、组织暑期海外游学等方式,不断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国际化力度。本学年,学校选派26名在校生赴英国、俄罗斯、韩国研修和暑期游学。先后邀请俄罗斯别尔哥罗德国立科研大学、波兰格但斯克工业大学、日本城西国际大学、英国切斯特大学、韩国大林大学、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俄罗斯赫尔岑国立师范大学等高校专家来校举办讲座,邀请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流行音乐合奏团来校交流演出,帮助学生提升专业知识能力,拓宽国际视野。积极营造多元的校园文化,面向全校新生开展国际交流项目宣讲会,成功举办国际文化节、中外美食展、外文歌曲比赛等活动,增加广大师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激励了更多的学生参与校际联合培养项目。

三、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为保持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各学院瞄准专业发展前沿,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学生现实需要与终身发展,借鉴国内外课程改革成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更新调整教学内容,不断优化完善现行课程体系,加强精品课程优质课程以及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形成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优质教学资源

(一)加强基础理论课程建设

在构建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时,坚持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原则,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必需与够用。在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改变原来单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方式,优化通识课程,丰富公共选修课内容,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健全人格,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二)构建实基础、重应用的课程体系

从满足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综合能力的需求出发,分析德州市、山东省乃至全国的行业经济发展趋势,通过广泛调研与专家论证,确定各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专项能力要素,并以此为基础对课程进行重组或新开课程,构建针对就业岗位的教学内容体系。确立明确的专业课方向,从课程设置、教学设备、实验条件和师资配备方面使学生真正能系统的掌握所学专业方向,为毕业后工作或继续深造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强化突出专业特色的课程建设

以突出专业特色为重点,引导广大教师将科研成果运用到课程教学中,鼓励教师多开设高水平、有特色的专业选修课。各专业根据自身特点,加强实践课程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针对原来基础课程设置过多、课时量偏大等问题,进一步强化实践技能训练,在课程体系调整中,除增加实践课程的教学时数外,鼓励教师进行课程改革,可在用中学而不是学后用。

四、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构建“四位一体”的德育体系

2018-2019学年, 学校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落实《山东高校德育综合改革指导纲要(试行)》,出台《德州学院贯彻落实〈山东高校德育综合改革指导纲要(试行)〉实施方案》,组织教师参加“马工程”重点教材任课教师示范培训班和校内培训,认真推广使用。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积极实施“立德树人”工程建设,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构建了思政育人、文化育人、专业育人、实践育人“四位一体”的德育体系。一是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性、针对性和感染力;二是挖掘专业课的德育元素,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三是结合实践教学、文化建设、社会活动、日常生活,推进课程德育功能延伸,营造整体育人环境与氛围。

(二)构建 “四梁八柱”学生工作体系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认真践行“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不断完善育人体系,坚持从严治教、治学,以深入推进学风建设为抓手,健全制度、强化措施,改革创新,构建 “四梁八柱”学生工作体系,聚焦八项重点任务,实现协同学工、智慧学工、人文学工、精致学工四大目标。八项重点任务: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二是促进回归常识,持续开展学风建设;三是更新管理观念,促进学生管理上水平;四是完善服务机制,力求服务优质高效;五是强化以文化人,加快校园文化建设;六是完善支撑体系,提高就业创业工作质量;七是坚决守住底线,确保学校安全稳定和谐;八是坚持引育并举,打造高素质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四大目标:一是构建协同学工,工作格局求“大”;二是构建智慧学工,工作方式求“效”;三是构建人文学工,工作氛围求“雅”;四是构建精致学工,工作标准求“高”。

五、学风管理措施与效果

2018-2019学年,学校遵循“四个回归”,持续开展学风建设,召开学风建设工作推进会,出台《德州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深入督导调研,开展学风建设“大学习”“大调研”“大改进”活动,加强对学风问题的分析和研判,形成调研报告;补齐制度短板,落实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教务-学工协同制度、班级例会制度;打造“四戒四律”生活,戒旷课缺席,戒沉迷手机,戒抽烟喧哗,戒携餐入室,律课规课纪、按时作息、言行得体、窗明几净。开展榜样工程;改革学生评优办法和形式,开展“寻找身边好榜样”、“十佳”大学生系列评选等活动,突出榜样的示范性和引领性,巩固“好学上进,知行合一”的学风建设成果。

(一)坚持治学从严

加强学习过程管理,严格考试制度,通过学业预警、违纪处分、严抓课堂和考试纪律,建立“督学”体系,有效形成压力机制。20181210日至2019110日,学校开展了以“增强诚信应考意识,实现考风促学风”为主题的学风建设月活动,继续对学生上课出勤、晚自习出勤、班级例会、教室卫生等进行检查,执行日查周报月析年评制度,对旷课、迟到、违反课堂纪律等行为进行严肃处理。2018-2019学年,学校召开班级例会40次,9600余班次;抽查学生上课出勤1600余次、晚自习800余次、班级例会1600余次、检查教室卫生400余次;发布学风简报36期、月度分析8期、编辑班级例会内容40册;学生上课、晚自习出勤率明显提高。

(二)注重行为养成

2019年,学校制定《德州学院学风建设十条规定》,从课堂纪律、考风考纪、学业预警、宿舍秩序、辅导员班主任听课、家校共建等十个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学风管理内容;开展2019年学风建设“十佳”评选活动,包括十佳班集体、十佳学风班、十佳学风宿舍3个集体项目和十佳大学生、十佳考研之星、十佳学习标兵、十佳学生干部4个个人项目,学风建设“十佳”系列评选活动充分展示了我校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学风建设的良好成果。

(三)建立成长支持系统

2018-2019学年,建成学生公寓修读点11个,设立学生学习与指导发展中心,聘请各学院、各专业优秀教师为主体,以辅导员、教学秘书为重要补充,招募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志愿者为主要力量,形成以学业指导、教学服务、朋辈辅导为主要内容的全方位学习支持系统。周一的“导师面对面”邀请“毕业生心目中的好老师”、“最美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省优秀辅导员为学生谈信仰、谈学习;周二、周三 “朋辈面对面”,安排汉语桥、英语角、朗读者、青春会客厅、博雅课堂等活动;周四的“校领导面对面”,每周一位校领导来与学生交流;周五“职能部门面对面”,安排相关职能部门现场解答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相关问题。

第五部分 质量保障体系

2018-2019学年,学校坚持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建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为目标,以综合改革为动力,以全面从严治党引领和保障全面从严治校,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的长效机制,建立涵盖本科教学活动全过程的制度体系,加强教学过程管理,规范教学秩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

2018-2019学年,学校从党政领导、体制机制、经费投入、教学改革及服务管理等五个方面发力,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落到实处,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一)党政领导重视教学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本学年召开党委会及校长办公会28次专门研究部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专题研究关于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及“新高教40条”文件工作方案,专题传达学习本科教学水平审核评估专家组的反馈意见,研究部署下一步整改落实提高工作。20182019年度工作会议,均涉及多项教学重点工作,谋划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任务举措。学校在九届一次教代会暨工代会、2019年暑期领导干部读书会以及院长论坛等会议上,均指出学校要凝心聚力,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道路,而其核心正是以本为本,回归教育初心,这也正体现了全校上下高度重视教学工作的决心和使命。另外学校还制定了校领导联系院部制度、领导干部联系班级制度、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校领导始终遵照执行,带头深入教学一线调研,深入课堂听课,及时总结、研究和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了解教师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动态。

(二)体制机制规范教学

注重顶层设计,以学校第三次党代工作思路,稳步推进综合改革,实施人才培养卓越工程,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内部治理体系,拓宽放管服渠道,同时以规范教学活动和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先后制定和修订多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出台《德州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德州学院教材建设管理办法》《德州学院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加强课程建设;印发《德州学院教师教学效果考核指导意见》《德州学院关于修订<德州学院教学质量建设奖励办法>有关内容的通知》,加强教学质量建设;出台了《德州学院实习教学管理办法(修订)》《德州学院实践教学实施意见》,加强实践教学建设,为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工作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三)经费投入保障教学

积极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发挥基金会、理事会及校友会作用,强化财务管理,多方筹措办学资金,同时积极争取中央、省、市专项发展项目,优先保障本科教学经费投入、资源配置,使得教学资源不断丰富,教学条件进一步改善。2018年共投入教学经费5598.03万元,生均教学经费较2017年增加657元 。

(四)深化改革促进教学

本学年度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整改专项检查,是我校深化教学改革的一次契机,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举措,使得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迈入新起点、新征程。一是专业建设进一步加强。坚持扶优培强,实施专业动态调整。启动工程教育认证和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以卓越人才培养带动专业特色发展。二是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转变。创新应用型人才办学机制,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修订并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三是课程和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实施优质课程建设计划,制定“金课”标准,打造校院两级“金课”。增加通识课程课源和专业选修课。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设智慧课堂。四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提高“七点创业谷”等创新创业平台建设质量,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加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实践训练、教师队伍建设。继续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增强创业就业能力。

(五)优化管理服务教学

学校坚持管理服务教学要义,不断强化综合保障服务能力建设,一是努力优化育人环境。2018年以来对老校区部分楼宇和公共设施进行了提升改造,完善优化了多处校园文化景点,通过持续改善校园基础设施条件,为教学工作开展创造了良好的设施环境。二是不断优化学校政治生态。以全面从严治党为引领和保障,全面从严治教、治学、治校。积极开展学风建设月活动和大学生文明素质养成等活动,切实加强学风建设;通过组织师德建设活动和教师宣誓活动等,切实加强教风建设,形成了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教风带学风、以学风促教风。三是持续优化学校综合服务水平。学校牢固树立一切为教学服务的思想,大力提高各职能处室和教辅单位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把服务教学、服务师生作为重点工作并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形成了管理服务教学、后勤保障教学的良好局面。

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2018-2019学年,学校继续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进一步加强教学活动全过程质量监控。

(一)完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机构

一是完善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考试考核等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二是在2018年科级干部调整中,在教务处内设科室机构中独立设置了“教学督导与评价中心”,配备主任和副主任各1个科级职数,并选拔主任1名;三是在处级干部选拔工作中,学校鼓励在同一岗位任职时间超过8年,并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处级干部转岗从事教学督导工作,已有4名处级干部转岗从事教学督导工作,督导队伍增至45人,人员涵盖全校各个学科。

(二)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使质量监控做到全面覆盖

一是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制定(修订)了《德州学院教学管理规程》《德州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办法》等管理规章制度84项,建立了教学运行、实践教学、教学研究、学籍管理、教学督导等涵盖本科教学活动全过程的制度体系。二是认真落实有关教学管理制度。要求各教学单位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德州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德州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工作管理办法》《德州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办法》等制度。三是加强质量监控制度执行情况检查。每学期对教学单位开展期中教学检查,逐一排查人才培养方案、试卷、毕业设计(论文)、实验(实习)报告、教学督导与评价等材料。四是严格把控毕业及学位授予条件。修订完善《德州学院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修订)》《德州学院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修订)》等,细化并提高了毕业、学位授予条件,严控毕业及学位授予资格,毕业率和学位授予率得到有效控制。

(三)加强二级院(部)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高质量监控制度执行力

一是学校组织教学单位进行整改。要求教学单位设置教学督导机构,配备督导人员,完善和落实教学检查制度、专家督导制度、干部听课制度、网上评教评学制度、主要教学环节检查制度,并积极开展相关工作,形成了运行有效、保障有力的长效机制。二是以校级督导促进二级院(部)的质量监控。校督导专家听课后,汇总听课情况,召开由各单位负责人及被听课教师参与的听课反馈会,对听课情况进行点评,指出优缺点,听课效果较差的需要各教学单位进行帮扶,校督导专家将进行回头看工作,确保每名教师都达到教学要求,保证教学质量。三是二级院(部)内部加强质量监控。各教学单位采用常规督导、专项督导等方式对所有任课教师进行全覆盖听课,听课后采用点评、反馈、召开座谈会等方式与被听课教师进行交流与沟通;制定针对全体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与学的常规检查制度,编制巡课计划,责任落实到人,确保每节课均有巡查;加强学生教学信息站建设工作,及时收集反馈教师上课情况及学生对教学工作的要求和希望。

三、日常监控及运行

(一)加强教学过程管理,规范教学秩序

一是实施全覆盖听课制度。严格落实督导专家听课、领导干部听课、教务处巡查和抽查听课制度,听课对象面向全校所有理论课、实验课教师,对发现的问题集中向相关教学单位和教师反馈,促使教师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二是校级督导实行随机推门听课、同步录像的方式进行不定时督导听课,督导意见和录像光盘及时反馈到教学单位,不断提高教师授课质量。三是畅通反馈渠道,评价结果通过教学检查通报、座谈会、学校网站等方式点对点、一对一等向教学单位或个人进行反馈,以改进教学质量。四是设立教学秩序监督电话和邮箱,全体师生对不认真履行教学职责的任课教师、教学辅助人员、教学管理人员进行监督,一经查实,学校将视情节轻重按《德州学院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严肃处理。五是实施学生信息员反馈制度,学生对教师课堂表现进行实时反馈,每周定期汇总向学院反馈。六是加强对教师课堂意识形态工作管理,严格做到教师课堂言行守规矩。

(二)建立质量信息反馈机制

一是开展课程满意度调查。2018-2019学年,学校利用教务管理系统,组织全校学生对学期开设的课程开展满意度调查,并作出综合评价,共收到学生评价信息7924条,学生对课程的总体满意率为97.15%。各院(部)根据满意度调查结果,对部分课程做出了重点检查与监控,并对相应任课教师进行有针对的帮扶和指导,提高了授课质量。

二是开展网上学生评教活动。2018-2019学年,学校利用德州学院教学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组织全校学生开展网上评教活动。2018年下半年参评学生18015人,网上评教参评率为90.1%2019年上半年参评学生23603人,网上评教参评率为97.93%。学校按照评教结果,确定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等级,向各院(部)反馈,作为教师教学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

四、本科教学基本状态分析

(一)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

学校及时、准确、规范做好每年的教学基本数据采集工作,对生源质量、在校学生学习状况、专业人才培养状况、应届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就业质量、毕业生职业满意度和工作成就感、毕业生社会满意度等能反映教学质量的信息进行跟踪调查与统计分析,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机构与个人,建立本科教学工作常态监控机制。

(二)质量信息公开及年度质量报告

学校按要求编制2017-2018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专业人才培养状况报告,并向社会公开发布,让社会公众更加全面地了解学校的办学情况,让政府更加有效地实施监管与指导,主动接受社会问责、进行社会公开评价。

五、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整改

(一)专项检查情况

20196月,审核评估整改工作专项检查专家组对学校本科教学整改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专家组共访谈校领导4人、职能部门负责人10人,走访了2个学院,召开了管理人员、教师代表、督导代表以及学生代表座谈会,查阅了《德州学院章程》、其它规章制度、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过程管理记录等支撑材料。专家组认为,学校党委和行政高度重视审核评估整改工作,多措并举,点面结合,优化配置教学资源,调动学校各方面的教育教学积极性,逐项落实整改任务,注重整改成效。

专家组对学校审核评估整改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一是教学管理制度。完善了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健全了督导评价机制,加强了学风建设,改革与完善了教学检查制度,加强质量监控制度执行情况检查。二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完善了教师教学考核制度,实施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计划,教学效果取得了明显成效,设立教授、副教授岗位津贴、教学名师和教学骨干教师津贴等激励项目,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及讲授基础课的比例明显提高。三是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修订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出台了相关管理办法,对专业布局进行了优化,丰富了课程资源,提高学业含金量。四是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学校实践教学水平明显提高,加强毕业论文管理,提高了论文质量,完善了创业教育体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明显提升。

(二)出台《德州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深化整改工作方案》

审核评估整改专家组对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经费投入、校企合作办学、办学理念、大学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意见与建议,学校根据反馈情况,逐条研究分析,结合实际,对标问题,出台了《德州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深化整改工作方案》,并明确了责任分工,进一步深入推进审核评估整改工作。

六、专业认证工作

(一)启动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

一是积极动员。组织有关部门、单位认真学习领会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系列文件精神,深刻理解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本质内涵和总体要求,在全校重点工作推进会上部署师范类专业认证,正式启动认证工作。先后组织召开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部署会、协调会、研讨会等近10次,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专题培训6次、外出考察学习5次。二是做好顶层规划。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的理念,吃透认证标准,对照标准逐条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制定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实施方案,加强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准备,保障认证工作的有序开展;制定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性意见,为全校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供标准依据。三是试点先行。以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教育为试点率先开展认证申请、学习调研、自评自建等各项工作,并向教育部评估中心提交了二级认证申请材料;完成了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及自评报告的撰写。四是一级认证监测数据复核与修正。20194月,对照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试行)》一级认证标准要求、一级监测报告以及一级监测数据达标情况,组织完成13个师范类本科专业一级监测指标的数据修正工作。

(二)推进工程教育认证工作

一是深入试点专业所在学院,与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及参与工程教育认证的骨干教师进行座谈,督促二级学院加强宣传工作,积极参与、群策群力,制定工作台账,确保认证工作进展顺利。二是广泛调研,学习先进经验。到聊城大学、滨州学院调研,学习相关学校在工程教育认真方面的先进经验;组织管理人员参加2019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宣讲培训会,深入了解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内涵,发现了我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参加完成《德州学院工程教育认证管理办法》;邀请青软工程教育认证专家到我校做报告,深入、系统的讲解了教育部关于工程教育认证宏观政策方面的指导,加深对工程教育认证的认识,明确工作思路。三是组织召开专业认证报告会针对工程教育认证进展及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做专题报告,并就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交流。

第六部分 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情况

2018-2019学年,学校依托学生工作会议, 建立校、院两级学生工作领导小组,通过校领导面对面、服务热线等渠道分别接受学生来访,解决学生思想、学习、生活中的各类问题,并及时了解学生对指导与服务的评价。

2019年学校开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卷调查》,并形成了调查报告,参加测试样本人员共计716人,来自农村的558人,城市的154人,其他4人,其中学生干部177人,年级构成为:大一185人,大二244人,大三138人,大四149人。政治面貌构成为:党员17名,团员627名,群众72名。学科构成为:工科63人,体育208人,艺术105人,理科99人,文科118人,外语123人。农村生源学生占比为78%,基本符合全校整体水平,年级分布较为均匀,党员、团员、群众成分齐全,被调查学生所属学科构成较为均衡。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总体满意度呈现良好态势,对现在大学生活“很满意”和“基本满意”的人数为539人,占总人数的75.28%;“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人数为33人,占总人数的4.61%;学生对学校满意的地方,占比前三位的分别为教学质量、教师态度和学校管理,分别占比17.48%15.60%12.17%。对学校不满意的地方,占比前三位的分别为宿舍、食堂和厕所,分别占比19.83%8.05%6.64%。分析以上结果可得出,学生对大学生活和学习情况基本满意,对学校不满意的地方集中在学校硬件设施和学生服务方面。

二、学生指导与服务

(一)坚持“育人”中心,构建协同育人平台

2018-2019学年,学校继续坚持“十育人”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将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相结合、第二课堂与教学目标相结合,学校以综合教育学分制为统领,制定《综合教育学分管理办法》,探索并实施大学生教育管理学分化,探索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管理评价体系,在第一、二、三课堂的全方位育人过程中,强化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路径与方法,探究提升相关职能部门与学院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工作的实效性。

(二)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依托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离校教育、班级例会,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开展“律己修身,爱己爱校,崇法诚信,励志成才”主题教育、“杰出校友回母校”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诚信教育、安全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加强纪律教育、网络思政教育等。

(三)全面细致,提高学生管理实效

通过强化教育管理,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通过加强基础管理,创造优良学习环境;通过健全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好学上进;通过加大纪律检查,增强学生纪律意识等。

(四)提升资助理念,树立“大”助学观

开展国家助学贷款、各类奖助学金、“绿色通道”等资助项目的宣传活动,发放资助政策相关手册,通过新媒体平台大力宣传资助政策;举办“聚焦精准资助”“提升资助育人质量”辅导员沙龙活动2期,提升资助队伍整体素质;落实资助政策,为4849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了档案,并对特困学生家庭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建立了特困学生档案,建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占在校学生的20.4%,为2630人办理助学贷款,贷款总申请额为1988.825万元,为51名毕业后到山东省贫困县服务的学生办理了学费补偿申请审核手续。

(五)凝心聚力,开创学生服务育人新局面

学校成立的大学生事务与发展中心,共接待学生1万余人次,办结教务、团务、综合教育学分等各类业务1万余次,服务满意度达98.33%,一次性办结率为97.30%,与建行、德州汽车总站等协作完成信息采集、取售票等社会服务5项;持续整合育人资源,为学生提供学业咨询、朋辈辅导、就业创业指导等服务,开展导师面对面、校领导面对面、职能部门面对面、博雅课堂等系列活动,承接大外部“英语沙龙”等活动,参与师生3000余人次;宣传教育成效凸显,通过班级例会、学工部微信公众号等多种途径对中心进行宣传,新华网以“‘一次办好’窗口提供‘一站式服务’”为题深度报道学校事务大厅,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邓云锋、德州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郑永华,135名马来西亚华裔青少年等先后到访参观,对中心的工作给予了积极肯定,有效提升了学校美誉度。

三、学生毕业及学位授予情况

2019届共有本科毕业生5070人,其中毕业5022人,毕业率99.05%,授予学位5013人,学位授予率98.87%,结业48人;毕业生中79名学生取得双专业毕业证书,其中71名学生获得双学士学位。

四、攻读研究生情况

学校高度重视本科生考研工作,加强管理,周密组织,积极协调,热情服务,积极营造浓厚氛围,组织各教学单位定期、定点召开考研工作推进会;开办了“暑假学校”,夯实公共课基础知识,切实为学生考研提供优质服务和帮助为;出台《德州学院考研工作考核奖励办法》充分调动考研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制定全年常态考研工作任务清单,实现考研工作全年化、全程化、清单化。2019届毕业生考研率稳中有升,达19.42% ,其中247人被双一流院校录取。

五、毕业生就业情况

2018届共有毕业生6723人,其中本科5002人,占总人数的74.40%2019届共有毕业生6729人,其中本科5072人,占总人数的75.38%。截止到201812月底,我校2018届本科毕业生年底就业率为94.96%。截止到20198月底,我校2019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8.47%

六、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情况

为更准确地反映本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指导服务水平,学校对近五年签约本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进行了跟踪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04份。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的工作胜任能力、就业指导工作和服务的总体满意度都较高,82.69%的用人单位有意向与本校进行校企合作,共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一)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工作胜任度的总体评价

调查数据显示,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工作胜任度的总体评价较高。其中,3.85%的用人单位评价“非常强”,53.85%评价“比较强”,42.30%评价“一般”,评价“较差”的比例为0

6-1 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工作胜任度的总体评价

 

(二)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各项素质能力的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各项素质能力的总体满意度较高。其中,学习能力“很满意”比例较高,达到25.00%;同时,部分用人单位也对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表示了不满,“不满意”比例分别为3.85%1.92%。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6.1 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各项素质能力的评价情况

评价项目

很满意

基本满意

一般

不满意

1.专业技能

17.31%

67.31%

15.38%

0.00%

2.执行能力

17.31%

69.23%

13.46%

0.00%

3.沟通表达能力

17.31%

69.23%

13.46%

0.00%

4.组织协调能力

15.38%

61.54%

23.08%

0.00%

5.学习能力

25.00%

59.62%

13.46%

1.92%

6.创新能力

17.31%

57.69%

21.15%

3.85%

(三)本校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用人需求的匹配情况

对学校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用人需求的匹配情况的调查数据显示,5.77%的用人单位表示“非常匹配”;认为“比较匹配”的占61.54%;认为“一般”的占30.77%;认为“不匹配”的比例为1.92%

 

6-2 本校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用人需求的匹配情况

(四)毕业生在用人单位主要就职岗位情况

学校毕业生在用人单位主要就职岗位的调查数据显示,“基层管理人员”最多,占34.62%;其次是“技术骨干”,占32.69%;另外,“后备干部”占15.38%;“中层管理干部”占1.92%,“其他”占15.39%

 

6-3 本校毕业生在用人单位主要就职岗位情况

(五)用人单位反馈本校毕业生存在的不足

对学校毕业生存在的不足进行调查(本调查题为多选),结果显示,“抗压能力差”、“实践能力差”、“就业期望值过高”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不满意的三个主要方面,选择比例为46.15%40.38%40.38%;“就业观念偏差”、“缺乏社会经验”选择比例也较高,都超过30%。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

 

6-4 用人单位反馈本校毕业生存在的不足

七、毕业生就业行业流向

(一)师范类毕业生就业行业流向

截至201812月底,2018届毕业生中已就业师范生的行业流向统计数据显示,教育是师范生流向最多的行业,占已就业师范生总数的62.43%;其次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所占比例为14.42%;其他行业所占比例相对较小。

(二)非师范类毕业生就业行业流向

截至201812月底,2018届毕业生中已就业非师范生的行业流向统计数据显示,卫生和社会工作是非师范生流向最多的行业,占已就业非师范生总数的27.83%;其次是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所占比例为24.47%;另外,制造业也是非师范生流向较多的行业,比例在9%以上,其他行业所占比例较小。

第七部分 特色发展

学校紧紧围绕创新驱动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着力培养专业能力强、职业素养高,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不断深化综合教育改革,加强特色专业学科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管理,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逐步形成自身鲜明特色。

 一、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打造优质校务服务体系

学校为加强内涵建设、推进高质量发展,践行“发展为了师生,发展依靠师生、发展成果师生共享”的理念,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简政放权、创新管理方式、优化服务质量,全面打造“一站式”校务服务体系,激发办学活力。

(一)列好“三张清单”,重构服务体系

列好“三张清单”,破除机制“堵点”,消除服务“盲点”。校领导带队深入教学一线,开展实际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形成“建议清单”;各教学科研单位从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全面梳理不适应学校当前发展形势、不利于发挥各单位工作积极性的各项问题,形成“问题清单”;各职能部门全面梳理原有规章制度,进行自我剖析,查找出需要“废改立”的制度,形成“制度清单”。

学校将“三张清单”进行全面梳理,坚持“以师生为本”的理念,围绕着“如何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如何激发全校教职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如何更便捷高效的服务师生”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积极推动各部门业务协同,减权放权、优化流程、联办合办,为师生提供集成化系统化服务。废改立有关制度57项,权利下放33项,优化再造各类工作流程27项。

(二)提升“一个平台”,打造“互联网+服务”

学校对原智慧化校园进行提升改造,构建了一个集协同办公、人事管理、教务系统、科研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等16个子系统为一体的信息化平台。将现代网络技术与信息化、大数据有机融合,实现了“四个一”的校务一体化工程,即“全校一张网、信息一平台、上网一个号、办事一张表”,做到了“让信息多跑路,让师生少跑腿”,打造了一个“互联网+服务”的信息化平台。

16个子系统里筛选出师生需求迫切、办理频次高的业务,搭建了一个包含教学、管理、科研、生活等多个模块的61项业务的网上办事大厅。师生可通过网上办事大厅,跨部门、跨系统的办理相关业务。通过“网上申请、网上审批、现场办理”,从“跑多趟”变为“跑一次”,大大节省了业务办理时间。自20187月网上办事大厅运行以来,办理教职工出国申请160余次、科级以上人员因公临时出国(境)230余次、经济合同审签220余次、教师外出参加学术会议240余次等多项业务。

(三)建好“两个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务”

创新服务方式,建立了一个学生事务与发展中心和一个创新创业中心“七点创业谷”。学生事务与发展中心设有大学生事务大厅以及崇德居、博学谷、启智堂等多个学生成长室。七点创业谷设有创业书吧、创业苗圃区、创业服务信息港、创业辅导中心、开放式创业区、路演厅、科研成果转化区及健身区等不同的功能分区。

目前已有7个职能部门进驻大学生事务大厅,设置了12个服务窗口,提供70余项服务项目。事务大厅实施“首问负责制”“全权代理制”“投诉问责制”和“办结时限制”,全部启用“2号章”,切实为学生办理各项事务提供“一站式服务”。从201811月学生事务与发展中心成立以来,共接待学生3407人次,办理业务3056项,一次办结率达到89.7%,服务满意率达到95.6%;举办校领导面对面等系列活动70期,参与师生1000余人次;与建行、德州汽车总站等协作完成信息采集、取售票等社会服务5项。

七点创业谷设有创业工作位120个,1个路演厅,1个会议室,2个洽谈室及20间独立办公区。帮助师生解决在创业初期遇到的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商业模式的打磨、资金、财税以及工商法务等等一系列难题,为全校师生创新创业提供“一站式服务”。目前入驻校外及毕业生创办企业5家,在校学生创业项目30个。

二、实施美育教育改革,构建“弘美”大课堂

学校聚焦美育育人主题,以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核心,以塑造美好心灵为目标,构建了集思政美育、课堂美育、艺术美育、生活美育、环境美育、社会美育“六位一体”的“弘美”大课堂育人体系。将美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使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互衔接,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协同,艺术熏陶和环境影响相互融合,着力培养学生感受美、享受美、鉴赏美、想象美、创造美的能力,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成为“厚德、明理、立艺”的新时代大学生。

(一)抓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保障美育教育改革实施

一是将美育育人工作纳入人才培养规划。学校遵循美育特点和学生成长规律,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人文素养艺术课程,出台《德州学院公共选修课管理办法》,面向所有专业学生开设美育类课程,且要求每位学生美育素养模块至少选修2学分方可毕业。二是建立健全美育工作机制。学校成立德州学院美育工作领导小组,由书记、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领导任副组长,各职能部门、教辅单位、科研机构和各院部党总支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全校美育具体工作,各教学单位成立美育工作小组和办公室,负责开展本单位的美育工作。三是搭建美育研究平台。学校成立了以分管校长为主任,以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美术学院和音乐学院院长为副主任的美育教育研究中心,并成立学术委员会,旨在汇聚美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领域人才队伍,搭建美育体系,为美育工作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持。四是落实任务分工,协调联动。学校出台《德州学院“弘美”大课堂工作方案》,制定德州学院“弘美育人”大课堂工作方案工作台帐,明确工作部署和工作任务,各关部门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按照任务分工,落实好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各项任务。

(二)抓要素协同和美育载体建设,促进美育工作全面开展

一是学校各部门合力协同,多系统无缝对接,全方位推进,实现美育教育落地生根、遍地开花。学校内外全要素的环环相扣,层次推进,里通外联,使美育教育入脑入心、生生不息;建立起课内与课外衔接、线上与线下融通,理论浸润与实践淬炼结合的美育载体,让美育教育全方位渗透到专业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网络空间和日常实践中,达到提高美育教育普及性、全程性、时效性的目的。二是引导教学院部挖掘各自专业文化特色,形成“一院部一品” “一院部多品”的院部美育文化特色。将院部文化贯穿到美育实践活动和社团活动,落实到考核制度,内隐于课程设置,营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校园文化格局。

(三)强化美育内涵建设,推进美育工作成效

一是加强美育公共选修课程群建设。学校以丰富课程资源和艺术门类多样化为建设目标,开设了多种类美育选修课程,涵盖音乐、舞蹈、戏剧、戏曲、美术、摄影、影视等多个艺术门类。本学年学校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美育类公共选修课40余门,总开课80多门次,选课总人数近万人次。二是加强美育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渗透融合。学校将美育教育渗透在各个学科之中,促进学科融合,形成美育育人合力。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挖掘不同学科所蕴涵的丰富美育资源,打造美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基地。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将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有机整合,发挥各个学科教师的优势,围绕美育目标,促进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相融合,与各学科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形成育人合力。三是打造高水平美育师资。学校不断加强宣传,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选拔学历高、艺术素养高、道德素养高的教师充实艺术教师队伍,特别是对民间艺人和非物质文化传统项目传承人的引进。先后引进山东省前卫文工团指挥宋学文教授、马迎春教授,人民音乐杂志社编审于庆新教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摄影家协会“德艺双馨”摄影家陈建平教授,非遗项目《一勾勾》传承人冯传英、马佃发、徐冬青等教授担任兼职美育教师。

(四)丰富美育教育内容,助推工作亮点

一是挖掘传统文化的美育元素。学校开设了博雅课堂,专门成立德州市吟诵学会,在国内率先开设《吟诵教育》课程,在德州市及全省开展义务支教及社会传播活动,深入社区、文化风景区举办汉服吟诵雅集,曾多次参加省文明办、省教育厅、省语委举办的经典诵读活动。每年举办茶艺表演大赛、沙画创意大赛、健美操大赛、舞蹈大赛等比赛项目,课堂学员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曾在德州市街舞大赛、山东省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等多项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二是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20189月,学校成立了德州学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基地,汇集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古代文学、古代汉语教研室、历史文化学院专门史教研室教师等师资力量,旨在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普及,服务于区域文化建设。20197月,德州学院“一勾勾”项目获批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01910月,学校与切斯特大学联合成立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研究中心,旨在向海外推广与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三是将美育课堂教学延伸到校外。学校在德州市博物馆建立美育实践基地,定期举办社会美育大讲堂,与德州市美术馆、德州市博物馆联合举办德州市青年中国画作品邀请展等;在地方文化馆、德州市社会福利院、地方中小学等建立美育实践基地,并进行多次艺术展演活动;201811月,马来西亚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冬令营在德州学院正式开营,全体营员在我校学习中国京剧、民族乐器、舞蹈、书法、武术等传统文化知识,增进了海外学生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了解。

第八部分 需要解决的问题

2018-2019学年,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及“新时代高教40条”文件精神,坚持问题导向,全力做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整改工作,认真查找影响教学质量的突出问题,并形成问题整改思路与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一)办学条件需进一步改善

办学经费的短缺制约着办学条件的改善。学校起点低,底子薄,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上都必须加大资金投入。由于长时间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地方财政,生均经费一直较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验室建设、学科专业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高质量人才引进及青年教师培训等项目的建设力度。尽管自2016年审核评估后,学校教学经费逐年增加,但总投入数额占全校总预算的比例不高。

(二)教育教学改革需进一步深化

学校需进一步强化“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导向,加强对知识、能力、素质和课程体系、课程之间关系的研究,提高教师课程开发能力,进一步拓展各类课程资源,提高开课质量;有效激发教师投身教学研究与改革、不断提升教学水平;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力度,强化专业内涵建设,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三)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学校通过实施“天衢英才”工程、博士引进计划等举措,加大引进人才力度,提高引进人才层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就目前情况来看,专任教师总数增加仍然缓慢,而学生规模在逐年扩大,师资队伍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双师型”教师数量远不能满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需要。不同类型、不同专业师资队伍存在不均衡问题,专任教师存在断层问题,个别教师学历层次偏低、教学水平不高,这些均需要进一步做好中长期师资队伍的引进与培养规划。

二、解决措施

(一)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力度

积极争取社会力量办学,坚持教学投入优先原则,严格预算管理,合理分配教育经费,加强绩效考核,提高教学经费的使用效益,继续加强应用型办学条件建设,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一是开源节流,积极拓展办学经费来源, 加强预算绩效管理,优先保证教学运行经费的投入。推行教学单位综合预算改革,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推进理事会制度建设,全方位、多层次增强学校发展支持力。二是不断强化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每年有计划地增加教研室、实验室、实习实训场地等面积,增加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及信息化资源建设,满足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多措并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是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制定实施“目标考核”与“多元评价”相结合的学生评价考核方案。二是以教育部实施一流专业建设、专业认证为契机,努力打造省级一流专业,努力在高层次专业群建设上取得突破。三是继续引进、建设优质在线课程资源,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重点建设精品在线课程,制定“金课”标准,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打造新型示范课。四是完善教学质量奖励办法、设立教学名师奖,开展教学沙龙、工作坊磨课、教学比赛等活动,激励教师不断提升教学能力。五是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扩展新的实习实训基地,逐步提高基地利用效率和学生实践质量。六是进一步健全教学督导与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持续改进长效机制,通过周期性评价形成持续改进的闭环反馈系统。

(三)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一是充分利用公开招聘有关政策和网络、媒体、学缘关系等各类宣传途径,对优秀人才及其团队实施团队引进,整合优势学科的学术力量,凝聚高水平教学团队。二是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进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大人才特别是紧缺学科人才的引进力度,采取核心人才带动引进、科研项目开发引进等方式,充分利用新出台的《德州学院“天衢英才”工程实施办法》,引育并举,引进和培养各类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三是探索建立教师分类管理制度,总结岗位竞聘经验,完善岗位聘用实施方案,全面实施《德州学院岗位聘任考核管理办法》,不断完善各类考核评价体系。

 

 

 

 

 

 

附件:


 


德州学院2018-2019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核心支撑数据一览表

序号

数据指标名称

数据

备注

1-1

本科生人数

20271

 

1-2

折合在校生人数

27470

 

1-3

全日制在校生人数

26160

 

1-4

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

77.49%

 

2-1

专任教师数量

1306

分专业教师数量及结构见附表1234

2-2

外聘教师数量

418

 

2-3

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比例

43.26%

 

2-4

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

24.96%

 

2-5

具有硕士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

50.61%

 

3-1

全校本科专业总数(国标专业)

72

 

3-2

当年本科招生专业总数(国标专业)

67

 

3-3

当年新增专业(国标专业)

1

 

3-4

当年停招专业(国标专业)

5

 

4

生师比

18.13

分专业生师比附表1

5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万元)

0.81

 

6

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万元)

1827.69

 

7

生均纸质图书数(册)

2.82

 

8-1

电子图书(册)

589163

 

8-2

数据库(个)

31

 

9-1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m2

13.16

 

9-2

生均实验室面积(m2

5.06

 

10

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元)

1981

 

11

本科专项教学经费(万元)

1376.95

 

12

生均本科实验经费(元)

105

 

13

生均本科实习经费(元)

33

 

14

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数

2329

 

15

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人才培养方案中)

27.93%

分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见附表5

16

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人才培养方案中)

32.15%

分专业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见附表5

17

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不含讲座)

96.70%

分专业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见附表6

18

教授授本科课程占总课程数的比例

7.56%

分专业教授授本科课程占总课程数的比例见附表6

19

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基地

608

分专业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基地见附表7

20

应届本科生毕业率

99.05%

分专业应届本科生毕业率见附表8

21

应届本科生学位授予率

98.87%

分专业应届本科生毕业率见附表8

22

应届本科生初次就业率

94.96%

分专业应届本科生初次就业率见附表8

23

体质测试达标率

94.51%

分专业体质测试达标率见附表8

24

学生学习满意度

95.39%

 

25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

98.08%

 

说明:

1.本表所涉数据全部来源于学校2019年秋季学期在教育部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填报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

2.有关数据的统计口径和统计方式参照《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知〉》(教发[2004]2号)、《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11]2号)和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数据填报指南

3.学生学习满意度调查方法:座谈、问卷调查、学生来访。

4.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方法:问卷跟踪调查。

5.上述单项数据并非教学质量指标,不可用于教学质量的评估比较。

 

 

 

附表1





各专业教师数量及生师比一览表

序号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专业教师总数

本科学生数

专业生师比

1

081601

纺织工程

8

67

8.38

2

081602

服装设计与工程

23

439

19.09

3

130504

产品设计

 

 

 

4

130505

服装与服饰设计

13

557

42.85

5

081603T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

5

44

8.8

6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35

400

11.43

7

082502

环境工程

25

284

11.36

8

070301

化学

31

228

7.35

9

080403

材料化学

28

292

10.42

10

080801

自动化

10

273

27.3

11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6

611

38.2

12

080501

能源与动力工程

9

248

27.56

13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0

273

27.3

14

040106

学前教育

39

432

11.07

15

071102

应用心理学

 

 

 

16

040107

小学教育

32

384

17.45

17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16

293

18.31

18

120203K

会计学

17

881

51.8

19

020102

经济统计学

 

 

 

20

120201K

工商管理

13  

285

21.92  

21

120202

市场营销

10  

400

40.00  

22

060101

历史学

19

139

7.32

23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13

204

16:01

24

130401

美术学

20  

367

18.35  

25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18  

154

8.56  

26

130503

环境设计

18  

266

14.78  

27

081801

交通运输

46

177

7.74

28

080208

汽车服务工程

23

158

6.87

29

080207

车辆工程

23

136

5.91

30

080501

能源与动力工程

23

114

4.96

31

071001

生物科学

11

405

36.82

32

071002

生物技术

13

146

11.23

33

083001

生物工程

13  

68

5.23  

34

082702

食品质量与安全

20

247

12.35

35

090102

园艺

29

189

6.52

36

090301

动物科学

 

 

 

37

082803

风景园林

13

221

17.00

38

082802

城乡规划

16

114

7.13

39

120103

工程管理

23

172

7.48

40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20

309

15.45

41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17

493

29

42

071202

应用统计学

21

205

9.76

43

080910T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20 

344 

17.2 

44

040201

体育教育

32  

531

16.60  

45

04020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10  

60

6.00  

46

050201

英语

17  

319

18.80  

47

050207

日语

7

116

16.57  

48

050203

俄语

7

127

18.14  

49

050262

商务英语

11  

149

13.50  

50

050101

汉语言文学

38

540

12.86

51

050301

新闻学

21

249

11.86

52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8

115

14.38

53

070201

物理学

68  

174

2.56  

54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34  

463

13.62  

55

070202

应用物理学

36  

64

1.78  

56

080714T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4

56

14.00  

57

080905

物联网工程

58  

247

4.26  

58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49

811

16.55

59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30

385

12.83

60

080903

网络工程

34

478

14.05

61

080902

软件工程

18

526

29.22

62

101101

护理学

32  

341

10.66  

63

081302

制药工程

18  

275

15.27  

64

083002T

生物制药

18  

121

6.70  

65

130202

音乐学

43  

505

11.74  

66

130201

音乐表演

29  

269

9.27  

67

030503

思想政治教育

33  

165

5.00  

68

030101K

法学

22

616

28

69

120402

行政管理

18

224

12.44

70

070501

地理科学

13  

261

20.08  

71

070502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28  

65

26.00  

72

070503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23

143

6.22








 

 


附表2

各专业教师职称结构一览表

序号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总数

教授

副教授

讲师

助教

其他正高级

其他副高级

其他中级

其他初级

未评级

1

081601

纺织工程

8

1

6

1

0

0

0

0

0

0

2

081602

服装设计与工程

23

2

8

10

0

0

0

3

0

0

3

130504

产品设计

 

 

 

 

 

 

 

 

 

 

4

130505

服装与服饰设计

13

0

3

5

0

0

0

0

0

5

5

081603T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

5

0

2

3

0

0

0

0

0

0

6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35

9

12

13

0

1

0

0

0

0

7

082502

环境工程

25

5

10

9

0

0

1

0

0

0

8

070301

化学

31

12

9

9

0

0

1

0

0

0

9

080403

材料化学

28

6

7

14

0

0

1

0

0

0

10

080801

自动化

22

3

8

11

0

0

0

0

0

0

11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6

2

4

10

0

0

1

0

0

0

12

080501

能源与动力工程

9

1

1

7

0

0

0

0

0

0

13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0

3

3

4

0

0

0

0

0

0

14

040106

学前教育

39

2

12

8

3

0

9

3

1

1

15

071102

应用心理学

 

 

 

 

 

 

 

 

 

 

16

040107

小学教育

32

6

1

4

4

6

7

1

0

3

17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16

0

5

11

0

0

1

0

0

0

18

120203K

会计学

17

2

9

4

1

0

1

0

0

0

19

020102

经济统计学

 

 

 

 

 

 

 

 

 

 

20

120201K

工商管理

13

1

5

7

0

0

0

0

0

0

21

120202

市场营销

10

2

4

4

 

 

 

 

 

 

22

060101

历史学

19

7

2

10

0

0

0

0

0

0

23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13

4

3

6

0

0

0

0

0

0

24

130401

美术学

20

3

6

11

0

0

0

0

0

0

25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18

0

3

12

3

0

0

0

0

0

26

130503

环境设计

18

0

3

12

3

0

0

0

0

0

27

081801

交通运输

46

2

12

32

0

0

0

0

0

0

28

080208

汽车服务工程

23

1

6

16

0

0

0

0

0

0

29

080207

车辆工程

23

1

6

16

0

0

0

0

0

0

30

080501

能源与动力工程

23

1

6

16

0

0

0

0

0

0

31

071001

生物科学

11

4

3

3

0

0

0

1

0

0

32

071002

生物技术

13

0

4

9

0

0

0

0

0

0

33

083001

生物工程

13

0

4

9

0

0

0

0

0

0

34

082702

食品质量与安全

20

6

7

7

0

0

0

0

0

0

35

090102

园艺

29

2

16

11

0

0

0

0

0

0

36

090301

动物科学

 

 

 

 

 

 

 

 

 

 

37

082803

风景园林

13

0

6

7

0

0

0

0

0

0

38

082802

城乡规划

16

0

10

5

1

0

0

0

0

0

39

120103

工程管理

23

1

13

9

0

0

0

0

0

0

40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20

5

9

6

0

0

0

0

0

0

41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17

4

3

9

1

0

0

0

0

0

42

071202

应用统计学

21

5

8

8

0

0

0

0

0

0

43

080910T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20

5

4

9

0

0

0

0

0

2

44

040201

体育教育

32

3

10

18

0

0

1

0

0

0

45

04020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10

1

4

5

0

0

0

0

0

0

46

050201

英语

17

0

8

9

0

0

0

0

0

0

47

050207

日语

7

0

1

6

0

0

0

0

0

0

48

050203

俄语

7

0

1

5

1

0

0

0

0

0

49

050262

商务英语

11

0

4

7

0

0

0

0

0

0

50

050101

汉语言文学

38

8

16

11

3

0

0

0

0

0

51

050301

新闻学

21

5

6

10

0

0

0

0

0

0

52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8

1

5

2

0

0

0

0

0

0

53

070201

物理学

68

5

19

39

0

0

1

0

0

4

54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34

3

11

20

0

0

1

0

0

4

55

070202

应用物理学

36

5

14

11

0

0

0

0

0

6

56

080714T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4

2

1

1

0

0

0

0

0

0

57

080905

物联网工程

58

4

12

33

0

0

1

0

0

8

58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49

7

12

29

0

0

1

0

0

0

59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30

6

9

14

1

0

0

0

0

0

60

080903

网络工程

34

6

12

16

0

0

0

0

0

0

61

080902

软件工程

18

2

2

11

2

0

1

0

0

0

62

101101

护理学

32

4

18

10

0

0

0

0

0

0

63

081302

制药工程

18

2

5

11

0

0

0

0

0

0

64

083002T

生物制药

18

2

5

11

0

0

0

0

0

0

65

130202

音乐学

43

4

14

23

2

0

0

0

0

0

66

130201

音乐表演

29

3

12

13

1

0

0

0

0

0

67

030503

思想政治教育

33

6

12

10

5

0

0

0

0

0

68

030101K

法学

22

1

10

11

0

0

0

0

0

0

69

120402

行政管理

18

3

5

10

0

0

0

0

0

0

70

070501

地理科学

13

3

3

6

0

0

1

0

0

0

71

070502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28

3

7

16

0

0

1

1

0

0

72

070503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23

3

4

5

1

0

1

0

0

0


附表3







各专业教师学位结构一览表

序号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总数

博士

硕士

学士

无学位

1

081601

纺织工程

8

3

4

1

0

2

081602

服装设计与工程

23

2

18

3

0

3

130504

产品设计

 

 

 

 

 

4

130505

服装与服饰设计

13

0

12

1

0

5

081603T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

5

4

1

0

0

6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35

19

10

5

1

7

082502

环境工程

25

14

8

3

0

8

070301

化学

31

20

7

4

0

9

080403

材料化学

28

19

8

0

1

10

080801

自动化

22

6

13

3

0

11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6

5

8

3

0

12

080501

能源与动力工程

7

7

2

0

0

13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0

2

7

1

0

14

040106

学前教育

39

4

16

15

4

15

071102

应用心理学

 

 

 

 

 

16

040107

小学教育

32

8

12

12

0

17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16

8

8

0

0

18

120203K

会计学

17

2

13

2

 

19

020102

经济统计学

 

 

 

 

 

20

120201K

工商管理

13

5

8

0

0

21

120202

市场营销

10

4

5

1

0

22

060101

历史学

19

9

3

7

0

23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13

8

2

3

0

24

130401

美术学

20

3

13

4

0

25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18

4

13

1

0

26

130503

环境设计

18

4

13

1

0

27

081801

交通运输

 

 

 

 

 

28

080208

汽车服务工程

23

5

18

0

0

29

080207

车辆工程

23

5

16

2

0

30

080501

能源与动力工程

23

5

16

2

0

31

071001

生物科学

11

5

4

2

0

32

071002

生物技术

13

11

1

1

0

33

083001

生物工程

13

11

1

1

0

34

082702

食品质量与安全

20

10

8

2

0

35

090102

园艺

29

9

12

8

0

36

090301

动物科学

 

 

 

 

 

37

082803

风景园林

13

3

7

3

0

38

082802

城乡规划

16

7

5

4

0

39

120103

工程管理

23

10

5

8

0

40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20

7

10

3

0

41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17

8

8

1

0

42

071202

应用统计学

21

8

9

4

0

43

080910T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20

6

11

3

0

44

040201

体育教育

32

2

20

8

2

45

04020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10

1

8

1

0

46

050201

英语

17

3

13

1

0

47

050207

日语

7

1

6

0

0

48

050203

俄语

7

4

3

0

0

49

050262

商务英语

11

2

8

1

0

50

050101

汉语言文学

38

12

19

7

0

51

050301

新闻学

21

8

11

2

0

52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8

4

4

0

0

53

070201

物理学

68

17

47

4

0

54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34

10

24

0

0

55

070202

应用物理学

36

18

15

3

0

56

080714T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4

2

2

0

0

57

080905

物联网工程

58

26

32

1

0

58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49

10

39

0

0

59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30

8

21

1

0

60

080903

网络工程

34

8

26

0

0

61

080902

软件工程

18

2

15

1

0

62

101101

护理学

32

3

13

16

0

63

081302

制药工程

18

13

4

1

0

64

083002T

生物制药

18

13

4

1

0

65

130202

音乐学

43

3

30

8

2

66

130201

音乐表演

29

2

21

5

1

67

030503

思想政治教育

33

10

21

2

0

68

030101K

法学

22

3

11

8

0

69

120402

行政管理

18

7

7

4

0

70

070501

地理科学

13

6

2

5

0

71

070502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28

18

4

6

0

72

070503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23

5

4

6

0

 

 

 

 

 

 

 

 

附表4







各专业教师年龄结构一览表

序号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总数

35岁及以下

36-45

46-55

56岁及以上

1

081601

纺织工程

8

1

0

6

1

2

081602

服装设计与工程

23

2

15

6

0

3

130504

产品设计

 

 

 

 

 

4

130505

服装与服饰设计

13

2

11

0

0

5

081603T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

5

4

0

1

0

6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35

10

13

11

1

7

082502

环境工程

25

1

14

8

2

8

070301

化学

31

6

13

11

1

9

080403

材料化学

28

8

13

6

1

10

080801

自动化

22

0

19

3

0

11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6

0

12

4

0

12

080501

能源与动力工程

7

6

2

1

0

13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0

0

6

3

1

14

040106

学前教育

39

7

13

18

1

15

071102

应用心理学

 

 

 

 

 

16

040107

小学教育

32

6

12

7

7

17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16

0

14

2

0

18

120203K

会计学

17

1

4

12

 

19

020102

经济统计学

 

 

 

 

 

20

120201K

工商管理

13

0

0

0

0

21

120202

市场营销

10

0

8

1

1

22

060101

历史学

19

0

5

11

3

23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13

0

4

9

0

24

130401

美术学

20

0

9

11

0

25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18

3

15

0

0

26

130503

环境设计

18

3

15

0

0

27

081801

交通运输

46

10

18

18

0

28

080208

汽车服务工程

23

5

9

9

0

29

080207

车辆工程

23

6

9

7

1

30

080501

能源与动力工程

23

6

9

7

1

31

071001

生物科学

11

2

3

5

1

32

071002

生物技术

13

3

7

3

0

33

083001

生物工程

13

3

7

3

0

34

082702

食品质量与安全

20

4

9

4

3

35

090102

园艺

29

0

13

15

1

36

090301

动物科学

 

 

 

 

 

37

082803

风景园林

13

2

5

5

1

38

082802

城乡规划

16

2

11

2

1

39

120103

工程管理

23

0

12

10

1

40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20

2

7

11

1

41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17

4

7

5

1

42

071202

应用统计学

21

7

11

3

0

43

080910T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20

5

6

8

1

44

040201

体育教育

32

2

19

9

2

45

04020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10

1

7

1

1

46

050201

英语

17

0

11

5

1

47

050207

日语

 

2

4

1

0

48

050203

俄语

7

2

4

1

0

49

050262

商务英语

11

0

9

1

1

50

050101

汉语言文学

38

2

12

18

6

51

050301

新闻学

21

1

10

8

2

52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8

0

4

4

0

53

070201

物理学

68

10

37

16

5

54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34

6

13

14

1

55

070202

应用物理学

36

9

9

13

5

56

080714T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4

0

4

1

0

57

080905

物联网工程

58

10

29

19

0

58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49

2

39

6

2

59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30

1

18

10

1

60

080903

网络工程

34

2

18

12

2

61

080902

软件工程

18

2

10

6

0

62

101101

护理学

32

3

6

17

6

63

081302

制药工程

18

5

7

6

0

64

083002T

生物制药

18

5

7

6

0

65

130202

音乐学

43

7

26

7

3

66

130201

音乐表演

29

4

16

6

3

67

030503

思想政治教育

33

6

14

11

1

68

030101K

法学

22

2

13

6

1

69

120402

行政管理

18

2

10

5

1

70

070501

地理科学

13

2

3

7

1

71

070502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28

10

9

8

1

72

070503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23

12

4

7

0

 

 

 

 

 

 

 

附表5





各专业学分比例情况一览表

序号

校内专业代码

校内专业名称

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

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

1

081601

纺织工程

31%

26%

2

081602

服装设计与工程

35.89%

20.59%

3

130504

产品设计

 

 

4

130505

服装与服饰设计

21%

22%

5

081603T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

30.59%

27.65%

6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16.00%

22%

7

082502

环境工程

32.40%

30.60%

8

070301

化学

37%

21%

9

080403

材料化学

32.06%

32.91%

10

080801

自动化

38.24%

30.77%

11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31.77%

30.77%

12

080501

能源与动力工程

34.12%

31.62%

13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38.24%

30.77%

14

040106

学前教育

31%

19%

15

071102

应用心理学

 

 

16

040107

小学教育

26%

33%

17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17.5%

20%

18

120203K

会计学

33%

31%

19

020102

经济统计学

 

 

20

120201K

工商管理

16.00%

28.00%

21

120202

市场营销

30.94%

26.25%

22

060101

历史学

31%

26%

23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24%

32%

24

130401

美术学

23.00%

16.00%

25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45.00%

26.88%

26

130503

环境设计

40.31%

26.88%

27

081801

交通运输

30%

31.62%

28

080208

汽车服务工程

30%

27.00%

29

080207

车辆工程

30.29%

30.77%

30

B1711

能源与动力工程

30.29%

30.77%

31

071001

生物科学

34.00%

26.00%

32

071002

生物技术

32.00%

30.00%

33

083001

生物工程

30.00%

32.00%

34

082702

食品质量与安全

31.00%

22.00%

35

090102

园艺

33.53%

20.88%

36

090301

动物科学

 

 

37

082803

风景园林

36%

31%

38

082802

城乡规划

32.43%

19.73%

39

120103

工程管理

33.13%

20.13%

40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17%

21%

41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30%

21.17%

42

071202

应用统计学

14.12%

5.88%

 43

080910T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17.06%

15.29%

44

040201

体育教育

16.25%

37.81%

45

04020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17.00%

37.00%

46

050201

英语

15.00%

22.50%

47

050207

日语

13.75%

23.13%

48

050203

俄语

15.00%

25.60%

49

050262

商务英语

15.00%

28.00%

50

050101

汉语言文学

28.75%

26%

51

050301

新闻学

29%

26%

52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28.12%

26.25%

53

070201

物理学

30.34%

65.17%

54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24.73%

8.60%

55

070202

应用物理学

43.08%

37.69%

56

080714T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5.97%

8.21%

57

080905

物联网工程

20.00%

21.76%

58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34%

31%

59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6%

21%

60

080903

网络工程

20%

20%

61

080902

软件工程

21%

27%

62

101101

护理学

45.00%

30.00%

63

081302

制药工程

31.00%

30.00%

64

083002T

生物制药

30.00%

30.00%

65

130202

音乐学

20.00%

20.63%

66

130201

音乐表演

20.00%

21.88%

67

030503

思想政治教育

20.60%

25.00%

68

030101K

法学

26%

26%

69

120402

行政管理

26.88%

27.50%

70

070501

地理科学

20.27%

18.91%

71

070502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30.00%

27.00%

72

070503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21.18%

21.18%








 

 

 

 

 

 

 

附表6





各专业教授上课情况一览表

序号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主讲本科课程的本专业教授占本专业教授总数的比例

教授讲授本专业课程占本专业课程总数比例

1

081601

纺织工程

100%

2%

2

081602

服装设计与工程

100%

2.3%

3

130504

产品设计

 

 

4

130505

服装与服饰设计

100.00%

1.82%

5

081603T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

100.00%

3.45%

6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100%

22%

7

082502

环境工程

20%

4%

8

070301

化学

100%

29%

9

080403

材料化学

100%

30.30%

10

080801

自动化

100%

14%

11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00%

15%

12

080501

能源与动力工程

100%

3%

13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00%

14%

14

040106

学前教育

100%

10%

15

071102

应用心理学

 

 

16

040107

小学教育

100%

1.56%

17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0%

0%

18

120203K

会计学

100%

8%

19

020102

经济统计学

 

 

20

120201K

工商管理

83.00%

33.00%

21

120202

市场营销

100.00%

5.00%

22

060101

历史学

100%

45%

23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100%

12%

24

130401

美术学

100.00%

31.00%

25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100.00%

0.00%

26

130503

环境设计

100.00%

0.00%

27

081801

交通运输

100%

9%

28

080208

汽车服务工程

100%

 

29

080207

车辆工程

100%

30%

30

080501

能源与动力工程

100%

22%

31

071001

生物科学

100.00%

28.00%

32

071002

生物技术

100.00%

7.69%

33

083001

生物工程

100.00%

6.45%

34

082702

食品质量与安全

100.00%

4.00%

35

090102

园艺

100%

15.70%

36

090301

动物科学

 

 

37

082803

风景园林

 

 

38

082802

城乡规划

 

 

39

120103

工程管理

50%

13.89%

40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100%

25%

41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100%

28.00%

42

071202

应用统计学

66.70%

18%

43

080910T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100%

24%

44

040201

体育教育

100.00%

6.25%

45

04020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100.00%

4.00%

46

050201

英语

100.00%

2.08%

47

050207

日语

0%

0%

48

050203

俄语

0%

0%

49

050262

商务英语

0%

0%

50

050101

汉语言文学

100%

34.88%

51

050301

新闻学

100%

11.36%

52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100%

5.56%

53

070201

物理学

100.00%

12.00%

54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100.00%

4.00%

55

070202

应用物理学

100.00%

10.00%

56

080714T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100.00%

100.00%

57

080905

物联网工程

100.00%

9.00%

58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00%

20%

59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00%

20%

60

080903

网络工程

86%

38%

61

080902

软件工程

100%

8%

62

101101

护理学

100.00%

8.00%

63

081302

制药工程

100.00%

7.00%

64

083002T

生物制药

100.00%

7.00%

65

130202

音乐学

100.00%

100.00%

66

130201

音乐表演

100.00%

100.00%

67

030503

思想政治教育

100.00%

14.00%

68

030101K

法学

100%

5%

69

120402

行政管理

100%

15%

70

070501

地理科学

100.00%

22.58%

71

070502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100.00%

36.00%

72

070503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100%

18%

 

 

 

 

 

 

附表7




各专业实践教学及实习实训基地情况一览表

序号

校内专业代码

校内专业名称

实践教学及实习实训基地数量

1

081601

纺织工程

6

2

081602

服装设计与工程

11

3

130504

产品设计

 

4

130505

服装与服饰设计

32

5

081603T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

5

6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17

7

082502

环境工程

13

8

070301

化学

17

9

080403

材料化学

21

10

080801

自动化

18

11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25

12

080501

能源与动力工程

21

13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8

14

040106

学前教育

23

15

071102

应用心理学

 

16

040107

小学教育

50

17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1

18

120203K

会计学

4

19

020102

经济统计学

 

20

120201K

工商管理

0

21

120202

市场营销

4

22

060101

历史学

5

23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9

24

130401

美术学

14

25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22

26

130503

环境设计

22

27

081801

交通运输

54

28

080208

汽车服务工程

30

29

080207

车辆工程

34

30

B1711

能源与动力工程

34

31

071001

生物科学

37

32

071002

生物技术

23

33

083001

生物工程

12

34

082702

食品质量与安全

8

35

090102

园艺

12

36

090301

动物科学

 

37

082803

风景园林

10

38

082802

城乡规划

5

39

120103

工程管理

8

40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8

41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6

42

071202

应用统计学

1

43

080910T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1 

44

040201

体育教育

14

45

04020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10

46

050201

英语

13

47

050207

日语

10

48

050203

俄语

10

49

050262

商务英语

13

50

050101

汉语言文学

20

51

050301

新闻学

7

52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12

53

070201

物理学

1

54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6

55

070202

应用物理学

0

56

080714T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6

57

080905

物联网工程

6

58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4

59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0

60

080903

网络工程

24

61

080902

软件工程

3

62

101101

护理学

9

63

081302

制药工程

6

64

083002T

生物制药

6

65

130202

音乐学

10

66

130201

音乐表演

7

67

030503

思想政治教育

16

68

030101K

法学

14

69

120402

行政管理

3

70

070501

地理科学

5

71

070502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10

72

070503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5

 

 

 

 

 

 

 

附表8






各专业毕业生毕业就业情况一览表

序号

校内专业代码

校内专业名称

毕业率

学位授予率

初次就业率

体质达标率

1

081601

纺织工程

100%

100%

85.70%

81.29%

2

081602

服装设计与工程

100%

100%

100%

96.79%

3

130504

产品设计

 

 

 

 

4

130505

服装与服饰设计

99%

99%

100%

98.53%

5

081603T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

100%

100%

100%

86.07%

6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99%

94%

72.73%

90.66%

7

082502

环境工程

100%

100%

100%

96.87%

8

070301

化学

100%

100%

100%

96.58%

9

080403

材料化学

100%

98%

 

99.28%

10

080801

自动化

100%

96%

100%

82.99%

11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00%

100%

100%

94.66%

12

080501

能源与动力工程

100%

100%

100%

94.50%

13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00%

100%

100%

95.78%

14

040106

学前教育

100%

100%

85%

97.97%

15

071102

应用心理学

 

 

 

 

16

040107

小学教育

100%

100%

91.45%

98.17%

17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100%

98.67%

100.00%

98.36%

18

120203K

会计学

99.63%

100.00%

100.00%

98.24%

19

020102

经济统计学

 

 

 

 

20

120201K

工商管理

100.00%

100.00%

100.00%

98.23%

21

120202

市场营销

100.00%

100.00%

90.82%

92.25%

22

060101

历史学

100%

100%

60.00%

92.09%

23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100%

100%

89.32%

93.42%

24

130401

美术学

98.00%

98.00%

92.00%

98.46%

25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100.00%

100.00%

100.00%

99.48%

26

130503

环境设计

98.00%

98.00%

90.00%

94.72%

27

081801

交通运输

100%

100%

100%

94.06%

28

080208

汽车服务工程

100%

100%

100%

93.82%

29

080207

车辆工程

100%

100%

100%

100.00%

30

B1711

能源与动力工程

100%

100%

100%

94.38%

31

071001

生物科学

100.00%

100.00%

96.60%

95.90%

32

071002

生物技术

100.00%

100.00%

100.00%

93.71%

33

083001

生物工程

100.00%

100.00%

100.00%

87.60%

34

082702

食品质量与安全

100.00%

100.00%

100.00%

86.07%

35

090102

园艺

100.00%

98.68%

95.00%

93.6%

36

090301

动物科学

 

 

 

 

37

082803

风景园林

100.00%

97.10%

94.10%

94.83%

38

082802

城乡规划

100.00%

100.00%

90.10%

90.38%

39

120103

工程管理

100.00%

96.67%

95.10%

94.89%

40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100%

100%

81.30%

91.81%

41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100%

100%

97.77%

94.44%

42

071202

应用统计学

100%

100%

100%

96.75%

43

080910T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100%

44

040201

体育教育

98.50%

98.50%

90.00%

100.00%

45

04020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100.00%

100.00%

95.00%

100.00%

46

050201

英语

100.00%

100.00%

96.20%

100.00%

47

050207

日语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48

050203

俄语

95.00%

95.00%

 

 

49

050262

商务英语

 

 

 

 

50

050101

汉语言文学

100.00%

100.00%

98.79%

95.10%

51

050301

新闻学

98.63%

98.63%

95.72%

95.14%

52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100.00%

100.00%

97.00%

96.45%

53

070201

物理学

91.00%

89.00%

88.89%

88.15%

54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95.00%

95.00%

85.62%

90.03%

55

070202

应用物理学

81.00%

81.00%

78.13%

87.90%

56

080714T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96.00%

96.00%

96.43%

100.00%

57

080905

物联网工程

92.00%

92.00%

88.31%

88.96%

58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89.70%

89.70%

95.12%

95.12%

59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93.80%

93.80%

100.00%

95.21%

60

080903

网络工程

95.83%

95.83%

95.83%

96.25%

61

080902

软件工程

 

 

 

 

62

101101

护理学

99.00%

99.00%

30.23%

99.19%

63

081302

制药工程

100.00%

100.00%

52.63%

99.17%

64

083002T

生物制药

100.00%

100.00%

46.67%

96.55%

65

130202

音乐学

97.77%

99.24%

88.46%

97.28%

66

130201

音乐表演

98.55%

98.55%

92.65%

94.47%

67

030503

思想政治教育

100.00%

100.00%

92.31%

95.28%

68

030101K

法学

100%

100%

100%

93.89%

69

120402

行政管理

100%

100%

88%

96.79%

70

070501

地理科学

100.00%

100.00%

100.00%

96.98%

71

070502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100.00%

100.00%

100.00%

90.48%

72

070503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100%

100%

100%

94.97%

 

    德州学院教学质量督导与评估处 版权所有